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弥散加权成像诊断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云 王杏娟 +3 位作者 任小璐 王雪梅 马凤 张小羽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第8期786-789,封4,共5页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27例共38个乳腺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DWI,取2个扩散敏感因子(b)值(500 s/mm2、1000 s/mm2)行横断面扫描,测量...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27例共38个乳腺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DWI,取2个扩散敏感因子(b)值(500 s/mm2、1000 s/mm2)行横断面扫描,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①导管原位癌[(1.483±0.257)×10-3mm2/s、(1.296±0.239)×10-3mm2/s]与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组[(1.718±0.190)×10-3 mm2/s、(1.462±0.159)×10-3 mm2/s]、正常组织间[(2.347±0.339)×10-3mm2/s、(1.902±0.164)×10-3mm2/s]2种b值(b=500、1000)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组[(1.577±0.276)×10-3 mm2/s、(1.308±0.223)×10-3 mm2/s]与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正常组织组之间2种b值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与正常组织组间2种b值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34.21%病灶在DWI图像上表现出异常高信号或稍高信号。结论①MR弥散加权成像中b值越高,ADC值越低;ADC值越小,病灶越趋于恶性;②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在DWI图像上表现出异常高信号或稍高信号比率较低,认为仅依靠DWI对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诊断确立较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导管内增生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双源64层CT评价冠脉非显著性及临界狭窄病变斑块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任小璐 王杏娟 +5 位作者 王雪梅 马凤 张小羽 刘云 闫少宁 张志远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473-476,I0002,共5页
目的研究双源64层CT(DSCT)评价冠脉非显著性及临界狭窄病变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筛选出非显著性狭窄(CAG直径狭窄率<50%)和临界狭窄(CAG直径狭窄率50%~75%)53例,重度狭窄(CAG直径狭窄率>75%)37例,对... 目的研究双源64层CT(DSCT)评价冠脉非显著性及临界狭窄病变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筛选出非显著性狭窄(CAG直径狭窄率<50%)和临界狭窄(CAG直径狭窄率50%~75%)53例,重度狭窄(CAG直径狭窄率>75%)37例,对上述两组同期行双源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完成病变斑块类型及血管重构等特点的对比分析。结果与重度狭窄组相比,非显著性、临界狭窄组中软斑块、结节状钙化、偏心斑块及正性重构等不稳定斑块特征更多见,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64层CT可有效对冠脉非显著性及临界狭窄病变斑块进行评价,并可早期提示斑块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64层CT 非钙化斑块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鳃裂囊肿的CT与MRI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玮 石惠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6年第4期335-336,共2页
目的探讨鳃裂囊肿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二鳃裂囊肿,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为第二鳃裂囊肿,鳃裂囊肿常位于颈前三角区、胸锁乳突肌前内侧,CT表现为囊性... 目的探讨鳃裂囊肿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二鳃裂囊肿,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为第二鳃裂囊肿,鳃裂囊肿常位于颈前三角区、胸锁乳突肌前内侧,CT表现为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MRI呈等或长T1、长T2信号,囊壁强化或不强化。结论 CT与MRI可以清楚显示鳃裂囊肿的发病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特点易做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鳃裂囊肿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双源64层CT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控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军伟 石惠 +1 位作者 牛媛媛 平学军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477-479,488,F0002,共5页
目的评价双源64层CT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分析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损害的因素,探讨在前瞻性门控技术下保证图像质量的方法。方法使用西门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双源64排CT机,选取心率≤70次/分且憋气良好的5... 目的评价双源64层CT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分析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损害的因素,探讨在前瞻性门控技术下保证图像质量的方法。方法使用西门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双源64排CT机,选取心率≤70次/分且憋气良好的5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门控低剂量冠状动脉CT扫描(A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时期拟行CT冠脉成像的100例病人行回顾性门控冠状动脉CT扫描,根据心率分为B组50例(心率≤70次/分),C组50例(心率>70次/分)。对比分析各组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分析图像质量损害的因素。结果三组中图像质量积分3分以上的均在98%以上,全部病例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三组间图像质量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步进台阶伪影、运动伪影、心率变化所致的错录伪影、血管对比不良。结论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需求,通过对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科学合理控制可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双源CT 前瞻性门控 图像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