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5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怎样做好科研单位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
1
作者 董建平 《科学与管理》 2009年第4期54-56,共3页
科研事业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科技进步。做好科研单位的后勤管理与服工作是保证科学研究取得成果,最终实现服务生产、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实现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是科研事... 科研事业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科技进步。做好科研单位的后勤管理与服工作是保证科学研究取得成果,最终实现服务生产、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实现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是科研事业发展需要。只有做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后勤保障作用,才能为推进科研事业的发展发挥出积极作用。本文以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探讨了怎样做好科研单位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优质服务 后勤保障
下载PDF
太湖地区河蟹“养殖-净化”复合系统氮磷循环模拟模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冰莹 董佳 +3 位作者 陆长婴 施林林 沈明星 杨海水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34-144,共11页
以"养殖-净化"复合系统为对象,探讨河蟹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地表Ⅲ类水)的工程与技术措施。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河蟹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最佳养殖塘与净化塘的面积比,及不同饵料替代比例、水质调控技术与净化效率对养殖... 以"养殖-净化"复合系统为对象,探讨河蟹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地表Ⅲ类水)的工程与技术措施。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河蟹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最佳养殖塘与净化塘的面积比,及不同饵料替代比例、水质调控技术与净化效率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TN和TP浓度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常规养殖条件下,要使净化尾水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养殖塘与净化塘的最佳面积比为20.5∶1。商品饲料代替5%、10%和15%时,养殖塘TN浓度分别降低3.1%、6.3%和10.0%,TP浓度分别降低4.2%、8.3%和8.3%;净化塘TN浓度分别降低4.5%、10.1%和14.6%。养殖塘水质调控技术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的TN和TP浓度无显著影响。与水葫芦收获1次相比,收获2次和3次的养殖塘TN浓度分别显著降低10.0%和10.0%,TP浓度降低11.1%和11.1%;净化塘TN浓度分别降低16.1%和17.2%。水葫芦收获2次与3次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TN、TP浓度变化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河蟹养殖工程可以按照养殖塘与净化塘的面积比为20.5∶1进行构建,二塘水体的TN、TP浓度随商品饲料替代比例增加而降低;净化塘水葫芦只需收获2次,净化水质即可达标地表Ⅲ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集约化养殖 生态循环 氮磷养分 系统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太湖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害虫发生演替及治理技术回顾与展望(综述) 被引量:3
3
作者 沈国清 杨代凤 +2 位作者 陆长婴 陈茂林 丁宗泽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73-76,共4页
基于太湖地区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演替及其治理过程的回顾 ,分析了未来太湖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害虫发生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 ,提出了害虫发生突发化、防治技术无害化、综合治理组织形式社会化、防治决策灰色化、植保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害虫 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 治理技术 回顾 发生演替 太湖地区
下载PDF
太湖地区水稻双季抛秧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明星 乔中英 +2 位作者 冯瑞兴 孙华 姚月明 《作物研究》 2001年第2期9-12,共4页
通过对多效唑化控和群体密度影响双季抛秧稻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的初步研究 ,苏南太湖地区双季抛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为 :( 1)前季稻适宜品种为嘉育 2 93 ,基本苗应在 2 .4×10 6/hm2 以上 ,秧田多效唑化控适宜用量 4 50 g/hm2 ... 通过对多效唑化控和群体密度影响双季抛秧稻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的初步研究 ,苏南太湖地区双季抛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为 :( 1)前季稻适宜品种为嘉育 2 93 ,基本苗应在 2 .4×10 6/hm2 以上 ,秧田多效唑化控适宜用量 4 50 g/hm2 ;( 2 )后季稻适宜品种为镇稻 88,基本苗应在3 .15× 10 6/hm2 以上 ,秧田多效唑化控适宜用量 4 50 g/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 抛秧 太湖地区
下载PDF
苏南地区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静会 刘敬阳 姜红卫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年第23期31-32,共2页
农业旅游是新生态旅游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由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在国外已经发展很久,我国的农业旅游发展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水平并不高,但是随着我国的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旅游发展结合到城市化的规划当中,农业... 农业旅游是新生态旅游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由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在国外已经发展很久,我国的农业旅游发展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水平并不高,但是随着我国的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旅游发展结合到城市化的规划当中,农业旅游将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本文结合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的旅游胜地,详细阐述苏南地区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地区 农业旅游 发展模式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前季稻栽插方式比较研究
6
作者 沈明星 乔中英 +2 位作者 冯瑞兴 孙华 姚月明 《作物研究》 2001年第4期16-18,34,共4页
研究了 5种不同栽插方式对前季稻产量和生育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前季稻实行机摆秧、机播秧、抛秧 3种简化栽插方式均能获得 75 0 0 kg/hm2 以上的产量 ,产量潜力可超过 85 0 0kg/hm2 (机摆秧 874 8.0 0 kg/hm2 ) ,比对照人工手插分... 研究了 5种不同栽插方式对前季稻产量和生育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前季稻实行机摆秧、机播秧、抛秧 3种简化栽插方式均能获得 75 0 0 kg/hm2 以上的产量 ,产量潜力可超过 85 0 0kg/hm2 (机摆秧 874 8.0 0 kg/hm2 ) ,比对照人工手插分别增产 2 7.5 8% ,13.98% ,11.5 0 %。机直播较对照增产 4 .2 9% ,播种量 12 0 kg/hm2 ,行距 2 5 cm的小区试验产量为 84 13.6 5 kg/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栽插方式 太湖地区 双季稻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施林林 柳开楼 +4 位作者 董林林 沈园 陈培峰 沈明星 王海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化肥减量的关键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有机氮肥替代率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提高有机氮肥替代率提供理论基础。依托40 a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分别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单施有机肥(OM)...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化肥减量的关键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有机氮肥替代率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提高有机氮肥替代率提供理论基础。依托40 a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分别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单施有机肥(OM)3个处理,研究有机氮肥替代率与土壤碳氮关系。其中,化肥采用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年均施氮225~300 kg/hm^(2),年均施磷(P2O5)119.4 kg/hm^(2),年均施钾(K2O)179.1 kg/hm^(2);有机肥采用猪粪和菜籽饼,年均折合施氮103.1 kg/hm^(2),折合施磷(P2O5)82.7 kg/hm^(2),折合施钾(K2O)70.1 kg/hm^(2)。测定指标包括土壤有机碳、总氮,计算有机氮肥替代率和土壤碳氮比。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水平,OM、NPK和C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用米氏方程拟合,且前10 a内快速累积、后30 a趋近平衡,平均含量分别为16.8、15.8、15.1 g/kg。长期施肥处理线性提高了土壤总氮含量,OM、NPK和CK处理土壤平均总氮含量分别为1.71、1.64、1.47 g/kg。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时序演变可用分段线性模型拟合,有机氮肥替代率前期略降低后期增加,稻麦两季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时间拐点分别出现在第11年和第15.5年。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有机氮肥替代率与土壤总有机碳无显著关系,但与土壤总氮和碳氮比显著线性相关。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碳氮库容,具有较高水平土壤有机碳(>17.0 g/kg)是提升有机氮肥替代率的前提,但在有机碳趋近饱和后,土壤总氮和碳氮比是限制有机氮肥替代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稻麦轮作 有机氮肥替代率 土壤有机碳 土壤总氮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的分布及抗病效应
8
作者 于雅洁 曹鹏辉 +6 位作者 宋云生 陈飞 乔中英 董明辉 朱勇良 谢裕林 袁彩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9-776,共8页
为分析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中的作用,利用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ARMS)检测技术,检测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筛选培育的799份高世代稳定试验材料中... 为分析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中的作用,利用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ARMS)检测技术,检测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筛选培育的799份高世代稳定试验材料中的分布情况,并结合穗颈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分析基因型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799份供试水稻品种中,以抗性基因Pib的分布频率最高,抗性基因Pita的分布频率也相对较高,抗性基因Pi2分布频率较低,多数材料携带2个抗性基因;在抗性基因组合中,Pita+Pib组合检出率较高,为44.81%(358/799)。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当供试材料中只存在单一抗病基因时,中抗级别以上材料占比为33.60%(86/256),当供试材料中存在复合基因型时,中抗级别以上材料占比为61.02%(299/490),表明抗性基因共存可以有效增强植株对稻瘟病的抗性。本研究结果为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基因聚合育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PARMS技术 抗性基因 抗病育种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典型土壤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168
9
作者 张永春 汪吉东 +3 位作者 沈明星 沈其荣 许仙菊 宁运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5-472,共8页
以太湖地区典型土壤黄泥土上26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例,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研究区耕作层土壤(0~15 cm)酸化特征及酸化速率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不施有机肥处理(C)和施有机肥处理(M),副区为不同无机肥及秸秆施用处理。研... 以太湖地区典型土壤黄泥土上26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例,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研究区耕作层土壤(0~15 cm)酸化特征及酸化速率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不施有机肥处理(C)和施有机肥处理(M),副区为不同无机肥及秸秆施用处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pH和土壤酸碱缓冲容量有显著影响,增施有机肥的主区处理pH显著低于不施有机肥处理,但对应的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略有上升;副区单施尿素处理和尿素增施水稻秸秆处理pH较不施尿素对照分别下降了0.45、0.66个单位,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下降1.52、0.95 mmol kg-1;各试验处理的酸化速率为H+0.61~1.74 kmol hm-2a-1,单施尿素处理高于不施尿素处理,而尿素增施有机肥或水稻秸秆的大于单施尿素处理,以尿素配施有机肥和水稻秸秆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各处理土壤pH与外源氮输入量、土壤全氮及速效氮存在显著的依变关系。尿素对土壤的酸化影响与有机肥及水稻秸秆存在差异,前者在降低土壤pH的同时还导致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降低,而增施有机肥及水稻秸秆处理土壤缓冲容量保持稳定甚至提升,但其各自对土壤酸化的具体贡献率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速率 黄泥土 长期施肥 PH 太湖地区
下载PDF
太湖地区香稻品种稻米品质性状相关和聚类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培峰 王建平 +3 位作者 黄健 朱勇良 乔中英 黄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给优质香稻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应用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44份太湖地区香稻品种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在选出的5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成分因子中,粒型因子、碾米品质因... 为了给优质香稻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应用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44份太湖地区香稻品种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在选出的5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成分因子中,粒型因子、碾米品质因子和外观品质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占到了65.6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4份香稻种质材料可分为3大组群,显示出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的特点。太湖地区香稻品种的优质育种,应注重碾米品质、粒型的选择,降低垩白性状,增强适口性,从而达到提高稻米品质的育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稻 稻米品质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不同生育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对不同播期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5
11
作者 董明辉 陈培峰 +7 位作者 江贻 曹鹏辉 宋云生 顾俊荣 谢裕林 乔中英 张文地 黄丽芬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2-963,共12页
光、温、水等气候因子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明确江苏太湖地区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对不同播期下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不同生育类型品种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依据,2018—2019年在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内以优质早... 光、温、水等气候因子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明确江苏太湖地区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对不同播期下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不同生育类型品种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依据,2018—2019年在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内以优质早熟品系苏1785和晚熟品种苏香粳100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了2种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对不同播期气候因子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随着播期推迟产量降低,晚熟品种产量在播期间和年度间产量变异较早熟品种大,稳产性较差。2个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有效穗、每穗总粒数随播期推迟均呈降低趋势,而结实率和千粒重播期间的差异因生育类型不同而异,早播使早熟品种结实率显著下降,迟播则使晚熟品种千粒重显著下降。迟播对早熟品种抽穗前光合势的影响程度高于晚熟品种,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产率的影响则相反,迟播条件下晚熟品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运转率下降迅速,不利于茎鞘物质的转运和灌浆物质的积累。相关分析表明,日照时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首要气候因子,日均气温和有效积温对产量的影响因品种生育类型不同存在差异,日均气温和有效积温与早熟品种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日均气温与晚熟品种的产量相关不显著,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日照时数>日均气温,有效积温>降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播期 气候因子 品种类型 产量
下载PDF
太湖地区晚粳地方种稻米RVA谱特征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沈新平 沈明星 +5 位作者 龚丽萍 季红娟 姚月明 王建平 高飞 顾芹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02-1908,共7页
利用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资源材料,系统测定与分析了其稻米RVA谱特征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间差异极显著,呈现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4种... 利用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资源材料,系统测定与分析了其稻米RVA谱特征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间差异极显著,呈现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4种特征类群。绝大多数种质(约51.9%)RVA谱的消减值在300~1000cP,属于典型的粳稻品种,为A类型;少量种质(如大红稻、早日黄稻、上海青、苏州青、慢红谷等)具有糯性淀粉RVA谱特征,为C类型;一些种质(如金谷黄、慢白稻、粗营洋晚稻、细叠谷、立更青)表现典型的籼稻淀粉RVA谱特征(D类型);部分种质具有优质的RVA谱特征,即消减为负值(如天下第一种、大青种、黄谷大稻头、摇矮子、余山种等),表明种质的淀粉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特征值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其中崩解值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达2.04。RVA谱各特征值间显著相关,并可用崩解值、消减值2个指标来简化定量描述稻米RVA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地方品种 晚粳稻 RVA谱 多样性
下载PDF
水稻科学高效安全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姚月明 蔡玉生 +4 位作者 许学前 沈明星 邱枫 刘震美 陆增根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11,共5页
传统的水稻氮肥施用技术 ,虽对增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施氮水平居高不下 ,施氮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对水环境污染严重。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氮肥施用水平已较高 ,继续增加氮肥投入 ,主要增加的是水稻生物产量 ,经济系数和施氮效益反而下... 传统的水稻氮肥施用技术 ,虽对增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施氮水平居高不下 ,施氮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对水环境污染严重。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氮肥施用水平已较高 ,继续增加氮肥投入 ,主要增加的是水稻生物产量 ,经济系数和施氮效益反而下降。水稻亩产 6 5 0kg以上 ,每千克纯氮生产稻谷在 30kg以上 ,适宜的氮肥用量为每亩 1 8~ 2 0kg纯氮 ;在群体质量栽培条件下 ,应采用“前稳、中控、后重”施肥技术 ,掌握“施足基肥 ,少施或不施促蘖肥 ,控制保蘖长粗肥 ,重施促花肥 ,看苗巧施保花肥”运筹要点 ;基肥全层湿施法与传统的面施法比较 ,具有节省氮肥、增产稻谷、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优点 ;移栽至生长前期的氮肥施用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时期 ,采用基肥全层湿施法代替传统的面施法 ,可使进入稻田周围水体的NH4-N减少 6 0 %~ 7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运筹技术 施肥方法 施肥量
下载PDF
太湖流域糯稻地方种质稻米RVA谱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沈新平 沈明星 +4 位作者 顾丽 季红娟 龚丽萍 王建平 姚月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513-2519,共7页
【目的】对糯稻地方种质资源的淀粉糊化特性进行评价鉴定,以明确这些原始种质间淀粉品质差异性,为选择特异和优异种质,加快糯稻的定向育种和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50年代征集的97份太湖地区糯稻地方种质资源材料,分析其稻米RVA谱的... 【目的】对糯稻地方种质资源的淀粉糊化特性进行评价鉴定,以明确这些原始种质间淀粉品质差异性,为选择特异和优异种质,加快糯稻的定向育种和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50年代征集的97份太湖地区糯稻地方种质资源材料,分析其稻米RVA谱的特征值,以评价其淀粉糊化特性。【结果】种质间的RVA谱特征值有极显著的差异性,其中崩解值的极差达4798cp,峰值粘度、最终粘度、消减值的极差也都在3000cp左右,峰值时间、糊化温度亦有较大差异。RVA谱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平均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达1.86。这些种质的RVA谱曲线呈现为4种基本类型:即占品种数92.7%的基本特征类群,其峰值粘度变化在1000~2700cp之间,而一些特异类型,如粟阳糯、香珠糯、白壳罗汉黄、粳谷糯则表现为高峰值粘度,达3000cp以上,崩解值、消减值均较大;还有些品种(黄粳糯、毛糯、葡萄糯)呈现为极低的峰值粘度,变化在500cp~800cp之间;源于吴县的白糯稻和武进的堆子糯这两个种质呈籼稻的RVA谱特征,其消减值为正值,分别达461cp、1849cp。但这些特异类型的种质在植株形态上没有差异。【结论】太湖糯稻地方种的稻米RVA谱差异明显,有极高、极低峰值粘度以及籼型等3种特异种质类型的分化,RVA谱具较高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地方种 糯稻 RVA谱 多样性
下载PDF
太湖地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孙小祥 常志州 +3 位作者 靳红梅 沈明星 陆长婴 王海候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4-99,共6页
2007年秋季至2014年,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进行连续8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定位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CK)、稻秸还田(R)、麦秸还田(W)和稻麦秸全还田(RW)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方式与年限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 2007年秋季至2014年,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进行连续8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定位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CK)、稻秸还田(R)、麦秸还田(W)和稻麦秸全还田(RW)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方式与年限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初期,稻秸还田(R)和稻麦秸全还田(RW)降低小麦产量,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长期秸秆还田后,小麦、水稻产量均有所增加。秸秆还田初期,农户收入减少,但从长期来看,秸秆还田普遍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农户收益来看,稻秸还田(R)和稻麦秸全还田(RW)的增收作用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稻麦轮作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太湖地区黄泥土有机氮和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肖伟伟 范晓晖 +1 位作者 杨林章 沈明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9,共7页
采用Bremner法对24年长期施肥试验后黄泥土耕层土壤有机N组成进行分级。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耕层土壤全N、酸解有机N、酸解NH4+-N、氨基酸态N、非酸解有机N和有机C含量,尤其利于提高氨基酸态N和非酸解有机N的... 采用Bremner法对24年长期施肥试验后黄泥土耕层土壤有机N组成进行分级。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耕层土壤全N、酸解有机N、酸解NH4+-N、氨基酸态N、非酸解有机N和有机C含量,尤其利于提高氨基酸态N和非酸解有机N的含量;与不施N相比,施N肥能提高全N、酸解有机N、酸解未知态N、氨基糖态N和有机C含量。土壤有机N主要由酸解NH4+-N和氨基酸态N组成,其次为酸解未知态N和非酸解有机N,氨基糖态N含量最小。有机肥和N肥是影响全N、有机N、有机C和水稻产量的重要因子,两者配施能提高土壤供N和固C能力,是维持土壤肥力最佳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耕层土壤 各有机氮形态 有机碳
下载PDF
水分管理对太湖地区水稻土无机磷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施林林 陆长婴 +2 位作者 王海候 沈明星 周新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1-5,9,共6页
采用中性土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不同水肥条件下水稻土无机磷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施磷处理明显提高了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在淹水培育条件下,Ca2-P、Ca8-P、Al-P逐步降低,Fe-P、Oc-P呈增高趋势,Ca10-P基本保持稳定;各种形态的磷... 采用中性土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不同水肥条件下水稻土无机磷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施磷处理明显提高了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在淹水培育条件下,Ca2-P、Ca8-P、Al-P逐步降低,Fe-P、Oc-P呈增高趋势,Ca10-P基本保持稳定;各种形态的磷在60%田间持水量培育下变化类似。总体而言,土壤培育增加了对磷的固定作用,且MNK、MNPK、CNPK处理较C0和CNK效果更明显。培育期内土壤晶质铁、络合铁及无定形铁含量的变化符合土壤无机磷转化的部分机制,至于还原铁在淹水条件下如何再次氧化而导致磷的二次固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无机磷 分级 形态 太湖地区
下载PDF
太湖流域低温室气体排放水稻品种筛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田婷 张青 +3 位作者 沈明星 乔中英 施林林 蒋华伟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28,共7页
为筛选出太湖流域适宜种植的较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水稻品种,采用静止箱-气相色谱法对该流域20个水稻品种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品种CH4排放通量在抽穗期出现峰值,峰值变化范围为1.16~6.10mg·(... 为筛选出太湖流域适宜种植的较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水稻品种,采用静止箱-气相色谱法对该流域20个水稻品种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品种CH4排放通量在抽穗期出现峰值,峰值变化范围为1.16~6.10mg·(m2·h)-1;N2O排放通量在成熟期出现峰值,峰值变化范围为0.19~0.60mg·(m2·h)-1。就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而言,中粳稻品种中南粳9108的增温潜势为84.07kg·t-1;晚粳稻品种中镇稻18的增温潜势为116.27kg·t-1,苏香粳100的增温潜势为114.30kg·t-1,这3个品种因较高的产量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太湖流域 温室气体 排放特征
下载PDF
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籽粒蛋白质组份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敬阳 董遵 +2 位作者 王有庆 马辉 朱惠琴 《麦类作物》 CSCD 1997年第6期33-37,共5页
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是小麦籽粒蛋白质的主要组份,它们的多少及在蛋白质中所占比例,对小麦品质影响很大。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籽粒四种蛋白质组份的变化分为由高到低(清蛋白)、由低到高(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和由高... 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是小麦籽粒蛋白质的主要组份,它们的多少及在蛋白质中所占比例,对小麦品质影响很大。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籽粒四种蛋白质组份的变化分为由高到低(清蛋白)、由低到高(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和由高到低再由低至高(球蛋白)三种类型。开花后7d,清蛋白含量最高,醇溶蛋白含量最低。成熟时麦谷蛋白含量最高,球蛋白含量最低。各供试材料麦谷蛋白含量处于同一水平,醇溶蛋白除青农452亦如此。与小偃6号相比,高原地区春小麦四种组份在蛋白质中所占比例以清蛋白最高,其余三种蛋白均较低;醇溶蛋白与麦谷蛋自的比值为0.62:0.86。造成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籽粒品质差的原因,在于籽粒中麦谷蛋白含量太低。因此,要改善高原地区春小麦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就必须提高高原地区春小麦籽粒中麦谷蛋白的含量及其在蛋白质中的比例,同时提高醇溶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春小麦 蛋白质组份
下载PDF
淮南地区油菜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姚金保 许才康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1-24,共4页
1988—1990年在江苏省淮南地区7个有代表性试点研究近年育成和推广的10个油菜品种的产量潜力、适应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环境条件是影响产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各品种在本地区都具有平均适应性,但产量潜力及稳定性存在显... 1988—1990年在江苏省淮南地区7个有代表性试点研究近年育成和推广的10个油菜品种的产量潜力、适应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环境条件是影响产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各品种在本地区都具有平均适应性,但产量潜力及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产量的稳定性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稳定性、缓冲性及其互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品种 产量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