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5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1
作者
宋海冬
陈钢
《雕塑》
2005年第S1期44-45,共2页
五个春秋过去了,这五年正是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全面改革、全面发展时期。通过本届毕业生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雕塑系前期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清晰地反映出教改过渡期的教学效果。在传统具象雕塑与当代艺术观念直接...
五个春秋过去了,这五年正是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全面改革、全面发展时期。通过本届毕业生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雕塑系前期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清晰地反映出教改过渡期的教学效果。在传统具象雕塑与当代艺术观念直接影响下,12位同学的作业创作呈现出多元的创作面貌,相对成熟与不成熟的创作方向。激进与折中的创作意识,是同学们在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学院
雕塑
天津
创作意识
发展时期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直接影响
反映
教学效果
原文传递
亲历俄罗斯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
2
作者
李迅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42-44,共3页
俄罗斯的美术教学体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苏派”美术教学体系,曾长期在我国的美术教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当时大批苏联专家活跃在中国的美术界。来自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教授马可西莫夫和雕塑家克林杜霍夫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培训班,...
俄罗斯的美术教学体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苏派”美术教学体系,曾长期在我国的美术教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当时大批苏联专家活跃在中国的美术界。来自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教授马可西莫夫和雕塑家克林杜霍夫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培训班,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同时一批批留学人员被直接派往苏联学习。这种文化交流对我国美术院校的教学产生过长期而深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术领域又从过去相对单一的“苏派”风格走向了风格样式多元化的新局面,短短二十几年,欧洲近百年来风起云涌的各种潮流都被我们兼收并蓄,似乎当代中国艺术已跻身于世界“前沿”。而过去曾“一统江山”的“苏派”教学体系和创作审美指向,开始遭到质疑。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李迅,带着对俄罗斯艺术敬仰和疑惑的复杂感受,于2001年9月至2004年前往俄罗斯美术科学院两大直属院校之一的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雕塑系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学习。本文是他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俄罗斯艺术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美术学院
雕塑教学
俄罗斯
教学体系
苏联专家
美术院校
风格样式
中青年教师
教育领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艺术与自然的和声——英国古德伍德雕塑公园游记
被引量:
1
3
作者
景育民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7-39,共3页
静谧的山川河流,曼妙的田野炊烟,让我们回想起出发的原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雕塑艺术已经和城市共生,并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人类从农业文明一路走来,完成了工业文明的梦想。城市像一个容器,承载着人对自然的欲望与诉...
静谧的山川河流,曼妙的田野炊烟,让我们回想起出发的原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雕塑艺术已经和城市共生,并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人类从农业文明一路走来,完成了工业文明的梦想。城市像一个容器,承载着人对自然的欲望与诉求,在对自然不断地改造过程中,终于有一天,都市里的人们被摩天大楼、城市标识、车水马龙和机器轰鸣深深裹挟。我们逐渐被一切当代文明所包围,而感官满足与心理愉悦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出愈发强烈的反差:城市文化的塑造,实质是人们对自身趋向完善的生存方式的探求,而今天我们眼中的现实是否距离人们对于城市原初的“乌托邦”式的美好想象越走越远?因此,怀抱梦想的一部分艺术家的目光开始从现代城市环境逐渐转向充满诗意的人类栖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雕塑艺术
城市化进程
游记
公园
古德
英国
农业文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写实”四探——宋代佛教雕塑与希腊古典雕塑的比较
4
作者
李世伟
《美术大观》
2007年第12期46-47,共2页
希腊古典雕塑是西方写实主义美术的源头,其合理的比例结构,完美的动态,是数千年来西方造型艺术中不朽的典范.……
关键词
雕塑
写实主义
建筑
美术
希腊
南欧
宋代佛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雕塑中的“象”
5
作者
赵展
《美术大观》
2008年第7期158-159,共2页
"象",简单地说,是指雕塑作品的造型、形式、构成、材料等等.我们能够直观或非直观地感受到的作品本身的物质与非物质的载体形式都可称为"象".……
关键词
雕塑
概念
美术
思维形式
艺术家
媒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维的空间——雕塑艺术的时代性及存在的意义
6
作者
梁春勇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24-,41,共2页
"……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艺术是精神的生命贯注到物质界中,使无生命的表现生命,无精神的表现精神。"18世纪中期法国人把艺术独立出来,在此之前哪些东西属于艺术的问题,一直是错综混乱的,各种概念、特性都是被不同历...
"……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艺术是精神的生命贯注到物质界中,使无生命的表现生命,无精神的表现精神。"18世纪中期法国人把艺术独立出来,在此之前哪些东西属于艺术的问题,一直是错综混乱的,各种概念、特性都是被不同历史时期所给定的,它不是最终的答案,历史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艺术也不停被解构、组合、再解构。远古时期,雕塑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现象联系在一起,如巨石文化时期的巨石建筑,竖起的天然巨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家
雕塑艺术
发展变化
艺术家
精神
生殖崇拜
米开朗基罗
艺术独立
不同历史时期
巨石建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传统雕塑“生肖·辰龙”说
7
作者
胥建国
张嵩焘
+30 位作者
项金国
李松
邹锋
余仲廉
曹春生
周彤
范海民
黄文智
彭富春
陈克
郅敏
王志刚
王伟
朱乐耕
释圆悟
格桑梅朵
宋伟光
吕品昌
陈辉
赵立春
刘茂平
尹丹
许喆隆
朱尚熹
张德峰
练春海
盛杨
赵健磊
肖世孟
周璇
李冰
《雕塑》
2024年第1期88-93,共6页
癸卯往已,万物复苏,中国进入了甲辰龙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寓意力量、威严和变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图腾。历经数千年发展,生肖艺术造型是华夏文明凝聚成的文化魁宝,是华夏族人延绵至今的最深沉图腾,是炎黄子孙认祖归宗的北极明星...
癸卯往已,万物复苏,中国进入了甲辰龙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寓意力量、威严和变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图腾。历经数千年发展,生肖艺术造型是华夏文明凝聚成的文化魁宝,是华夏族人延绵至今的最深沉图腾,是炎黄子孙认祖归宗的北极明星。从世间过往的华夏人百千亿计,无一不被十二生肖图腾所囊括。因此历代的造像者都在用自己的双手抟土塑绘,雕凿冶铸着生肖的各种形象。本届以“龙”为主题的生肖彩塑艺术展,正是在梳理传统技艺传承的同时,探究传统生肖文化、生肖雕塑中的人文性、社会性,有助于推动现当代雕塑作品焕发新意,更是向世界各族人民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展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文明
十二生肖
艺术造型
中国传统文化
图腾
技艺传承
讲好中国故事
原文传递
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
9
8
作者
黄文智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4-125,共22页
黄河南岸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代表着当时北方中央造型式样。绝大多数实例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基于袈裟表现形式的微观变化可分为五组,前两组皆为龙门古阳洞实例,在沿袭大同云冈石窟佛像特征的同时形成自身独特...
黄河南岸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代表着当时北方中央造型式样。绝大多数实例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基于袈裟表现形式的微观变化可分为五组,前两组皆为龙门古阳洞实例,在沿袭大同云冈石窟佛像特征的同时形成自身独特性。第三组皆为龙门北魏窟龛中尺寸较大的主尊佛像,出现了多种新特征,第四组在云冈佛像造型基础上向程式化和装饰性发展,第五组是受前四组影响的洛阳周边地区小型洞窟龛像及零散单体造像。五组佛像大致呈先后发展次序,人体造型变化不甚显著,外在袈裟表现则是此时期佛像造型的重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中部
北魏晚期至东魏
石刻佛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北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
5
9
作者
黄文智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8-165,共18页
河北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按其袈裟表现样式可分为阶梯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棱角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双勾阴线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三种类型,三者依次出现,后两者存在直接的承续关系。第三类型的较大尺...
河北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按其袈裟表现样式可分为阶梯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棱角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双勾阴线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三种类型,三者依次出现,后两者存在直接的承续关系。第三类型的较大尺寸造像,体现出纯熟的雕刻技巧和富于装饰性的视觉特征。这些以白石为主的石刻佛像,在北魏晚期和东魏大致呈现两阶段发展,前阶段实例结合了洛阳地区造像因素和本地金铜佛像造型特征,后阶段逐渐形成自身特点,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广泛影响。这些实例头部造型只出现波形发髻和磨光发髻,其中东魏实例多数头部比例被有意夸大,人体也趋于丰壮,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其后的北齐造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中南部
北魏晚期
东魏
石刻佛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
5
10
作者
黄文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43,共14页
本文以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佛教石刻造像为中心,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主尊佛立像造型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洛阳地区的石刻技法与定州地区的金铜佛工艺应是山东北部北魏晚期石...
本文以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佛教石刻造像为中心,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主尊佛立像造型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洛阳地区的石刻技法与定州地区的金铜佛工艺应是山东北部北魏晚期石刻佛像的技术来源;北魏晚期至东魏初期佛像流行波状发髻和磨光发髻,但螺形发髻是东魏佛教造像的主流形式;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佛像以服饰为表现中心,四肢与躯体的空间关系比较模糊,因此这些造像体现了鲜明的地域和时代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北部
北魏晚期至东魏
石刻佛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西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
2
11
作者
黄文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4,共12页
山西中南部指以长治为中心的太行山西麓,此地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主要吸收了新都洛阳造像因素,也部分地继承了旧都平城佛像特征。这些实例存在多种袈裟形式,体现了浓厚的地域和民间色彩。占主导地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根据袈...
山西中南部指以长治为中心的太行山西麓,此地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主要吸收了新都洛阳造像因素,也部分地继承了旧都平城佛像特征。这些实例存在多种袈裟形式,体现了浓厚的地域和民间色彩。占主导地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根据袈裟微观表现形式的差异可分为四组,均不同程度受到龙门窟龛佛像造型样式影响。其他袈裟形式佛像在主要吸收洛阳造型因素的同时,还部分延用了大同云冈石窟佛像因素。佛像身高延续洛阳实例比例关系,人体造型均较为清瘦。这些造型特征,反映了该地区匠工倾注心力模仿洛阳造型新风尚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中南部
北魏晚期至东魏
佛像造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城市精神的符号——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被引量:
2
12
作者
景育民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8-32,共5页
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历史较短,在20世纪初叶,上海、南京、武汉、北平、天津等大城市曾出现过少量的城市雕塑,大多为纪念性作品。同时,上世纪初一批当代文化先驱走出国门,取法西方,开创了中国雕塑的现代形态,如李金发的《伍廷芳坐...
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历史较短,在20世纪初叶,上海、南京、武汉、北平、天津等大城市曾出现过少量的城市雕塑,大多为纪念性作品。同时,上世纪初一批当代文化先驱走出国门,取法西方,开创了中国雕塑的现代形态,如李金发的《伍廷芳坐像》、江小鹣的《陈英士烈士骑马铜像》和刘开渠的《一·二八淞沪抗日将士纪念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公共艺术
城市精神
城市雕塑
20世纪初叶
发展历史
文化先驱
现代形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东归·土尔扈特的史诗》透视景育民的艺术——景育民访谈录
被引量:
1
13
作者
刘莎莎
景育民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38-44,共7页
《东归》这件作品在创作时,借用这样一个民族迁徙的事件来阐述我这样的思考:在西方后殖民文化被逐渐消解,世界文化格局重新整合中确立华夏文化的话语地位与应有的文化影响力,以及自尊、自信与自强。从个体角度来讲,这也是对当代人精神...
《东归》这件作品在创作时,借用这样一个民族迁徙的事件来阐述我这样的思考:在西方后殖民文化被逐渐消解,世界文化格局重新整合中确立华夏文化的话语地位与应有的文化影响力,以及自尊、自信与自强。从个体角度来讲,这也是对当代人精神缺失的一种关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寻找精神家园的漫漫旅途中跋涉,这也许是一种宿命。在无神的时代,拯救、引领我们的就是精神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尔扈特
艺术家
史诗
访谈录
创作历程
艺术理念
艺术风格
作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艺术的残缺美
14
作者
时俊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42-42,共1页
一件艺术作品本应是完整的,但完整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好的,往往一件残缺的、不完整的作品,却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残缺不一定是表面的残缺,它也许是一种过程的残缺。一件残缺了某一过程的作品,是一件不完整的作品,一件未完成的作品。...
一件艺术作品本应是完整的,但完整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好的,往往一件残缺的、不完整的作品,却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残缺不一定是表面的残缺,它也许是一种过程的残缺。一件残缺了某一过程的作品,是一件不完整的作品,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但正因为这种未完成,它才给了观众一个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它留下了一个最生动的瞬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缺美
艺术作品
艺术家意识
不完整
想象空间
古希腊
雕塑
观众
维纳斯
缺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完美与毁灭——两种极致的艺术表达
15
作者
刘金凯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0-61,共2页
完美与毁灭:人类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这两个概念诞生出来并得到了发展,而且步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之中。如果从方面来讲,那种认为大慈大悲的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我们指点迷津的想法是一种宽慰的概念,那么从另一方面的惯例...
完美与毁灭:人类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这两个概念诞生出来并得到了发展,而且步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之中。如果从方面来讲,那种认为大慈大悲的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我们指点迷津的想法是一种宽慰的概念,那么从另一方面的惯例来说,规则、教条和人的自然放纵并不完全一致。违抗就是选择一条与指点给我们的众多道路截然不同的道路,或是在准许之外的地方进行冒险。简单地说,违抗就是对上帝旨意的违抗。违抗势必导致毁灭。毁灭的魔鬼是出类拔萃的象征。违抗诞生了撒旦这个儿子的形象,这不单因为他的出卖行为,因为他还是个儿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毁灭
艺术表达
上帝
概念
道路
儿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代艺术之我见
16
作者
鹿栋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38-40,共3页
当代艺术对于我们来说是新鲜的也是陌生的,说它新鲜是因为它与我们的时代紧密不可分割,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们经历了80年代的艺术热潮,90年代的话语转变。今天我们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时候,...
当代艺术对于我们来说是新鲜的也是陌生的,说它新鲜是因为它与我们的时代紧密不可分割,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们经历了80年代的艺术热潮,90年代的话语转变。今天我们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时候,我们因为年轻所以一往无前,但是前进的道路上并非一马平川。古人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当代艺术的急流中,我们要为自己的艺术找到一种方式,一个理由,结论的推出需要理性的分析,对于当代艺术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我还年轻,对当代艺术的认识也只局限于个人的经验之中,所以只能谈淡我个人的一些拙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兴衰
经历
得失
时代
分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雕塑创作思考
17
作者
景育民
《雕塑》
2008年第2期51-52,共2页
雕塑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和样式,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雕塑作为实体,强调它的立体语言 (长、宽、厚的概念),以及空间占有及独特的表现力,曾经承载着记录历史、延续人类文明的重任.在人类历史上,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当属最经得起岁月的...
雕塑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和样式,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雕塑作为实体,强调它的立体语言 (长、宽、厚的概念),以及空间占有及独特的表现力,曾经承载着记录历史、延续人类文明的重任.在人类历史上,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当属最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和时光磨砺的艺术形态.然而革新和变化却最不明显,最具原始劳作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艺术
雷同化
艺术家
原文传递
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雕塑创作
被引量:
1
18
作者
谭勋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6-119,共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本土艺术家在海外获得发展机会,并为当时的世界艺术圈所关注。这些成功艺术家的作品,多带有东方的文化特质,或干脆挪用中国本土政治、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包装和创作。现在看来,
关键词
传统文化资源
雕塑创作
当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艺术家
艺术创作
文化特质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美学对当代雕塑的影响
被引量:
4
19
作者
刘金凯
《雕塑》
2008年第4期60-61,共2页
中国的传统美学是对传统艺术的理论概括,同时它也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儒教、道教、佛教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朴素自然、夸张浪漫的传统美学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在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种种问题时,...
中国的传统美学是对传统艺术的理论概括,同时它也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儒教、道教、佛教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朴素自然、夸张浪漫的传统美学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在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种种问题时,一股回归东方、回归中国传统的思潮已蔚然成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气韵
写意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精神生态 生态自我——当代雕塑创作方法论
20
作者
谭勋
《雕塑》
2007年第2期50-51,共2页
本文阐述了“生态学”的基本特征,讨论了当代艺术与“生态学”之间的结构关系,明确了对其研究价值的当代意义,并利用“生态学”学理对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论文指出了“精神生态”“、生态自我”的建立对当代艺术创作的...
本文阐述了“生态学”的基本特征,讨论了当代艺术与“生态学”之间的结构关系,明确了对其研究价值的当代意义,并利用“生态学”学理对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论文指出了“精神生态”“、生态自我”的建立对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建立当代雕塑创作语言逻辑系统进行了充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生态系统
当代雕塑艺术
精神生态
生态自我
创作语言
原文传递
题名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1
作者
宋海冬
陈钢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主任
出处
《雕塑》
2005年第S1期44-45,共2页
文摘
五个春秋过去了,这五年正是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全面改革、全面发展时期。通过本届毕业生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雕塑系前期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清晰地反映出教改过渡期的教学效果。在传统具象雕塑与当代艺术观念直接影响下,12位同学的作业创作呈现出多元的创作面貌,相对成熟与不成熟的创作方向。激进与折中的创作意识,是同学们在继承——
关键词
美术学院
雕塑
天津
创作意识
发展时期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直接影响
反映
教学效果
分类号
J309.2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亲历俄罗斯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
2
作者
李迅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42-44,共3页
文摘
俄罗斯的美术教学体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苏派”美术教学体系,曾长期在我国的美术教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当时大批苏联专家活跃在中国的美术界。来自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教授马可西莫夫和雕塑家克林杜霍夫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培训班,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同时一批批留学人员被直接派往苏联学习。这种文化交流对我国美术院校的教学产生过长期而深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术领域又从过去相对单一的“苏派”风格走向了风格样式多元化的新局面,短短二十几年,欧洲近百年来风起云涌的各种潮流都被我们兼收并蓄,似乎当代中国艺术已跻身于世界“前沿”。而过去曾“一统江山”的“苏派”教学体系和创作审美指向,开始遭到质疑。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李迅,带着对俄罗斯艺术敬仰和疑惑的复杂感受,于2001年9月至2004年前往俄罗斯美术科学院两大直属院校之一的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雕塑系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学习。本文是他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俄罗斯艺术现状。
关键词
中央美术学院
雕塑教学
俄罗斯
教学体系
苏联专家
美术院校
风格样式
中青年教师
教育领域
分类号
J30-4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艺术与自然的和声——英国古德伍德雕塑公园游记
被引量:
1
3
作者
景育民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7-39,共3页
文摘
静谧的山川河流,曼妙的田野炊烟,让我们回想起出发的原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雕塑艺术已经和城市共生,并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人类从农业文明一路走来,完成了工业文明的梦想。城市像一个容器,承载着人对自然的欲望与诉求,在对自然不断地改造过程中,终于有一天,都市里的人们被摩天大楼、城市标识、车水马龙和机器轰鸣深深裹挟。我们逐渐被一切当代文明所包围,而感官满足与心理愉悦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出愈发强烈的反差:城市文化的塑造,实质是人们对自身趋向完善的生存方式的探求,而今天我们眼中的现实是否距离人们对于城市原初的“乌托邦”式的美好想象越走越远?因此,怀抱梦想的一部分艺术家的目光开始从现代城市环境逐渐转向充满诗意的人类栖居,
关键词
城市雕塑艺术
城市化进程
游记
公园
古德
英国
农业文明
分类号
J309.561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写实”四探——宋代佛教雕塑与希腊古典雕塑的比较
4
作者
李世伟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美术大观》
2007年第12期46-47,共2页
文摘
希腊古典雕塑是西方写实主义美术的源头,其合理的比例结构,完美的动态,是数千年来西方造型艺术中不朽的典范.……
关键词
雕塑
写实主义
建筑
美术
希腊
南欧
宋代佛教
分类号
J3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雕塑中的“象”
5
作者
赵展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美术大观》
2008年第7期158-159,共2页
文摘
"象",简单地说,是指雕塑作品的造型、形式、构成、材料等等.我们能够直观或非直观地感受到的作品本身的物质与非物质的载体形式都可称为"象".……
关键词
雕塑
概念
美术
思维形式
艺术家
媒材
分类号
J304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维的空间——雕塑艺术的时代性及存在的意义
6
作者
梁春勇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24-,41,共2页
文摘
"……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艺术是精神的生命贯注到物质界中,使无生命的表现生命,无精神的表现精神。"18世纪中期法国人把艺术独立出来,在此之前哪些东西属于艺术的问题,一直是错综混乱的,各种概念、特性都是被不同历史时期所给定的,它不是最终的答案,历史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艺术也不停被解构、组合、再解构。远古时期,雕塑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现象联系在一起,如巨石文化时期的巨石建筑,竖起的天然巨石。
关键词
雕塑家
雕塑艺术
发展变化
艺术家
精神
生殖崇拜
米开朗基罗
艺术独立
不同历史时期
巨石建筑
分类号
J3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传统雕塑“生肖·辰龙”说
7
作者
胥建国
张嵩焘
项金国
李松
邹锋
余仲廉
曹春生
周彤
范海民
黄文智
彭富春
陈克
郅敏
王志刚
王伟
朱乐耕
释圆悟
格桑梅朵
宋伟光
吕品昌
陈辉
赵立春
刘茂平
尹丹
许喆隆
朱尚熹
张德峰
练春海
盛杨
赵健磊
肖世孟
周璇
李冰
机构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
湖北
美术学
院
雕塑
与公共艺
术学
院
湖北
美术学
院
北京大学艺
术学
院
北京大学元培
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
学院
湖北高校诗歌工作委员会
景德镇陶瓷大学
雕塑
系
《
雕塑
》杂志社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美学研究院
广州
美术学
院
雕塑
与公共艺
术学
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雕塑
院
西安
美术学
院中国
雕塑
研究所
中国民协彩塑专业委员会
中国
美术
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
武汉莲华寺
香港卫视国际传媒集团
中国工艺
美术学
会
雕塑
专业委员会
景德镇陶瓷大学
中国
美术
家协会
雕塑
艺委会
中央
美术学
院
清华大学
美术学
院
雕塑
系
响堂山石窟研究院
四川
美术学
院
中国电影学会CG概念艺术专业委员会
中央
美术学
院
雕塑
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
美术
研究所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
学院
雕塑
系
湖北
美术学
院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究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
不详
出处
《雕塑》
2024年第1期88-93,共6页
文摘
癸卯往已,万物复苏,中国进入了甲辰龙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寓意力量、威严和变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图腾。历经数千年发展,生肖艺术造型是华夏文明凝聚成的文化魁宝,是华夏族人延绵至今的最深沉图腾,是炎黄子孙认祖归宗的北极明星。从世间过往的华夏人百千亿计,无一不被十二生肖图腾所囊括。因此历代的造像者都在用自己的双手抟土塑绘,雕凿冶铸着生肖的各种形象。本届以“龙”为主题的生肖彩塑艺术展,正是在梳理传统技艺传承的同时,探究传统生肖文化、生肖雕塑中的人文性、社会性,有助于推动现当代雕塑作品焕发新意,更是向世界各族人民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展览。
关键词
华夏文明
十二生肖
艺术造型
中国传统文化
图腾
技艺传承
讲好中国故事
分类号
J305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
9
8
作者
黄文智
机构
清华大学
美术学
院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4-125,共22页
文摘
黄河南岸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代表着当时北方中央造型式样。绝大多数实例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基于袈裟表现形式的微观变化可分为五组,前两组皆为龙门古阳洞实例,在沿袭大同云冈石窟佛像特征的同时形成自身独特性。第三组皆为龙门北魏窟龛中尺寸较大的主尊佛像,出现了多种新特征,第四组在云冈佛像造型基础上向程式化和装饰性发展,第五组是受前四组影响的洛阳周边地区小型洞窟龛像及零散单体造像。五组佛像大致呈先后发展次序,人体造型变化不甚显著,外在袈裟表现则是此时期佛像造型的重心所在。
关键词
河南中部
北魏晚期至东魏
石刻佛像
分类号
K879.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北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
5
9
作者
黄文智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8-165,共18页
文摘
河北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按其袈裟表现样式可分为阶梯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棱角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双勾阴线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三种类型,三者依次出现,后两者存在直接的承续关系。第三类型的较大尺寸造像,体现出纯熟的雕刻技巧和富于装饰性的视觉特征。这些以白石为主的石刻佛像,在北魏晚期和东魏大致呈现两阶段发展,前阶段实例结合了洛阳地区造像因素和本地金铜佛像造型特征,后阶段逐渐形成自身特点,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广泛影响。这些实例头部造型只出现波形发髻和磨光发髻,其中东魏实例多数头部比例被有意夸大,人体也趋于丰壮,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其后的北齐造像。
关键词
河北中南部
北魏晚期
东魏
石刻佛像
分类号
K879.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
5
10
作者
黄文智
机构
清华大学
美术学
院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43,共14页
文摘
本文以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佛教石刻造像为中心,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主尊佛立像造型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洛阳地区的石刻技法与定州地区的金铜佛工艺应是山东北部北魏晚期石刻佛像的技术来源;北魏晚期至东魏初期佛像流行波状发髻和磨光发髻,但螺形发髻是东魏佛教造像的主流形式;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佛像以服饰为表现中心,四肢与躯体的空间关系比较模糊,因此这些造像体现了鲜明的地域和时代风格。
关键词
山东北部
北魏晚期至东魏
石刻佛像
Keywords
northern Shandong
from late Northern Wei to Eastern Wei dynasty
stone Buddhas
分类号
K879.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西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
2
11
作者
黄文智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4,共12页
文摘
山西中南部指以长治为中心的太行山西麓,此地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主要吸收了新都洛阳造像因素,也部分地继承了旧都平城佛像特征。这些实例存在多种袈裟形式,体现了浓厚的地域和民间色彩。占主导地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根据袈裟微观表现形式的差异可分为四组,均不同程度受到龙门窟龛佛像造型样式影响。其他袈裟形式佛像在主要吸收洛阳造型因素的同时,还部分延用了大同云冈石窟佛像因素。佛像身高延续洛阳实例比例关系,人体造型均较为清瘦。这些造型特征,反映了该地区匠工倾注心力模仿洛阳造型新风尚的情形。
关键词
山西中南部
北魏晚期至东魏
佛像造型
Keywords
South-central Shanxi Province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 to the Eastern Wei dynasty
style of stone Buddhas.
分类号
K879.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城市精神的符号——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被引量:
2
12
作者
景育民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8-32,共5页
文摘
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历史较短,在20世纪初叶,上海、南京、武汉、北平、天津等大城市曾出现过少量的城市雕塑,大多为纪念性作品。同时,上世纪初一批当代文化先驱走出国门,取法西方,开创了中国雕塑的现代形态,如李金发的《伍廷芳坐像》、江小鹣的《陈英士烈士骑马铜像》和刘开渠的《一·二八淞沪抗日将士纪念碑》,
关键词
中国
公共艺术
城市精神
城市雕塑
20世纪初叶
发展历史
文化先驱
现代形态
分类号
J313.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东归·土尔扈特的史诗》透视景育民的艺术——景育民访谈录
被引量:
1
13
作者
刘莎莎
景育民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
美术
史论
系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38-44,共7页
文摘
《东归》这件作品在创作时,借用这样一个民族迁徙的事件来阐述我这样的思考:在西方后殖民文化被逐渐消解,世界文化格局重新整合中确立华夏文化的话语地位与应有的文化影响力,以及自尊、自信与自强。从个体角度来讲,这也是对当代人精神缺失的一种关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寻找精神家园的漫漫旅途中跋涉,这也许是一种宿命。在无神的时代,拯救、引领我们的就是精神的力量。
关键词
土尔扈特
艺术家
史诗
访谈录
创作历程
艺术理念
艺术风格
作品
分类号
J3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艺术的残缺美
14
作者
时俊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42-42,共1页
文摘
一件艺术作品本应是完整的,但完整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好的,往往一件残缺的、不完整的作品,却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残缺不一定是表面的残缺,它也许是一种过程的残缺。一件残缺了某一过程的作品,是一件不完整的作品,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但正因为这种未完成,它才给了观众一个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它留下了一个最生动的瞬间。
关键词
残缺美
艺术作品
艺术家意识
不完整
想象空间
古希腊
雕塑
观众
维纳斯
缺陷
分类号
J01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完美与毁灭——两种极致的艺术表达
15
作者
刘金凯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0-61,共2页
文摘
完美与毁灭:人类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这两个概念诞生出来并得到了发展,而且步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之中。如果从方面来讲,那种认为大慈大悲的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我们指点迷津的想法是一种宽慰的概念,那么从另一方面的惯例来说,规则、教条和人的自然放纵并不完全一致。违抗就是选择一条与指点给我们的众多道路截然不同的道路,或是在准许之外的地方进行冒险。简单地说,违抗就是对上帝旨意的违抗。违抗势必导致毁灭。毁灭的魔鬼是出类拔萃的象征。违抗诞生了撒旦这个儿子的形象,这不单因为他的出卖行为,因为他还是个儿子。
关键词
毁灭
艺术表达
上帝
概念
道路
儿子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代艺术之我见
16
作者
鹿栋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38-40,共3页
文摘
当代艺术对于我们来说是新鲜的也是陌生的,说它新鲜是因为它与我们的时代紧密不可分割,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们经历了80年代的艺术热潮,90年代的话语转变。今天我们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时候,我们因为年轻所以一往无前,但是前进的道路上并非一马平川。古人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当代艺术的急流中,我们要为自己的艺术找到一种方式,一个理由,结论的推出需要理性的分析,对于当代艺术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我还年轻,对当代艺术的认识也只局限于个人的经验之中,所以只能谈淡我个人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兴衰
经历
得失
时代
分割
分类号
J120.9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雕塑创作思考
17
作者
景育民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雕塑》
2008年第2期51-52,共2页
文摘
雕塑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和样式,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雕塑作为实体,强调它的立体语言 (长、宽、厚的概念),以及空间占有及独特的表现力,曾经承载着记录历史、延续人类文明的重任.在人类历史上,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当属最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和时光磨砺的艺术形态.然而革新和变化却最不明显,最具原始劳作痕迹.……
关键词
雕塑艺术
雷同化
艺术家
分类号
J304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雕塑创作
被引量:
1
18
作者
谭勋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6-119,共4页
文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本土艺术家在海外获得发展机会,并为当时的世界艺术圈所关注。这些成功艺术家的作品,多带有东方的文化特质,或干脆挪用中国本土政治、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包装和创作。现在看来,
关键词
传统文化资源
雕塑创作
当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艺术家
艺术创作
文化特质
分类号
J305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传统美学对当代雕塑的影响
被引量:
4
19
作者
刘金凯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雕塑》
2008年第4期60-61,共2页
文摘
中国的传统美学是对传统艺术的理论概括,同时它也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儒教、道教、佛教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朴素自然、夸张浪漫的传统美学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在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种种问题时,一股回归东方、回归中国传统的思潮已蔚然成风。
关键词
美学
气韵
写意
传统文化
Keywords
esthetics,tone,abstract,traditional culture
分类号
J30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精神生态 生态自我——当代雕塑创作方法论
20
作者
谭勋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出处
《雕塑》
2007年第2期50-51,共2页
文摘
本文阐述了“生态学”的基本特征,讨论了当代艺术与“生态学”之间的结构关系,明确了对其研究价值的当代意义,并利用“生态学”学理对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论文指出了“精神生态”“、生态自我”的建立对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建立当代雕塑创作语言逻辑系统进行了充分论证。
关键词
生态学
生态系统
当代雕塑艺术
精神生态
生态自我
创作语言
Keywords
ecology
ecology system
contemporary sculpture arts
spiritual ecology
ego ecology
linguistic system
分类号
J304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宋海冬
陈钢
《雕塑》
2005
0
原文传递
2
亲历俄罗斯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
李迅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艺术与自然的和声——英国古德伍德雕塑公园游记
景育民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写实”四探——宋代佛教雕塑与希腊古典雕塑的比较
李世伟
《美术大观》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雕塑中的“象”
赵展
《美术大观》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多维的空间——雕塑艺术的时代性及存在的意义
梁春勇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199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传统雕塑“生肖·辰龙”说
胥建国
张嵩焘
项金国
李松
邹锋
余仲廉
曹春生
周彤
范海民
黄文智
彭富春
陈克
郅敏
王志刚
王伟
朱乐耕
释圆悟
格桑梅朵
宋伟光
吕品昌
陈辉
赵立春
刘茂平
尹丹
许喆隆
朱尚熹
张德峰
练春海
盛杨
赵健磊
肖世孟
周璇
李冰
《雕塑》
2024
0
原文传递
8
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黄文智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河北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黄文智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黄文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山西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黄文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城市精神的符号——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景育民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从《东归·土尔扈特的史诗》透视景育民的艺术——景育民访谈录
刘莎莎
景育民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艺术的残缺美
时俊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199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完美与毁灭——两种极致的艺术表达
刘金凯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当代艺术之我见
鹿栋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雕塑创作思考
景育民
《雕塑》
2008
0
原文传递
18
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雕塑创作
谭勋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原文传递
19
中国传统美学对当代雕塑的影响
刘金凯
《雕塑》
2008
4
原文传递
20
精神生态 生态自我——当代雕塑创作方法论
谭勋
《雕塑》
200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