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传染性肝病患者的抑郁心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丽 孙健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7期2019-2021,共3页
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的发病模式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内在的心理因素即患者的情绪、精神状态成为影响疾病的进展、治疗以及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慢性传染性肝病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于患者的病情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较之... 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的发病模式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内在的心理因素即患者的情绪、精神状态成为影响疾病的进展、治疗以及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慢性传染性肝病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于患者的病情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较之其他类型的疾病尤其明显。而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占了肝脏疾病的绝大部分,尤其是在我国,而且这类疾病因其慢性化、易复发、难以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肝脏疾病 乙型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 抑郁心理 慢性化 生活质量 慢性肝病患者 干扰素-Α 心理因素
下载PDF
基于高敏检测的乙肝肝硬化低病毒血症患者的预后分析
2
作者 王泽红 石少媛 +2 位作者 牛彩琴 周丽 冯亦农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09-413,共5页
目的 探讨经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乙肝肝硬化低病毒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020年至2022年就诊于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经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通过乙肝病毒高敏检测分为未测到靶标组、低于检测下限组、低病毒血症... 目的 探讨经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乙肝肝硬化低病毒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020年至2022年就诊于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经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通过乙肝病毒高敏检测分为未测到靶标组、低于检测下限组、低病毒血症组,平均随访48周,观察患者临床特点、肝硬化相关并发症、肝细胞癌(HCC)发生率,评估其预后及影响因素。结果 251例经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中低病毒血症组(HBV DNA 10~2 000 U/ml)25例,低于检测下限组(HBV DNA<10 U/ml)107例,未测到靶标组(HBV DNA未检测到)119例,3组间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既往核苷类药物治疗史及干扰素治疗史具有统计学意义,多数患者接受1~2种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且过半患者可达到HBV DNA检测不到的效果。随访期间3组患者均发现新增肝硬化相关并发症,38例(15.1%)发生HCC,其中7例死亡。结论 HBV DNA控制越好,肝损伤越轻,肝脏合成功能越好。接受抗病毒治疗核苷类药物(NAs)或干扰素(IFN)能显著降低乙肝病毒DNA。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不论抗病毒治疗完全应答与否,均应定期检查,及早发现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原发性肝癌并予积极治疗,降低相关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病毒血症 肝肿瘤 DNA检测
下载PDF
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13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冯亦农 王泽红 +2 位作者 周丽 石少媛 王永翔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650-2652,共3页
据统计[1],我国一般人群中约有560万HCV感染者,感染率为0.43%;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的HCV感染者约1000万例,每年丙型肝炎新发病例数超过20万。作为肝细胞癌的重要原发病之一,慢性丙型肝炎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严重的疾病负担。直接抗病毒药物(... 据统计[1],我国一般人群中约有560万HCV感染者,感染率为0.43%;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的HCV感染者约1000万例,每年丙型肝炎新发病例数超过20万。作为肝细胞癌的重要原发病之一,慢性丙型肝炎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严重的疾病负担。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问世开创了丙型肝炎治疗新时代[1],使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成为可能。现笔者报道应用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1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以供临床参考。选取2017年7月-2017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3例HCV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7例,女6例,平均(54.14±12.63)岁,确诊HCV感染时间为2周~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达拉他韦 阿舒瑞韦 治疗学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DNA 表面抗原和e抗原定量检测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预测价值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花永利 《实用医技杂志》 2017年第8期861-862,共2页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表面抗原和e抗原定量检测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预测价值探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进行治疗,所有患者...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表面抗原和e抗原定量检测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预测价值探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每周1次的皮下注射180μg,连续注射48周后停止使用,患者完成治疗后进行25周的随访。结果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4周、治疗48周进行对比治疗,与治疗前比较,血清HBV-DNA检测并无明显的差异,进行的乙肝病毒检测中,患者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95%,阴性预测值为9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DNA、表面抗原和e抗原定量检测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显著,稳定了患者的病情,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患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上值得适应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 预测
下载PDF
采用PEG-IFN和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和e抗原的变化及其对疗效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花永利 《中国实用医刊》 2018年第4期101-106,共6页
目的动态观察采用PEG-IFN和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过程中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变化特点,分析其水平变化对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7例,患者采用PEG-IFN或恩替卡韦进行... 目的动态观察采用PEG-IFN和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过程中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变化特点,分析其水平变化对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7例,患者采用PEG-IFN或恩替卡韦进行治疗,随访观察48周,定量检查各观察点患者的HBsAg、HBeAg;根据患者用药种类(PEG-IFN或恩替卡韦)HBeAg是否为阳性分为4个治疗组,即HBeAg阳性PEG-IFN组(P+组)、HBeAg阴性PEG-IFN组(P-组)、HBeAg阳性恩替卡韦组(E+组)、HBeAg阴性恩替卡韦组(E-组);根据48周后免疫应答情况分为完全应答组和非完全应答组;比较不同的治疗组和应答组中HBsAg、HBeAg水平的变化趋势。结果治疗过程中HBsAg、HBeAg的变化特点:①4个治疗组治疗后HBsAg、HBeAg水平呈下降趋势;②P+组与E+组比较,各观察点HBsAg、HBeAg较0周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E-组比较,各观察点HBsAg下降水平P-组大于E-组(P〈0.05);③48周后观察发现HBeAg阳性的患者HBsAg下降水平大于HBeAg阴性患者。HBsAg、HBeAg的变化对48周后完全应答的预测价值分析:①P+组25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发生完全应答,占24.00%;12周、24周时完全应答组的HBsAg、HBeAg水平低于非完全应答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12周时HBeAg 〈100 COI、24周时HBeAg〈50 COI对完全应答有预测价值。② E+组35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完全应答,占14.29%;HBsAg水平仅12周完全应答组低于非完全应答组,24周时两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HBeAg水平12周、24周完全应答组均低于非完全应答组;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24周HBeAg〈10 COI,12周HBsAg〈3000 IU/ml对完全应答有预测价值。③P-组24例患者中17例发生完全应答,占70.83%;HBsAg水平12周、24周完全应答组均低于非完全应答组;12周HBsAg〈3500 IU/ml、24周〈2100 IU/ml均对48周完全应答具有预测价值。④E-组33例患者中29例患者48周后发生完全应答。完全应答组与非完全应答组的HBsAg水平在0周、12周、24周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EG-IFN和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sAg、HBeAg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呈下降趋势;与HBsAg比较,HBeAg可更好地预测48周的完全应答;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24周HBsAg、HBeAg可预测48周完全应答;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PEG-IFN治疗组12周HBsAg对48周完全应答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E抗原 疗效预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