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小RNA-181c靶向调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信号通路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的保护作用
1
作者 张霄 吴勇强 +2 位作者 叶同 樊凯 郎张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991-994,共4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81c对脑出血(ICH)大鼠神经的作用及靶向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信号通路调控ICH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CH组、表达miR-181c激动剂组(ICH+a...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81c对脑出血(ICH)大鼠神经的作用及靶向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信号通路调控ICH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CH组、表达miR-181c激动剂组(ICH+agomir组)和表达miR-181c抑制剂组(ICH+antagomir组),每组15只。提取各组大鼠脑组织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miR-181c的表达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尼氏染色、Zea Longa评分标准评估各组大鼠脑损伤及神经功能;采集各组大鼠脑脊液,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3-硝基酪氨酸(3-NT)及4-羟基壬烯酸(4-HNE)的水平;提取各组大鼠脑组织蛋白,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Caspase-3剪切体/Caspase-3前体的表达水平。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miR-181c对Caspase-3的靶向调控关系,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RT-qPCR结果显示,ICH组miR-181c的表达水平低于Sham组(0.56±0.09比1.00±0.13,t=7.230,P<0.05)。HE染色结果显示,ICH组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变小、排列不齐,出现空泡样改变,核固缩、破裂,ICH+agomir组上述改变减轻。尼氏染色结果显示,ICH+agomir组神经元细胞浆中的尼氏小体数量多于ICH组(98.30±14.12比48.90±9.20,t=9.337,P<0.01),ICH+antagomir组与IC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ICH+agomir组大鼠脑组织TNF-α、IL-1β、3-NT和4-HNE的水平显著低于ICH组[TNF-α:(3.30±1.25)ng/ml比(8.22±1.66)ng/ml,t=9.120,P<0.01;IL-1β:(9.87±3.02)ng/ml比(15.14±2.93)ng/ml,t=8.183,P<0.01;3-NT:(23.39±3.44)pg/ml比(45.61±2.65)pg/ml,t=7.902,P<0.01;4-HNE:(10.10±1.75)pg/ml比(14.93±2.63)pg/ml,t=5.778,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ICH组Caspase-3剪切体/Caspase-3前体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2.63±0.58比1.00±0.10,t=8.190,P<0.01),ICH+agomir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剪切体/Caspase-3前体的水平显著低于ICH组(1.52±0.37比2.63±0.58,t=5.398,P<0.05)。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miR-181c与Caspase-3有互补的核苷酸序列,miR-181c mimics+野生型-Caspase-3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NC mimics+野生型-Caspase-3组(0.52±0.07比1.03±0.08,t=6.334,P<0.01)。结论:miR-181c通过靶向抑制Caspase-3信号通路,减轻大鼠ICH后神经功能损伤和继发性脑水肿,降低脑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和炎性反应,对ICH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小RNA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氧化应激 炎性反应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迟发性脑实质出血
2
作者 周子涵 吴勇强 郭庚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27-232,共6页
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是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之一。迟发性脑实质出血(delayed 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DIPH)是FD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神经功能恶化、转归不良甚至死亡。DIPH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 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是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之一。迟发性脑实质出血(delayed 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DIPH)是FD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神经功能恶化、转归不良甚至死亡。DIPH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缺血性病灶的出血性转化、药物治疗方案以及免疫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文章对颅内动脉瘤FD术后DIPH进行综述,以期为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脑出血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闭塞不完全的预测因素
3
作者 贺剑绗 吴勇强 郭庚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52-157,共6页
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凭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FD治疗动脉瘤具有延迟闭塞的特性,随访期间部分动脉瘤未完全闭塞。文章对颅内动脉瘤FD治疗后闭塞不完全的预测因素进行了综述,为患者... 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凭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FD治疗动脉瘤具有延迟闭塞的特性,随访期间部分动脉瘤未完全闭塞。文章对颅内动脉瘤FD治疗后闭塞不完全的预测因素进行了综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