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荜铃胃痛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姚鹏 康洪昌 +4 位作者 王江 郭乾坤 李明越 蔡宝琪 冯璐 《天津中医药》 CAS 2021年第9期1138-1143,共6页
[目的]探讨荜铃胃痛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炎症因子、胃肠激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6月收治的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讨荜铃胃痛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炎症因子、胃肠激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6月收治的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三联方案(雷贝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口服荜铃胃痛颗粒,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结束时进行临床症状(纳差、恶心、腹胀、嗳气、上腹痛)评分,采用13C呼气实验检测HP根除情况,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同时进行胃黏膜病理检查,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放免法检测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纳差、呃逆、上腹部胀满、吞酸嗳气、上腹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纳差、呃逆、上腹部胀满、吞酸嗳气、上腹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HP阳性率为9.38%(3/32),对照组为37.5%(12/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炎症反应、炎症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PGⅠ、PGⅡ、MTL、SS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A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PGⅠ、PGⅡ、MTL、S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A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IL-6、TNF-α、CD8^(+)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IL-6、TNF-α、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荜铃胃痛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HP感染疗效显著,能够提高HP根除率,有效调节胃肠激素分泌,促进胃蛋白酶原合成,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多途径共同作用促进疾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荜铃胃痛颗粒 三联疗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实习护生与临床护士安瓿划伤情况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许天荃 王俊杰 《天津护理》 2010年第5期256-257,共2页
目的:了解并比较实习护生与临床护士的安瓿划伤情况、原因、认识与影响,为护理工作者预防安瓿划伤提出合理依据和事实基础。方法:对天津市某医院全部护士和实习护生,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93.1%的护士和87.5%的护生曾经被安瓿划伤... 目的:了解并比较实习护生与临床护士的安瓿划伤情况、原因、认识与影响,为护理工作者预防安瓿划伤提出合理依据和事实基础。方法:对天津市某医院全部护士和实习护生,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93.1%的护士和87.5%的护生曾经被安瓿划伤,只有不到46.6%的护士和23.6%的护生知道有上报制度。19.8%的护士和29.2%的护生表示"不知道"或"不确定""正确的掰安瓿程序"。56.9%的护士和30.6%的护生在掰安瓿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结论:不仅教育者应该重视安瓿划伤现象,医疗单位更应该对此加以重视。降低掰折安瓿工具成本和提高安瓿制作工艺水平是职业预防工作中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瓿划伤 护士 护生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 被引量:7
3
作者 郭明笛 梵国亮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228-4229,共2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56例接受OPCABG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脑卒中,将所有患者分为卒中组(14例)与对照组(142例),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56例接受OPCABG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脑卒中,将所有患者分为卒中组(14例)与对照组(1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基础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项目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找出OPCABG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卒中组左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卒中组呼吸机辅助时间>24 h、ICU住院时间>24 h、术后房颤、术后低血压及术后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室射血分数≤50%(β=1.448,OR=4.255)、术后房颤(β=1.728,OR=5.629)、术后低血压(β=1.654,OR=5.228)是OPCABG术后再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室射血分数≤50%、术后房颤、术后低血压是OPCABG后再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术前应详细评估,尽可能降低手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再发脑卒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儿童健康促进系列讲座 降温方法护理进展与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丽敏 强薇 《中国社区医师》 2010年第32期18-18,共1页
体温升高l℃,基础代谢率升高13%,心率平均增加18次/分,明显增大了组织的能量及氧的消耗,加重了脏器的功能负荷。过高的体温(口腔温度>39℃)可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及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如高热惊厥),因此选择恰当的降温时机和降温方法... 体温升高l℃,基础代谢率升高13%,心率平均增加18次/分,明显增大了组织的能量及氧的消耗,加重了脏器的功能负荷。过高的体温(口腔温度>39℃)可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及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如高热惊厥),因此选择恰当的降温时机和降温方法,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护理及治疗是很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温方法 儿童健康 护理 讲座 体温升高 功能负荷 高热惊厥 功能障碍
下载PDF
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无肝期循环和氧代谢观察
5
作者 王辉 李宏 薛玉良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观察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患者无肝期循环和氧供氧耗改变并分析评价处理方法。方法: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患者20例行静吸复合全麻,麻醉前左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血压,气管插管后经右颈内静脉置入六腔Swan-ganz导管连续监测体循环和肺循... 目的:观察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患者无肝期循环和氧供氧耗改变并分析评价处理方法。方法: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患者20例行静吸复合全麻,麻醉前左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血压,气管插管后经右颈内静脉置入六腔Swan-ganz导管连续监测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中心血温等。采集下腔静脉阻断前5 min(T0)、阻断后5 min(T1)、阻断后20 min(T2)、开放前5 min(T3)桡动脉和肺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分别记录氧分压(PaO2、PvO2)、血氧饱和度(SaO2、SvO2),记录各时点桡动脉平均血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计算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体循环阻力(SVR)、动静脉血氧含量(CaO2,CvO2)、氧供量(DO2I)、氧耗量(VO2I)和氧摄取率(ERO2)。结果:T1与T0比较CI、SVI、MAP明显下降(P<0.01),SVR升高(P<0.05);DO2I降低(P<0.01),VO2I和ERO2增加(P<0.01)。阻断期间CO、CI呈下降趋势;T2时DO2I、VO2I比T1下降(P<0.01)。结论:经典非转流手术患者的无肝期处理不但要考虑循环改变,还要注意氧供需平衡的变化,避免出现失衡,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非转流 无肝期 循环 氧代谢
下载PDF
冠心病关联标志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姜玫秀 孙蕾 +3 位作者 王雪 孙彬 何国伟 李小菊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3,共6页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中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关联标志物的研究对于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分别选用来自于冠心病病人和正常人各20例血样,提取血样中单核细胞总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对部分在冠心病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分...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中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关联标志物的研究对于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分别选用来自于冠心病病人和正常人各20例血样,提取血样中单核细胞总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对部分在冠心病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冠心病病人血液中抗动脉粥样硬化分子ABCA1的表达量显著下降,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CD36和PCSK9的表达量则明显上升,并且CD36在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液内的表达量高于女性患者.因而,CD36和PCSK9的过表达及ABCA1表达量的下降可能与中国人群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有可能成为冠心病的关联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伴血脂异常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朱宇翔 李建明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第14期64-64,共1页
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伴血脂异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血脂水... 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伴血脂异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功、肾功均未见异常,安全性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伴血脂异常临床疗效好,安全性良好,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脂异常 血府逐瘀汤 安全性
下载PDF
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所致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邱蓉 付研 +6 位作者 赵兴山 高海青 刘坤申 赵统兵 李树仁 任自文 华琦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9年第5期315-320,共6页
目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所致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83例服用氨氯地平(38例)、硝苯地平(30例)、非洛地平(15例)后出现水肿的轻、... 目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所致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83例服用氨氯地平(38例)、硝苯地平(30例)、非洛地平(15例)后出现水肿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全部患者停用上述药物1周,再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5.0mg/d,共治疗8周。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水肿等不良反应程度,血压、心率、体重及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结果:足背水肿凹陷程度治疗前1周为(2.69±1.21)mm,治疗4、8周后分别为(1.63±1.35)和(1.74±1.90)mm,治疗4周与治疗前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腿围1及小腿围2治疗前1周分别为(37.73±2.48)、(35.41±2.85)cm,治疗8周后分别为(37.18±2.50)、(34.73±2.9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足颈围治疗前1周为(23.47±2.19)cm,治疗8周后为(22.83±2.0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部潮红的发生率治疗前1周为15.7%,治疗2、4、8周后分别为7.3%、2.5%和1.3%。眩晕的发生率治疗前1周为4.8%,治疗2、4、8周的发生率分别为2.4%、0和1.3%。血压治疗开始前为(140.59±12.92)/(86.76±9.63)mmHg,治疗8周后为(125.76±8.53)/(77.84±6.46)mmHg,心率治疗开始前为(70.93±8.30)次/min,治疗8周后为(69.17±6.52)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治疗开始前分别为(4.45±0.60)×1012/L、(131.22±14.95)g/L,治疗8周后分别为(4.66±0.62)×1012/L、(138.09±17.4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体重、血常规和血生化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相比,为一种较为安全的降血压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左旋氨氯地平 氨氯地平 硝苯地平 非洛地平 不良反应 水肿
原文传递
ASIR提高低剂量CT结肠成像息肉检出率有效性的体模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于晓坤 孙浩然 +1 位作者 李又洁 李磊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36-1540,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水平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在低剂量CT结肠成像中提高结肠息肉检出率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选用一段离体猪结肠通过结扎法获得20枚1~10 mm(≤5 mm 10枚,>5 mm...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水平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在低剂量CT结肠成像中提高结肠息肉检出率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选用一段离体猪结肠通过结扎法获得20枚1~10 mm(≤5 mm 10枚,>5 mm 10枚)连续的模拟息肉,运用宝石高分辨CT在不同剂量(120 kVp,10、20、30、40、50及100 mAs)下扫描,并分别应用6种不同ASIR水平(0、10%、30%、50%、70%及100%)进行数据重建,获得CT仿真内镜、多平面重组(MPR)和虚拟分割(VD)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盲法对不同采集条件、不同ASIR水平的图像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价,测量并比较平均噪声、平均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及平均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s,CNR)和息肉检出率。结果结肠模拟息肉模型研究显示不同管电流-时间下噪声随应用ASIR水平升高而降低,SNR及CNR随应用ASIR水平升高而增高(P<0.05)。>5 mm结肠息肉在低剂量扫描时应用ASIR对提高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 mm的结肠息肉,其检出率会随着剂量水平的增高而明显提高,应用高水平ASIR时息肉检出率无明显提高(P>0.05)。结论离体模型研究表明在低剂量CT结肠成像中,应用ASIR可以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SNR及CNR;在低剂量时可提高>5 mm结肠息肉的检出率,但不会明显提高≤5 mm结肠息肉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图像处理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 CT结肠成像 CT容积剂量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