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法律与社会运动”的兴起与批判——兼议中国社科法学的未来走向 被引量:34
1
作者 刘思达 《交大法学》 2016年第1期20-33,共14页
19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法律与社会运动"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为当代西方法律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但近年来也暴露出了一些固有的问题和缺陷。本文通过追溯美国法律与社会运动从"差距研究"... 19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法律与社会运动"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为当代西方法律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但近年来也暴露出了一些固有的问题和缺陷。本文通过追溯美国法律与社会运动从"差距研究"到"文化转向"的发展史,以权力/不平等范式的兴起为主线,对这一法律社会学重要学术传统的基本理论立场、意识形态倾向与社会文化语境进行论述、批判和反思。文章的结语部分以此为鉴,对中国社科法学的未来走向提出几点评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社会学 社科法学 法律与社会运动 差距研究 文化转向
下载PDF
社科法学三人谈: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思达 侯猛 陈柏峰 《交大法学》 2016年第1期5-19,共15页
侯猛:今天对话的主题是“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对话人为刘思达,我和陈柏峰是与谈人。题目里面的“国际与本土”有两重含义。从教育背景上看,刘思达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算是“海龟”;我和柏峰在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算是“土鳖”。... 侯猛:今天对话的主题是“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对话人为刘思达,我和陈柏峰是与谈人。题目里面的“国际与本土”有两重含义。从教育背景上看,刘思达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算是“海龟”;我和柏峰在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算是“土鳖”。从研究经历来说,虽然强调国际眼光,但不论柏峰还是思达都是做中国的经验研究。社科法学的研究不可能脱离本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经验 国际视野 法学 社科 博士学位 教育背景 对话 中国
下载PDF
中国法律社会学的历史与反思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思达 《法律和社会科学》 2010年第2期25-37,共13页
从学术史的角度讲,中国的法律社会学研究绝对可以称得上命运多舛。早在民国时期,孟德斯鸠、庞德、耶林等学者的著作就已经被译成中文,即使是在举国动荡的1940年代,瞿同祖先生依然在西南边陲的简陋条件下写出了旷世之作《中国法律与中国... 从学术史的角度讲,中国的法律社会学研究绝对可以称得上命运多舛。早在民国时期,孟德斯鸠、庞德、耶林等学者的著作就已经被译成中文,即使是在举国动荡的1940年代,瞿同祖先生依然在西南边陲的简陋条件下写出了旷世之作《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社会学 瞿同祖 本土资源 社会学研究 乡土社会 法律与文学 批判法学 法律经济学 苏力 研究传统
原文传递
中国涉外法律服务市场的全球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思达 《交大法学》 2011年第1期145-172,共28页
目次:一、引言二、作为合界与混杂的全球市场建构三、涉外法律服务市场的早期四、从事中国法律事务的灰色区域五、定界过程与本地化专业技能的产生六、人员流动与本地化专业技能的扩散七、模糊边界的维系:国家对商务法律市场的规范八、... 目次:一、引言二、作为合界与混杂的全球市场建构三、涉外法律服务市场的早期四、从事中国法律事务的灰色区域五、定界过程与本地化专业技能的产生六、人员流动与本地化专业技能的扩散七、模糊边界的维系:国家对商务法律市场的规范八、结论一、引言商务律师事务所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全球法律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的最重要发展之一。随着这些主要来自英美国家的大型律师事务所在欧洲、拉美和东亚各国纷纷登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师 全球化 涉外法律服务 合界
下载PDF
法律职业的政治命运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思达 《交大法学》 2013年第1期93-100,共8页
目次一、法律职业研究的政治维度二、干预并共生的规范体制三、夹缝中生长的集体行动四、结论纵观当今世界,法律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首先,各国领导人中有法学教育或法律实践背景的比例十分可观,不仅英美国家如此,在欧洲和东亚的... 目次一、法律职业研究的政治维度二、干预并共生的规范体制三、夹缝中生长的集体行动四、结论纵观当今世界,法律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首先,各国领导人中有法学教育或法律实践背景的比例十分可观,不仅英美国家如此,在欧洲和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这一现象;其次,法律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上到总统选举、下到村民自治等各种政治问题,最终都会或多或少地转化为司法问题;最后,法律人针对政治变革的集体行动层出不穷,从美国的民权运动到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律师和法官在变革过程中都起到了显著作用。与此相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职业政治规范 集体行动
下载PDF
“政策性合约”的产生与实践:基于失地农民与水库移民的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黎相宜 秦悦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9-201,288,共14页
本文基于失地农民与水库移民的比较个案,尝试建立“政策性合约”这一分析概念来理解政府对于政策目标群体的内部差异化治理。研究发现,国家基于不同目标与失地农民和水库移民分别建立了普遍异质型和特殊(类)同质型政策性合约。在宏观政... 本文基于失地农民与水库移民的比较个案,尝试建立“政策性合约”这一分析概念来理解政府对于政策目标群体的内部差异化治理。研究发现,国家基于不同目标与失地农民和水库移民分别建立了普遍异质型和特殊(类)同质型政策性合约。在宏观政策性合约的规制下,地方政府细化政策性合约内容与失地农民和水库移民产生具体的交换,并通过长期执行政策性合约,使这两个群体呈现出差异化的治理结果与发展轨迹:前者面临市民化挑战,而后者则某种程度延续了乡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性合约 失地农民 水库移民 社会交换
下载PDF
从实体问责到程序之治——中国法院错案追究制运行的实证考察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伦刚 刘思达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40,176-177,共14页
20世纪90年代初确立的中国法院错案追究制在实践中是如何运行的?探索这一问题,既可以回应多年来关于错案追究制的学术争论,也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对西南地区七个法院的法律社会学调查显示,司法实践中错案追究存在五个步骤,其背后... 20世纪90年代初确立的中国法院错案追究制在实践中是如何运行的?探索这一问题,既可以回应多年来关于错案追究制的学术争论,也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对西南地区七个法院的法律社会学调查显示,司法实践中错案追究存在五个步骤,其背后是"举重放轻"的实践逻辑,即错案标准最终从实体问责演变为程序之治。中国法院的错案追究实践虽然加剧了审级不独立,但也提升了法官的程序合法意识,并且未出现一些学者所担忧的惩罚任意性、审判委员会不堪重负、法官不独立、破坏法院和谐等负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院 错案追究制 审判委员会 实体问责 程序之治
原文传递
法律边疆地区的纠纷解决与职业系统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思达 吴洪淇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0-156,共27页
本文基于对我国农村地区法律服务状况的访谈和参与观察,通过对职业社会学管辖权冲突理论的改造应用,发现在我国的法律边疆地区,包括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司法助理员、"赤脚律师"乃至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在内的各种法律服务提... 本文基于对我国农村地区法律服务状况的访谈和参与观察,通过对职业社会学管辖权冲突理论的改造应用,发现在我国的法律边疆地区,包括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司法助理员、"赤脚律师"乃至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在内的各种法律服务提供者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分化成县城、乡镇、村落三层的法律职业层级系统。这一层级系统内部的劳动分工与互动过程不仅构成了国家与乡土社会之间纠纷解决的传导机制,而且塑造了我国农村地区法律职业的基本样态,是律师业在法律边疆地区发展缓慢的一个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法律服务 纠纷解决 法律职业 管辖权
原文传递
中国律师的跨地域流动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思达 梁丽丽 麦宜生 《法律和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1期26-57,共32页
律师的个体空间流动,如何影响法律职业的整体社会结构?通过在2004~2010年间在中国12个省份的261个访谈、2009年中国法律环境问卷调查、律师年鉴以及其他文献资料,可以解释中国律师跨地域流动的模式、原因、后果及其结构性影响。实证分... 律师的个体空间流动,如何影响法律职业的整体社会结构?通过在2004~2010年间在中国12个省份的261个访谈、2009年中国法律环境问卷调查、律师年鉴以及其他文献资料,可以解释中国律师跨地域流动的模式、原因、后果及其结构性影响。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律师的空间迁移不仅加剧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律师业内部的层级分化和不平等现象,而且使内陆和农村地区的法律服务更为短缺,法律职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如果将法律社会学和移民社会学相联系,可以通过一个新的过程性理论视角,来试图理解法律职业在空间地域上的微观流动与宏观社会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这一分析视角也能运用于关于律师和其他职业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师业 中国律师 法律职业 法律服务 法律社会学 移民社会 农村地区 社会分层 空间流动 刑事辩护
原文传递
制图术:国家治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被引量:128
10
作者 杜月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2-217,共26页
在"技术治国"的治理理念下,文件和图像在中国的行政系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对于文件和图像的经验研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经验研究的缺乏很可能源于分析视角的欠缺。本文力图通过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地理学、... 在"技术治国"的治理理念下,文件和图像在中国的行政系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对于文件和图像的经验研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经验研究的缺乏很可能源于分析视角的欠缺。本文力图通过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内对于制图的研究,发展出一套"制图术"的分析视角。本文从"制图"、"治理"与"认知"三个环节对制图术的视角进行论述,并尝试将这个分析框架运用于观察中国现阶段的土地治理。本文进一步指出,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发现制图术的广泛运用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带来的新的治理机遇和局限。以"制图术"为分析框架的研究指出了中国的治理结构正在经历的重要转型和潜在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图术 技术治国 土地治理
原文传递
中国法律的形状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思达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24-1044,共21页
本文采用社会几何学的研究视角,提出一个理解法律系统之整体形态的社会学理论分析框架,并由此将当代中国法律系统的基本社会形态概括为十六个字:内圆外方、三位一体、二元对立、法政合一。其中"内圆外方"是中国法律系统的社... 本文采用社会几何学的研究视角,提出一个理解法律系统之整体形态的社会学理论分析框架,并由此将当代中国法律系统的基本社会形态概括为十六个字:内圆外方、三位一体、二元对立、法政合一。其中"内圆外方"是中国法律系统的社会结构,"三位一体"是其运作方式,"二元对立"是其价值观冲突,"法政合一"是其文化核心。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充分认识到法律系统内部种种矛盾与冲突的不可调和性,并试图用一种社会互动而非社会整合的眼光来审视其基本形态与变化过程。本文既是对当代中国法律系统整体形态的一次社会学分析,又是法律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一次尝试,为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法律职业、纠纷解决等方面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在理论层面彼此对话和整合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律 法律系统 社会形态 社会几何学
原文传递
职业化及其批判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思达 《中国法律评论》 2014年第3期54-57,共4页
作为"舶来品"的法律职业在中国本土的土壤上还只是刚刚生根发芽,在行业准入、服务质量、创造需求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欠缺,在国家的政治舞台上更是弱势群体。这样的一个群体,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必须加倍团结,而... 作为"舶来品"的法律职业在中国本土的土壤上还只是刚刚生根发芽,在行业准入、服务质量、创造需求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欠缺,在国家的政治舞台上更是弱势群体。这样的一个群体,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必须加倍团结,而不是四分五裂。自21世纪以来,随着统一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确立和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实务人员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念在我国法律界的公共话语中逐渐流行起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北大法学院的强世功教授写作于年的一篇激情澎湃的《法律共同体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共同体 检察官 法官 法律职业 司法 法律工作者 律师业 法律服务市场
原文传递
持存的现实性:超越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被引量:4
13
作者 埃里克·欧林·赖特(著) 梅沙白(译)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12,共8页
马克思提出的超越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运动终将导致其自我毁灭,同时创造有利于革命的条件,进而产生能够实现解放的替代方案,即一种更有利于人类繁荣的新社会形式,在新社会中,资本家阶级对投资和生产的... 马克思提出的超越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运动终将导致其自我毁灭,同时创造有利于革命的条件,进而产生能够实现解放的替代方案,即一种更有利于人类繁荣的新社会形式,在新社会中,资本家阶级对投资和生产的控制将被激进的经济民主所取代。基于马克思主义传统,有四个核心命题对于理解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资本主义阻碍了人类繁荣的实现;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运动本质上是矛盾的;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转型需要动员民众并展开斗争。通过在资本主义的矛盾空间内部建立民主一平等的经济关系,这四大命题可以为削弱资本主义的主导地位的战略愿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超 越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矛盾 危机
原文传递
如何成爲國際法律人才 被引量:3
14
作者 劉思達 《中国法律(中英文版)》 2011年第5期22-23,87-89,共5页
怎样有针对性地学习才能为今後成为国际法律人才做好充分准备,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然是英语,想进那些许多人趋之若骛的“外资所”,
关键词 法律人才 国际 金融中心 经济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