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危重伤员伤情及近期并发症和隐匿伤的多中心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万杰 徐磊 +14 位作者 傅强 李银平 徐杰 王一旻 赵玉军 张晓雷 王志强 彭民 刘洪琪 李国强 冯世海 王勇强 吴迪 孟祥忠 穆恩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9-297,共9页
目的观察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危重伤员距爆炸中心的距离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分析本次事故的伤情特点以及伤员近期并发症和隐匿伤的发生特点,为创伤救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 目的观察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危重伤员距爆炸中心的距离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分析本次事故的伤情特点以及伤员近期并发症和隐匿伤的发生特点,为创伤救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8月12日23:35至12月12日23:35由天津市10家医院、12个重症医学科或专科监护室收治的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全部危重伤员共58例,根据伤员受伤时所处位置分为室外组(29例)和室内组(29例),每组再按照伤员受伤时距爆炸中心的距离分为近距离(≤200m)、中远距离(200~1000m)和远距离(〉1000m)3个亚组;比较各组伤员距爆炸中心不同距离与致伤因素、致伤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同时根据受伤时间分为伤后1d内、2-3d、4-6d、7d后4个时间段进行观察,分析近期并发症和隐匿伤在不同时间段的分布特点。结果(1)室外组近距离、中远距离和远距离伤员分别为14、13、2例,室内组分别为3、22、4例。①室内外两组伤员均以冲击波直接或间接致伤为主。室外组近距离和中远距离伤员受各致伤因素影响均较大,以冲击波直接致伤(14/14和12/13)、冲击物砸伤(12/14和4/13)和破片伤(12/14和12/13)最多;远距离伤员较少,仅出现冲击波直接致伤和冲击物砸伤各1例。室内组伤员以近距离和中远距离致伤因素影响较大,仍以冲击波直接致伤为主(2/3和14/22),火焰伤、破片伤及受冲击后摔伤的情况少于室外组,但被冲击物砸伤的情况较多;远距离伤员较少,但仍存在破片伤。②室内外两组伤员致伤部位主要分布于体表和头面部,其次为胸部、下肢、骨盆、臀部等,以近距离和中远距离伤员表现最为明显;而颈部、腹部及盆腔、脊柱、上肢等部位损伤较少。③室内外两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均随伤员远离爆炸中心而逐渐降低,说明伤员距爆炸中心距离越近伤情越重;当处于相同距离时,室内组伤员的伤情较室外组伤员更重,室内中远距离和远距离组ISS评分明显高于室外相应距离组(分:中远距离为25.56±3.34比11.83±1.62,远距离为13.53±3.96比5.50±0.71,均P〈0.05),室内远距离组NODS评分明显高于室外远距离组(分:6.53±1.62比2.50±0.71,P〈0.01)。除室内远距离组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中远距离组外(d:5.23±2.03比8.23±4.96,P〈0.05),两组伤员距爆炸中心不同距离时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ICU伤员28d死亡情况为室外近距离组2例,室内中远距离组2例。(2)近期并发症:①全身反应及NODS:以高应激反应、高代谢反应、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及呼吸、心血管、血液、胃肠等器官功能障碍较多见,伤后1d内发生率均达50%以上;随时间延长,所有并发症发生率均逐渐下降,直至7d后均降至10%以下。②感染:以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25.9%),其次为肺部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分别为19.0%和15.5%),其他部位感染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腹腔感染(6.9%)、颅内感染(3.4%)、眼部感染(1.7%);伤后1d内无感染发生,感染高峰发生在伤后2~3d,之后逐渐减少。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仅伤后4~6d和7d后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各1例,发生率为1.4%,且无其他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③其他并发症:以下肢及颅脑并发症最多(分别为22.4%和19.0%),胸部和面部并发症较少(分别为10.3%和1.7%),且集中出现在伤后1d内,随后逐渐减少。(3)隐匿伤:隐匿伤主要集中在面部(23例,39.7%),其次为下肢、骨盆、臀部15例(25.9%),上肢7例(12.1%),头部、胸部、腹部及盆腔较少,颈部、脊柱、体表等部位未发现隐匿伤;隐匿伤发生在伤后1d内较少,2—3d达高峰,随后逐渐减少。结论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危重伤员中,无论在室外还是室内,均表现出距爆炸中心越近损伤越重的趋势,以室外伤员表现更加典型;当处于同样的中远距离或远距离时,室外伤员伤情轻于室内伤员;ICU内伤员死亡原因主要集中在颅脑损伤。危重伤员中,并发症和隐匿伤在早期较少,伤后2~3d达峰值后逐渐减少,但至7d后仍有隐匿伤出现;主要以全身反应和MODS发生率较高,感染主要发生在皮肤软组织、肺部和呼吸道,其他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颅脑和四肢;隐匿伤主要发生在面部和肢体,但致命性创伤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港爆炸 复合伤 受伤距离 致伤因素 危重程度 并发症 隐匿伤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