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宁夏不同气候类型区苦荞品种稳产性适应性分析
1
作者 穆兰海 常克勤 +2 位作者 杜燕萍 杨崇庆 陈一鑫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8-14,共7页
为准确评价参试苦荞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生态适应性,利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5个参试品种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半干旱区、半干旱易旱区和干旱区的6县(区)多年多点试验数据进行了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试点代表性分析及综合... 为准确评价参试苦荞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生态适应性,利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5个参试品种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半干旱区、半干旱易旱区和干旱区的6县(区)多年多点试验数据进行了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试点代表性分析及综合评价。通过主成分PCA与品种的稳定性(Dg)和试点的稳产性(De)分析,筛选出适宜在宁夏南部山区种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好的品种为晋苦荞2号和川荞3号,晋苦荞2号产量为1 671~2 593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7.3%。川荞3号的产量为1 474~2 513 kg·hm^(-2),与对照相比平均增产7.5%;试点辨别力代表性以半干旱易旱区的海原县,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及半干旱区的西吉县比较理想;试验经历了干旱年份、正常年份和丰水年份,参试品种在干旱年份较丰水年份产量减产28.0%~4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品种 AMMI模型 GGE双标图 丰产性 稳定性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冬播对旱作区不同熟期糜子生长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李凯 程炳文 +5 位作者 罗世武 王湛 杨军学 王勇 张尚沛 张晓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02-109,共8页
为了明确冬播对旱作区不同熟期糜子生长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以宁糜9号(中熟品种)和陇糜15号(晚熟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冬播覆膜种植(WH1)、冬播露地种植(WH2)、春播覆膜种植(CK)3种不同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冬播条件下,糜子... 为了明确冬播对旱作区不同熟期糜子生长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以宁糜9号(中熟品种)和陇糜15号(晚熟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冬播覆膜种植(WH1)、冬播露地种植(WH2)、春播覆膜种植(CK)3种不同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冬播条件下,糜子抽穗后主茎总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WH1处理在成熟期表现最高,其他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表现先增加后降低;冬播糜子增熵效应苗期最明显,WH1、WH2处理0~1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宁糜9号分别提高22.14%、1.2%,陇糜15号分别提高11.23%、9.62%;相比其他处理,宁糜9号和陇糜15号WH1处理产量显著增加,分别较CK增产13.11%、12.32%,WH2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相比CK,WH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宁糜9号显著提高9.61%,陇糜15号提高2.02%,但WH2处理优势并不明显;宁糜9号和陇糜15号各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于CK 0.35%~11.58%,其中宁糜9号WH1处理与CK处理间差异显著,籽粒脂肪和淀粉含量WH1处理和CK处理显著高于WH2,WH1与CK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上结果,冬播栽培模式对不同熟期糜子干物质量积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有一定提升作用,尤其是覆膜冬播模式下糜子中熟品种(宁糜9号)的抗旱增产效应表现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冬播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品质
下载PDF
基于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分析荞麦品种的稳产性及适应性
3
作者 常克勤 杜燕萍 +2 位作者 穆兰海 杨崇庆 陈一鑫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52-2159,共8页
【目的】评价荞麦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生态适应性。【方法】选择5个荞麦品种(系)在6县(区)点试验数据,基于AMMI模型和R语言的GGE-Biplot软件包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南部山区不同气候区荞麦品种多年多点试验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目的】评价荞麦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生态适应性。【方法】选择5个荞麦品种(系)在6县(区)点试验数据,基于AMMI模型和R语言的GGE-Biplot软件包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南部山区不同气候区荞麦品种多年多点试验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荞麦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代表性等。【结果】荞麦试点以半干旱区的西吉县或原州区、半干旱区易旱区的海原县、中部干旱带的盐池县代表性较好。固荞1号和固荞3号新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生态适应性最佳。【结论】以AMMI模型分析与大田生产验证相结合综合评价荞麦品种的稳定性方法可行,结果可靠,验证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AMMI模型 GGE-Biplot 稳定性与适应性
下载PDF
宁南山区不同气候类型区苦荞品种关联度及稳定性分析
4
作者 杨崇庆 常克勤 +2 位作者 杜燕萍 穆兰海 陈一鑫 《作物研究》 2023年第6期570-576,共7页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不同气候类型区降水量及气温资源,对5个苦荞新品种在5个县(区)进行多年多点试验,对参试品种进行形态特征观察,测定田间密度、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等性状;采用灰色关...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不同气候类型区降水量及气温资源,对5个苦荞新品种在5个县(区)进行多年多点试验,对参试品种进行形态特征观察,测定田间密度、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等性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AMMI稳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主要性状指标和品种多年试点产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产量与主要因子的关联度依次为密度>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主茎分枝数>千粒质量。通过对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分析,结合多点产量,筛选出适宜在宁夏南部山区种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生态适应性较好的晋荞2号和黔黑荞5号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品种 气候类型 关联度分析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播种方式与密度互作对糜子群体冠层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军学 罗世武 +5 位作者 程炳文 张尚沛 张晓娟 李凯 王湛 王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65-73,共9页
为明确糜子群体在条播和穴播播种方式和不同种植密度互作的冠层结构特征及增产效应,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区(条播和穴播,分别记作T和X),以3种种植密度为副区(45万、90万、135万株/hm^(2),分别记作D1、D2、D3),在大田... 为明确糜子群体在条播和穴播播种方式和不同种植密度互作的冠层结构特征及增产效应,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区(条播和穴播,分别记作T和X),以3种种植密度为副区(45万、90万、135万株/hm^(2),分别记作D1、D2、D3),在大田环境下测定糜子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冠层有效辐射截获量、冠层透光率、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试验结果显示:穴播较传统条播能够形成更加优质的冠层结构进而提高产量,搭配低密度播种有助于叶片干物质积累和穗部干物质的积累。在成熟期,条播处理糜子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递增,D1处理较D2、D3处理分别增加6.12%和1.46%,穴播则先增后减,D2处理较D1和D3分别增加9.47%和9.74%。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显示,播种方式和密度互作对糜子穗长、主穗质量和主穗粒质量影响极显著,对糜子抽穗后前期叶面积指数、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透光率影响显著;播种方式对穗长和产量影响极显著,种植密度对主穗质量影响极显著,对产量影响显著。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糜子穴播搭配密度45万~90万株/hm^(2)时糜子群体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光资源,合成更多干物质量,从而有利于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播种方式 播种密度 叶面积指数 群体冠层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宁南山区苦荞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6
作者 常克勤 杜燕萍 +3 位作者 穆兰海 杨崇庆 陈一鑫 张月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21-28,共8页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宁南山区不同气候类型区种植的苦荞新品种,促进荞麦产业化发展,以引进和自主选育参试的5个苦荞新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半干旱区和中部干旱区的5县(区)布设多点试验,并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宁南山区不同气候类型区种植的苦荞新品种,促进荞麦产业化发展,以引进和自主选育参试的5个苦荞新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半干旱区和中部干旱区的5县(区)布设多点试验,并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对影响籽粒产量的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一级分枝数、密度等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方差分解主成分特征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提取主成分PCA_(1)~PCA_(3)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达到93.424%~98.714%。其中第1主成分占37.764%~50.335%,主要以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株高的特征向量均大于其他农艺性状;第2主成分占30.478%~31.255%,主要以田间密度、株高和一级分枝为群体生长因子为主;第3主成分占17.901%~24.404%,为主茎节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参试品种晋荞2号和黔黑荞5号在半干旱区和中部干旱区主成分总得分系数分别为1.79,1.09和1.44,3.13。综上,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优异,产量高和稳定性好,适宜在宁南山区半干旱区和中部干旱区种植的品种为晋荞麦2号和黔黑荞5号,川荞麦3号为中晚熟品种可选择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麦 新品种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