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炮制方法对补骨脂中手性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1
作者 姚雅琦 陈妍妍 +4 位作者 汤露环 张晓曼 吴梦茹 漆敏 李遇伯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5104-5111,共8页
目的考察经不同方法炮制前后补骨脂中补骨脂甲素(bavachin,BC)、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bavachinin,BVC)、补骨脂酚(bakuchiol,BAK)3种手性成分含量变化的差异,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明确此3种手性成分的对映异构体在毒性机制上的潜在差... 目的考察经不同方法炮制前后补骨脂中补骨脂甲素(bavachin,BC)、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bavachinin,BVC)、补骨脂酚(bakuchiol,BAK)3种手性成分含量变化的差异,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明确此3种手性成分的对映异构体在毒性机制上的潜在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chiral stationary phase,HPLC-CSP)法,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比例,建立了补骨脂中3种手性成分的最佳分离方法,并比较来源于河南、四川、云南、辽宁4个产地的补骨脂经清炒法、盐炙法、酒浸法炮制前后各个对映异构体的含量差异。以前期筛选出的补骨脂致肝毒性作用靶标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ABL1(Abelson tyrosine-protein kinase ABL1,ABL1)为对接主体,利用AutoDock Tools 1.5.7软件,对各个对映异构体分别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采用Chiralpak IG色谱柱(250 mm×4.6 mm,5μm),在以乙腈-纯水(50∶50)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0.5 mL/min,柱温为35℃的条件下,实现了补骨脂中各个对映异构体的最佳分离。在4个产地的补骨脂生品中,(R)-BC、(S)-BVC、(S)-BAK为其主要构型,经清炒法、盐炙法、酒浸法炮制后,(R)-BC含量降低,(S)-BC含量升高,(R)-BVC、(S)-BAK的含量降低率分别高于其S、R构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R)-BC、(R)-BVC、(S)-BAK与毒性靶标的结合能力分别强于其对映异构体。结论补骨脂中3种手性成分的对映异构体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经不同方法炮制后其含量变化也呈现明显区别,表明清炒法、盐炙法、酒浸法均能对补骨脂起到减毒作用。各个对映异构体与毒性靶标的相互作用能力及作用强度存在立体选择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手性成分 含量差异 炮制减毒 毒性机制 补骨脂甲素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补骨脂酚 分子对接技术 对映异构体 清炒 盐炙 酒浸 肝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