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掌骨指骨牵引矫治手掌侧烧伤后瘢痕挛缩效果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侯春胜 刘庆叶 +3 位作者 郝红飞 董玉莹 王峰 雷晋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2-176,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掌骨指骨牵引矫治手掌侧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效果。方法2010年5月-201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手掌侧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32例共39只手。治疗方法:瘢痕保守松解植皮,简称A方法;在挛缩手指中远节指骨与对应掌骨间呈u形留置克... 目的回顾性分析掌骨指骨牵引矫治手掌侧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效果。方法2010年5月-201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手掌侧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32例共39只手。治疗方法:瘢痕保守松解植皮,简称A方法;在挛缩手指中远节指骨与对应掌骨间呈u形留置克氏针牵引2—7周,简称B方法;在第2~5掌骨、挛缩手指远端指骨留置克氏针形成牵弓I桩、牵引锚的基础上构建牵引架,用橡皮筋将手指向拉长、伸直位牵引2—6个月,简称c方法。对传统需行瘢痕彻底松解植皮者改行A方法,对松解植皮后既往需行髓内克氏针固定者改行B方法,尚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者加行e方法;对瘢痕松解可能导致血运障碍或肌腱及骨外露者,先行c方法再行A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者加行c方法;对不愿行植皮术者仅行C方法。治疗期间,观察术区有无感染、克氏针有无滑动及对组织有无切割等;治疗结束后1—2周,观察瘢痕挛缩有无复发倾向;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测量各挛缩手指末端至腕横纹的掌侧皮肤长度;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3、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进行瘢痕情况评分;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个月。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关节活动度,采用Jebsen手功能测试法评定手功能并记录完成测试时间。对数据行方差分析、LSD-t检验、t检验。结果24例患者27只手采用A+B方案,5例患者7只手仅行C方法,2例患者3只手采用A+B+c方案,1例患者2只手采用C+A+C方案。治疗期间未见术区感染、组织切割等并发症,13例患者14只手U形克氏针轻微滑动;10例患者11只手瘢痕挛缩有复发倾向,经支具治疗未复发。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手掌侧皮肤长度分别为(131.8±9.8)、(127.6±7.5)mm,显著长于治疗前的(114.5±2.4)mm(t值分别为10.71、10.39,P值均小于0.001)。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3、6个月瘢痕情况评分分别为(9.8±2.4)、(9.7±1.7)、(9.3±0.8)、(7.7±0.5)分,仅治疗结束后6个月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3.28,P〈0.01)。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1个月,TAM评定优良比分别为2.6%(1/39)、94.9%(37/39)。治疗前完成手功能测试时间为(13.9±4.1)min,治疗结束后1个月显著缩短为(11.0±2.8)rain(t=3.65,P〈0.001)。结论掌骨指骨牵引单独应用或与瘢痕松解植皮联合矫治手掌侧烧伤后瘢痕挛缩,均可使挛缩组织蠕变延长,利于手功能及外形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瘢痕 牵引术 掌骨 指骨
原文传递
成批爆炸烧冲复合伤的救治 被引量:6
2
作者 雷晋 段鹏 +3 位作者 郝振明 明志国 冯晋斌 李明森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3期33-36,共4页
目的总结2012年11月23日寿阳某火锅店成批烧冲复合伤的救治经验,为公共突发爆炸事件的临床救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分析本次事件中各级政府应急预案实施及指挥协调情况,对转入省城3所医院的33例患者,早期救治高度重视烧冲复合伤特点... 目的总结2012年11月23日寿阳某火锅店成批烧冲复合伤的救治经验,为公共突发爆炸事件的临床救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分析本次事件中各级政府应急预案实施及指挥协调情况,对转入省城3所医院的33例患者,早期救治高度重视烧冲复合伤特点,制定总体治疗方案。所有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及经皮氧饱和度动态监测;胸部x线片动态观察其影像学变化;适时进行胸部CT检查;动态监测D-二聚体、血凝系列,合理应用止血药物及抗凝药物等。针对烧伤除按照早期抗休克、脏器保护措施、抗感染、及时创面处理等救治原则及常规治疗外,重点针对肺爆震伤采取了“集束化”治疗方案;有吸入性损伤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诊治。从伤后3d开始,根据病情,有计划、分批次地进行创面切、削痂,自体皮移植;伤后5~7d,针对肺爆震伤较重的12例患者,在呼吸机支持下,行创面切、削痂、自体皮Meek植皮术。结果采用“集束化”治疗方案,诊断为不同程度爆震伤患者于伤后1周,胸腔积液及肺部斑片状浸润性病灶逐渐吸收。伤后1个月,CT检查提示2例患者肺部轻度纤维化,肺功能检查显示通换气功能基本正常。33例患者烧伤创面于伤后3~4周愈合,所有患者均救治成功,无一例死亡。结论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及预案,重视和健全省、市、县三级医疗救治网络体系至关重要。高度重视成批爆震伤伤员现场的有序救治和及时、合理分流。把握烧冲复合伤的特点,对烧冲复合伤成批伤员进行院内救治。重视烧伤救治的同时,高度重视肺爆震伤“隐匿性与爆发性”的特点,采取“集束化”救治措施,能有效控制和减轻肺爆震伤损伤程度并提高成批烧冲复合伤救治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公共突发事件 爆炸伤 烧冲复合伤 集束化治疗
原文传递
负压创面疗法对慢性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虎山 雷晋 郝振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4期30-33,共4页
目的研究负压创面疗法对慢性创面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期细胞及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负压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观察两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并于治疗后1、4、7、14d取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目的研究负压创面疗法对慢性创面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期细胞及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负压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观察两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并于治疗后1、4、7、14d取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采用兔抗人八因子抗原)和增生期细胞(标志物采用鼠抗人Ki-67抗原)数目,负压治疗组于上述时间点收集创面引流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结果负压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肉芽组织生长迅速,内皮细胞及增生期细胞数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增高(P<0.05),负压治疗组白细胞介素-6迅速下降。结论负压创面疗法能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内皮细胞生成,刺激细胞增生,降低创面白细胞介素-6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与损伤 肉芽组织 白细胞介素6 负压创面疗法
原文传递
胶原酶软膏修复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及其对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智辉 雷晋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5期17-21,共5页
目的观察胶原酶软膏局部用药对大鼠背部深Ⅱ度烫伤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其对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编号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每只大鼠背部造两个深Ⅱ度烫伤创面,随机选取一个创面... 目的观察胶原酶软膏局部用药对大鼠背部深Ⅱ度烫伤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其对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编号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每只大鼠背部造两个深Ⅱ度烫伤创面,随机选取一个创面作为实验组,另一个创面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用胶原酶软膏换药,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换药,1次/d,直至创面愈合。每日观察大鼠创面分泌物、痂皮形成与分离程度,记录愈合时间,定期测量愈合面积,计算愈合率。自伤后7d、10d、14d、21d各取已分编组的4组中的一组大鼠自创缘取材做病理及EGF、bFGF免疫组化切片,免疫组化切片高倍镜下人工计数阳性细胞数。实验数据以x珋±s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20.75±1.71)d明显短于对照组(25.25±1.71)d(t=6.971,P=0.006)。7d、10d、14d、21d愈合率分别为(37.60±7.42)%、(54.52±7.20)%、(77.72±8.50)%、(98.04±3.92)%,均高于对照组(19.06±4.26)%、(35.96±5.88)%、(49.48±6.04)%、(81.80±6.04)%(t值分别为8.200、9.116、10.102、5.294,P值均小于0.05)。病理切片显示实验组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较实验组轻,镜下可见胶原蛋白细小、排列有序;实验组皮肤附件结构恢复好,皮下可见毛囊形成。免疫组化切片显示实验组7d、14dEGF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671,3.127;P值分别为0.022,0.010),10d明显高于对照组(t=6.585,P<0.001),21d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309,P=0.763)。bFGF7d、14d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370、2.918;P值分别为0.037、0.014),10d明显高于对照组(t=9.106,P<0.001),21d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132,P=0.898)。结论胶原酶软膏对深Ⅱ度创面具有明显的促进愈合作用,其机制与加速坏死组织分离、减轻局部炎性反应、增加EGF和bFG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酶 创面修复 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