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术后即刻胸肌前假体乳房重建的临床实际应用
1
作者 李欣 李金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97-0102,共6页
评估乳腺癌术后即刻胸肌前假体乳房重建的临床实际应用。方法 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外一科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77位乳腺癌术后即刻假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假体植入层次,分为胸肌前组(n=32)和胸肌后组(n=45)。对两组患者... 评估乳腺癌术后即刻胸肌前假体乳房重建的临床实际应用。方法 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外一科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77位乳腺癌术后即刻假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假体植入层次,分为胸肌前组(n=32)和胸肌后组(n=45)。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同时使用BREAST-Q量表比较患者在乳房重建前后的变化。结果 胸肌前组的手术时长(p=0.025)和术后24小时的引流量(p<0.001)较胸肌后组少。两组在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87)。胸肌后组的患者术后胸部满意度评分低于胸肌前组(p<0.001)。在BMI<24kg/m2时不同植入层面与假体取出及切口裂开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值分别为0.025和0.04)。结论 无论即刻乳房假体重建层面是胸肌前还是胸肌后,其并发症发生率基本一致。同时,胸肌前假体重建在术中避免胸大肌解剖,减少术后胸部不适,缩短手术时间,可作为常规手术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正常或偏瘦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胸肌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胸肌前乳房重建 即刻重建 假体植入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三维立体水平式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房病损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白正阳 刘尧邦 +1 位作者 李欣 李金平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482-487,512,共7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三维立体水平式乳腺微创旋切术在乳房病损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外一科行乳房病损旋切术的15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旋切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78)和对照组(n=7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三维立体水平式乳腺微创旋切术在乳房病损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外一科行乳房病损旋切术的15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旋切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78)和对照组(n=77)。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三维立体水平式乳腺旋切术,对照组行传统垂直式乳腺旋切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术后满意度评分及随访3、6、12个月病灶残留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5.60±0.64) min vs.(21.16±0.87) min,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13.50±3.51)mL vs.(16.90±2.62)mL,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6%vs.10.39%,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乳房对称性、凹陷程度、质地与弹性、皮肤颜色、乳头纵向偏移距离、乳房顺应性差值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满意度总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术后乳头横向偏移距离、瘢痕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声引导三维立体水平式乳腺微创旋切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术后病灶残留、术后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定位 微创旋切术 乳房病损 临床疗效
下载PDF
4C延续性护理对子宫颈癌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和婚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存香 刘玉香 +1 位作者 叶亚兰 马秀珍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年第1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4C延续性护理对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负性情绪和婚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宫颈癌手术的112例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6)。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院... 目的探讨4C延续性护理对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负性情绪和婚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宫颈癌手术的112例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6)。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院内和出院后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4C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和婚姻质量。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DM)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HADM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BI)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性生活、角色平等、夫妻交流、婚姻满意度和业余活动5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4C延续性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宫颈癌患者的负性情绪,而且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婚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C延续性护理 宫颈癌 负性情绪 婚姻质量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赵艳姣 刘尧邦 +2 位作者 徐东娟 高媛媛 刘新兰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27-29,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603例乳腺癌组织中AR、ER、PR、CerbB-2及Ki-67的表达,CerbB-2(2+)者,采用FISH法检测HER-2基因的扩增。根据检测...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603例乳腺癌组织中AR、ER、PR、CerbB-2及Ki-67的表达,CerbB-2(2+)者,采用FISH法检测HER-2基因的扩增。根据检测结果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4个分子亚型,分析AR在不同分子分型中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等的关系。结果 603例乳腺癌组织中,AR的阳性表达率为71.64%(432/603),AR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分子亚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在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三阴性乳腺癌(81.22%vs 27.78%,χ2=124.597,P<0.05)。AR与ER、PR、Ki-67表达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ER阳性、PR阳性、Ki-67<14%及1~3枚腋淋巴结转移者中AR阳性表达率高,而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分级及HER-2状态均无关(P>0.05)。结论 AR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分子亚型中有差异,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三阴性乳腺癌。AR阳性表达与ER、PR、Ki-67及1~3枚腋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雄激素受体 临床病理特征 分子分型
下载PDF
美国成年女性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5
作者 刘婧 李金平 +1 位作者 田田 马芳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1-427,共7页
目的分析美国成年女性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资料来源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2011—2016年数据,共纳入6452例资料完整的美国成年女性为研究对象,以发生全因死亡为... 目的分析美国成年女性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资料来源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2011—2016年数据,共纳入6452例资料完整的美国成年女性为研究对象,以发生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根据血清25(OH)D<25.0 nmol/L、25.0~49.9 nmol/L、50.0~74.9 nmol/L和≥75.0 nmol/L分为严重缺乏组(285例)、缺乏组(1695例)、不足组(2119例)和充足组(2353例)。将血清25(OH)D水平作为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分别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全因死亡风险。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Cox回归模型观察血清25(OH)D连续变化与全因死亡风险的曲线关系,采用二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饱和阈值效应,分析美国成年女性血清25(OH)D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结果6452例女性血清25(OH)D水平为(68.2±31.6)nmol/L,仅36.5%(2353/6452)的女性血清25(OH)D水平充足。随访时间(5.8±1.8)年,共有375例发生死亡,累积全因死亡率为5.8%。经多因素校正后,血清25(OH)D水平每增加10 nmol/L,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HR=0.95,95%CI:0.91~0.98)(P<0.05)。血清25(OH)D充足组全因死亡风险较严重缺乏组低54%(HR=0.46,95%CI:0.29~0.75)(P<0.05,P趋势<0.001)。血清25(OH)D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存在“L”形非线性关联(P=0.007),且存在拐点,当25(OH)D<128.5 nmol/L时,25(OH)D每增加10 nmol/L,全因死亡风险降低8%(HR=0.92,95%CI:0.88~0.96)(P<0.001)。结论美国成年女性高血清25(OH)D水平与低全因死亡风险呈非线性相关,维持足够的维生素D水平可能降低女性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雌)性 成年人 25-羟维生素D 死亡率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代谢健康型超重/肥胖与新发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刘婧 李金平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0-474,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代谢健康型超重/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verweight/obesity,MHO)与新发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是对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的二次分析,选取2010年至2016年于中国瑞慈集团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健康体检的117056名中...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代谢健康型超重/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verweight/obesity,MHO)与新发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是对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的二次分析,选取2010年至2016年于中国瑞慈集团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健康体检的117056名中国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基线体重指数和代谢状态分为代谢健康型非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non-obesity,MHNO)组、MHO组、代谢不健康型非肥胖(metabolically unhealthy non-obesity,MUNO)组和代谢不健康型超重/肥胖(metabolically unhealthy overweight/obesity,MUO)组。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估计各组的糖尿病累积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不同肥胖代谢表型组别的糖尿病发病风险HR(95%CI),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纳入的117056名中国成年人中,MHO占总人群的24.3%。经过平均(3.1±1.0)年的随访,共有2685例糖尿病新发病例,累积发病率为2.3%。MHNO、MHO、MUNO和MUO组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5%、1.6%、4.8%和7.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4.164,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空腹血糖、吸烟、饮酒及糖尿病家族史之后,MHO组人群新发糖尿病风险是MHNO组的2.19倍(95%CI 1.89~2.55),而MUNO和MUO组人群发生糖尿病事件的HR值分别为2.25(95%CI 1.93~2.64)和3.00(95%CI 2.61~3.45)。结论中国成年人中,MHO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升高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人 代谢健康型超重/肥胖 糖尿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