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丝路文学中的“蚕”“蛾”意象
- 1
-
-
作者
孟昭毅
-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东方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全国东方文学学会
-
出处
《东方丛刊》
2019年第2期1-11,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文化视野下的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学学科体系建构”(19ZDA290)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丝路文学中在描写"蚕""蛾"这一相同的题材时,无独有偶的相同比喻、相同象征,由独特的、个性化的内含之"意"与外霑之"象"之间相互融通所形成的逻辑推理式思维,最后整合为"大道至简"型的"观象取意"式的形象思维,并以相同的"蚕""蛾"意象或"蚕""蛾"象征性意象,呈现于中外文学的历史性书写之中。这是诸多中外文人在语言、文学方面思维同步发展的结果。他们在知性的判断之上,平添了哲思理趣,将平常所见的物象,渗透进人生感悟。
-
关键词
丝路文学
意象
蚕
蛾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丝路绝响——伊朗与东西方文化
- 2
-
-
作者
孟昭毅
-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东方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东方文学学会
-
出处
《东方丛刊》
2018年第1期58-74,共17页
-
文摘
古代丝绸之路是伊朗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它总的走向是从中国的南海走向地中海,其实质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几大文明发祥地之间沟通的需要。伊朗位于东西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界线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上,是欧亚大陆南北通途上的必经之地,也是几大文明交流的重镇。这些交流从经济到贸易、从政治到社团、从文学到艺术、从宗教到信仰,遍及各个方面,无所不包。通过丝绸之路,伊朗文明从古至今一直与东西方不同时期先进的文明,即古代的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中国文明,中古的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地中海文明,近现代的诸多文明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伊朗从其他文明吸取精华,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又以中介者的身份使之传播到周边国家,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从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进程产生了深远的作用与影响。
-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伊朗
波斯
文化交流
-
分类号
G137.3
[文化科学]
-
-
题名“潮起东方”——《东方丛刊》复刊随想
- 3
-
-
作者
孟昭毅
-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东方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东方文学学会
-
出处
《东方丛刊》
2018年第1期12-15,共4页
-
文摘
欣闻广西师范大学的《东方丛刊》即将复刊的消息,喜出望外,异常兴奋,真可以说是当前我国东方学界的一件大事。于是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心潮澎湃,想到季羡林先生曾预见的21世纪是东方的世纪的著名论断。就目前而言,《东方丛刊》复刊既符合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大趋势的需要,又是中国当前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一种必然,可谓顺势而生,应运而为,水到渠成。
-
关键词
《东方丛刊》
比较文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