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无/慢复流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田翠燕 韩琼 +1 位作者 陈树涛 冯津萍 《临床荟萃》 CAS 2016年第7期748-752,共5页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无/慢复流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行直接PCI术并且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STEMI患者296例,根据替罗非班的用药时机分为术前用药组和术中用药组。...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无/慢复流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行直接PCI术并且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STEMI患者296例,根据替罗非班的用药时机分为术前用药组和术中用药组。分析两组术前与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情况,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及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前用药组PCI术前及术后IRA前向血流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比例均高于术中用药组,分别为(74.7%vs47.2%、98.9%vs 93.2%,P<0.05)。术前用药组PCI术后LVEF高于术中用药组(58.31±5.35)%vs(52.93±6.01)%(P<0.05)。两组术后住院期间MACE、出血及严重的血小板减低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可以减少无复流及慢复流发生率,保护心脏功能;此外,术前应用替罗非班不增加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无复流现象
下载PDF
低剂量吸入性一氧化氮治疗孙氏手术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2
作者 马晓中 张韶鹏 +4 位作者 白云鹏 吴振华 赵丰 陈庆良 姜楠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2-767,共6页
目的研究应用低剂量吸入性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治疗孙氏手术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6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行孙氏手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2021年11月之前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目的研究应用低剂量吸入性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治疗孙氏手术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6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行孙氏手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2021年11月之前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2021年11月之后我院开始使用低剂量iNO治疗,作为iNO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基线资料、围术期临床数据及氧合指数变化等。结果对照组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男45例、女9例,平均年龄(53.0±10.9)岁;iNO组共纳入27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6例,平均年龄(52.0±10.6)岁。两组患者术前体重指数均>25 kg/m^(2),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值,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NO组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在12 h的iNO治疗后,iNO组的低氧状态改善明显,iNO组的氧合指数在12 h、24 h、36 h、48 h、60 h及72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剂量iNO治疗孙氏手术术后严重低氧血症安全、有效,可显著提升氧合功能,在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有优势,但在改变术后病死率等临床治疗结果方面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性一氧化氮 低剂量 孙氏手术 低氧血症
原文传递
缺血性心肌病的预后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雪圆 冯超 冯津萍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3年第4期386-393,共8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的预后特点,并分析其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急性失代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衰病因将入选者分为IC...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的预后特点,并分析其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急性失代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衰病因将入选者分为ICM组及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组,然后进一步根据是否发生主要或次要终点事件对ICM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收集入选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或因心衰再入院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事件为心原性死亡。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ICM组和NICM组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ICM患者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患者271例,男186例(68.6%),年龄66.0(56.0,75.0)岁,其中ICM组135例,NICM组136例。与NICM组比较,ICM组患者年龄更大,心率更快,体重指数更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以及卒中或外周血管疾病者占比更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更大,肺动脉收缩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更高(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NICM组比较,ICM组患者无主要终点事件生存率(Log-rank P=0.009)和无次要终点事件生存率(Log-rank P=0.037)更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是ICM患者发生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与NICM患者比较,ICM患者的预后更差,TG/HDL-C比值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是ICM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缺血性心肌病
原文传递
无创通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常超 刘珊 +2 位作者 姜河 芮煜华 耿婕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1-455,共5页
目的:观察无创通气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心衰)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AMI后心衰大鼠模型,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非治疗组及无创通气治疗组(每组10只),非治疗组和无创通气治疗组大鼠均采用... 目的:观察无创通气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心衰)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AMI后心衰大鼠模型,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非治疗组及无创通气治疗组(每组10只),非治疗组和无创通气治疗组大鼠均采用改良冠状动脉结扎法结扎左心室支。于术后第3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术后第3天血清脑钠肽45(BNP4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与非治疗组比较,无创通气治疗组LVEDD降低〔(153.9±8.1)mm/m^2比(164.7±10.4)mm/m^2,P<0.05〕;LVEF升高〔(63.9±7.6)%比(54.4±9.4)%,P<0.05〕;与非治疗组比较,无创通气治疗组血清BNP45[(0.65±0.07)μg/L比(0.73±0.07)μg/L]、TNF-α[(361.5±13.1)μg/L比(399.1±12.6)μg/L]、MMP-2[(6892.8±530.2)μg/L比(7406.0±667.5)μg/L]、MMP-9[(143.8±5.9)μg/L比(151.1±8.3)μg/L]均明显降低,HSP70[(1.7±0.1)μg/L比(1.4±0.1)μg/L]升高(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非治疗组心外膜出现中性粒细胞小灶状聚集,肌横纹消失,极相紊乱,核增大;而无创通气治疗组大鼠炎症反应较非治疗组大鼠减轻,心肌间可见散在的中性粒细胞,肌横纹排列较乱。TUNEL结果显示无创通气治疗组心肌凋亡指数低于非治疗组大鼠(P<0.05)。结论:无创通气可有效改善AMI后心衰大鼠的心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及心肌细胞凋亡,是AMI后心衰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炎症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