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部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作者 郎伟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2年第2期16-21,共6页
阅读中国当代西部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西部文学创作当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即作家们会在写作中相当强烈地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格外推崇和由衷敬意,并通过各种人物和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形象地呈现。在西部文学当中... 阅读中国当代西部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西部文学创作当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即作家们会在写作中相当强烈地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格外推崇和由衷敬意,并通过各种人物和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形象地呈现。在西部文学当中,对西部土地山川和社会风情的深深迷醉和眷恋,是弥漫于作品当中的一种情感总基调,这种故园情和土地情的描写,是流淌于中华民族血液之中的浓浓的爱国情的书写。在西部文学当中,对人的生命和自然万物的尊重与理解;对君子人格和“忠恕”善良等古老的道德原则的坚定持守,充分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仁者爱人”等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西部作家的笔下,无论是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男性形象的塑造,还是温柔善良、具有牺牲和奉献精神的女性形象的塑造,都深刻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追求和价值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文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文追求 价值情怀
下载PDF
人间烟火气中,自有向上的力量——王心军和他的中篇小说(评论)
2
作者 白草 《朔方》 2019年第11期110-114,共5页
1王心军写作时间不长,大约十三四年的样子。200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路边的野花》。迄今为止,他仅发表了五部中篇小说。这五部作品,不像是出自一个新手,艺术上近乎无可挑剔:叙事从容老练,人物形象各具面目,一出场即显出不同的个性和... 1王心军写作时间不长,大约十三四年的样子。200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路边的野花》。迄今为止,他仅发表了五部中篇小说。这五部作品,不像是出自一个新手,艺术上近乎无可挑剔:叙事从容老练,人物形象各具面目,一出场即显出不同的个性和性格。因而读王心军的小说,便兀自有了一种愉悦感,不知不觉间被带进虚构情境之中,几乎要忘了这是在逐行阅读文字描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时间 愉悦感 无可挑剔 人物形象 中篇小说
原文传递
瑶草的两篇小说(评论)
3
作者 白草 《朔方》 2021年第3期53-58,共6页
《梅子》:一幅青春与成长的图画这是一个关于青春和成长的故事,一个十四岁少女,于其单纯的人生途路中,遇见了大可怪异之事——一双笑眯眯而又冷冰冰的眼睛,犹如鬼魅般盯着她,挡住了去路。当此惶急时分,平素冷漠且不多言的父亲出现了,大... 《梅子》:一幅青春与成长的图画这是一个关于青春和成长的故事,一个十四岁少女,于其单纯的人生途路中,遇见了大可怪异之事——一双笑眯眯而又冷冰冰的眼睛,犹如鬼魅般盯着她,挡住了去路。当此惶急时分,平素冷漠且不多言的父亲出现了,大踏步走来,"她甚至看到了父亲头上笼罩着一层光环,那一定是神才会有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瑶草 鬼魅 梅子
原文传递
《朔方》六十年:宁夏作家的“阶梯”,或渡船
4
作者 白草 《朔方》 2019年第5期8-19,共12页
1《朔方》有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在六十年发展历程中,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理念:作品须修改,作家要推介。青年作者的稚嫩、青涩之作,要耐心和细心地指点;即便是成熟作家的作品,亦不同程度存在着作家本人难以认识到的不足和缺陷... 1《朔方》有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在六十年发展历程中,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理念:作品须修改,作家要推介。青年作者的稚嫩、青涩之作,要耐心和细心地指点;即便是成熟作家的作品,亦不同程度存在着作家本人难以认识到的不足和缺陷,此时即当发挥编辑特有的作用,而经完善后的作品,或许连作家都忍不住惊叹它所“达到的高度”(路展《要想着21世纪——〈朔方〉出刊200期谨代祝词》)。编辑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给作家发表了多少作品,关键是对作家“整个创作思维的准确理解上”,发现并肯定其中潜藏的“才情精华”,从而影响、导引他以后的创作道路(李唯《当年诸君正年少——写在〈朔方〉出刊200期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朔方》 石舒清 张贤亮 六十年
原文传递
以拯救的主题来否定拯救——简评李进祥长篇小说《拯救者》(评论)
5
作者 白草 《朔方》 2019年第8期169-171,共3页
读了李进祥的长篇小说《拯救者》,有几点初步的印象。一、《拯救者》形式上有变化。形式上的变化,意味着内容上有变化;形式上的变化,表明作家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意图,这些新的想法和意图甚至强烈到作家以往写惯了、用熟了的形式不能呈... 读了李进祥的长篇小说《拯救者》,有几点初步的印象。一、《拯救者》形式上有变化。形式上的变化,意味着内容上有变化;形式上的变化,表明作家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意图,这些新的想法和意图甚至强烈到作家以往写惯了、用熟了的形式不能呈现、难以表达的地步,则必须寻求某种新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李进 作家 意图
原文传递
艺术的节俭——读郭乔的三篇小说(评论)
6
作者 白草 《朔方》 2020年第2期66-69,共4页
1当这个六十来岁的农民以"不卖"二字,回绝那几个高价收购自家老式犁铧的作家时,让人立刻联想到《韩诗外传》里的一个故事:孔子带弟子出游,到了名叫少原的地方,在那里遇见一个割草的妇人哀哀地哭泣,好生伤心。圣人好奇,命弟子... 1当这个六十来岁的农民以"不卖"二字,回绝那几个高价收购自家老式犁铧的作家时,让人立刻联想到《韩诗外传》里的一个故事:孔子带弟子出游,到了名叫少原的地方,在那里遇见一个割草的妇人哀哀地哭泣,好生伤心。圣人好奇,命弟子去问:"夫人何哭之哀?"答曰:"刚才割草割得专注,不小心弄丢了头上的蓍簪。"弟子:"一根蓍草做的簪子,值几个钱,何至于哭得如此悲切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诗外传》 高价收购 割草
原文传递
宁夏文学六十年:历史、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富宝 《朔方》 2019年第10期154-170,共17页
从"一棵大树"(张贤亮)的"横空出世",到"三棵树"(石舒清、陈继明、金瓯)、"新三棵树"(季栋梁、漠月、张学东)的惊艳崛起,再到"文学之林"("宁夏作家群""西海固作家群&q... 从"一棵大树"(张贤亮)的"横空出世",到"三棵树"(石舒清、陈继明、金瓯)、"新三棵树"(季栋梁、漠月、张学东)的惊艳崛起,再到"文学之林"("宁夏作家群""西海固作家群""宁夏诗人群""文学银军"等)的茁壮成长,经过数十年发展和积累,今天的宁夏文学已经积木成林,蔚为壮观,"小省区"的"大文学"终成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群 张贤亮 诗人群 石舒清 张学东 西海固 三棵树 宁夏文学
原文传递
时代的咏叹及歌吟——关于李振娟散文(评论)
8
作者 倪万军 《朔方》 2021年第5期94-95,共2页
在宁夏,和小说、诗歌相比,散文写作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影响,甚至很多写作者还处在被遮蔽的状态。近几年比较突出的散文写作者是程耀东、田鑫、刘汉斌等几位,他们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比如程耀东和田鑫总是在不断... 在宁夏,和小说、诗歌相比,散文写作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影响,甚至很多写作者还处在被遮蔽的状态。近几年比较突出的散文写作者是程耀东、田鑫、刘汉斌等几位,他们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比如程耀东和田鑫总是在不断回望着不知所踪的乡村,几十年前的人、事、物虽然早已如同褪色昏黄黯淡的图画,但之于他们却似乎有着岁月熬煮之后难以化开的浓俨的情绪;刘汉斌则另辟蹊径,看到了苍茫的西海固土地上带着温度、生命饱满的植物,从种子到草木,这似乎是他触摸故乡的独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写作 西海固 歌吟 写作者 独特方式 被遮蔽
原文传递
精思体察下的有效评论——对谈文学评论创作
9
作者 王晓静 王佐红 《朔方》 2018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王佐红:以前看过你在各刊发表的一些评论文章,没成想2013年能结成一个厚重的集子。所以编辑出版你的第一本评论集《梦断乡心又一程》,是有点小惊讶的。王晓静:《梦断乡心又一程》这本文学评论集,是在宁夏大学读研时,因为教授现当代文... 王佐红:以前看过你在各刊发表的一些评论文章,没成想2013年能结成一个厚重的集子。所以编辑出版你的第一本评论集《梦断乡心又一程》,是有点小惊讶的。王晓静:《梦断乡心又一程》这本文学评论集,是在宁夏大学读研时,因为教授现当代文学的几位老师都是评论家,所以边学习边写作积累出来的。感谢你编辑出版了这本书,让我的文学梦落到了纸上。王佐红:你的创作过程离不开一个词:热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创作过程 编辑出版 现当代文学 评论文章 宁夏大学 评论家 王佐
原文传递
染乎世情 系乎时序 期于大成——“抗疫文学”之我见(评论)
10
作者 王佐红 《朔方》 2020年第4期48-50,共3页
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抗疫期间,我着意关注的不是文学,而是网络信息,它直接体现着我们对疫情的紧迫关切。我发现了一个很有问题的问题,就是肯定只能是唯一的真相,多数却是坐在家里的人在传播,而不是现场的人。这可能与忙闲有关系,与表达... 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抗疫期间,我着意关注的不是文学,而是网络信息,它直接体现着我们对疫情的紧迫关切。我发现了一个很有问题的问题,就是肯定只能是唯一的真相,多数却是坐在家里的人在传播,而不是现场的人。这可能与忙闲有关系,与表达能力有关系,与心忧时态的程度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态的 表达能力 世情 抗疫 真相 文学
原文传递
对植物秘密的另一表达——杨春礼诗歌探秘(评论)
11
作者 杨风银 《朔方》 2019年第12期154-157,共4页
人类与山石草木的关系太过古老,以至我们都理所当然地把二者在不经意间关联到一起。见到陌生人都会心存戒备,但对于一棵树或一方田园草地,却不至于陌生,相反地,会莫名地亲切。与自然之物的亲近,应该是人类原初情感的一部分,庄子在《齐... 人类与山石草木的关系太过古老,以至我们都理所当然地把二者在不经意间关联到一起。见到陌生人都会心存戒备,但对于一棵树或一方田园草地,却不至于陌生,相反地,会莫名地亲切。与自然之物的亲近,应该是人类原初情感的一部分,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陌生人 一棵树
原文传递
宁夏文学,以及创作中的信心与信任
12
作者 石舒清 王晓静 《朔方》 2020年第2期12-17,共6页
王晓静: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各行各业都在总结七十年来的发展变迁,我想文学也是一样,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在持续演进中的,是不断向好向新的。尤其是宁夏文学,从无到有,从微到茂,是一代代作家从拓荒到初成气候,再到参与全国文学发展... 王晓静: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各行各业都在总结七十年来的发展变迁,我想文学也是一样,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在持续演进中的,是不断向好向新的。尤其是宁夏文学,从无到有,从微到茂,是一代代作家从拓荒到初成气候,再到参与全国文学发展的进程并多有亮色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文学 拓荒 持续演进 亮色 新中国成立 七十年
原文传递
微观鲁迅
13
作者 白草 《朔方》 2020年第12期119-136,共18页
词的组合之一:从"太静"到"静的声音"鲁迅有三篇小说写到了"静"的状态,一次胜似一次,一次比一次出色,臻于化境。1919年作小说《明天》,宝儿死后,单四嫂子感到了一件平日未曾感受过的"异样的事"... 词的组合之一:从"太静"到"静的声音"鲁迅有三篇小说写到了"静"的状态,一次胜似一次,一次比一次出色,臻于化境。1919年作小说《明天》,宝儿死后,单四嫂子感到了一件平日未曾感受过的"异样的事":熟识的屋子,忽然之间显得"太静"了。单四嫂子,系小说主人公;叙述者却非她本人,也许是作者,也许是作者熟悉的鲁镇本地人。不论何人,这人总认识单四嫂子,他不时向读者介绍:她是个粗笨女人,不会说话,不会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主人公 叙述者 《明天》 单四嫂子 鲁镇 词的组合 鲁迅 本地人
原文传递
大师王蒙:不一样的面貌——文学阅读之一
14
作者 白草 《朔方》 2021年第4期84-95,共12页
何谓大师?大师的首要条件是:独创性,不可复制性,唯一性,王蒙如是说。王蒙多次举例,比如,李白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鲁迅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莎士比亚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狄更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塞万提斯、泰戈尔等等,都是唯一的... 何谓大师?大师的首要条件是:独创性,不可复制性,唯一性,王蒙如是说。王蒙多次举例,比如,李白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鲁迅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莎士比亚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狄更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塞万提斯、泰戈尔等等,都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大师小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复制性 普鲁斯特 塞万提斯 文学阅读 巴尔扎克 狄更斯 泰戈尔 王蒙
原文传递
马金莲小说中的一代少女形象
15
作者 白草 《朔方》 2020年第3期162-168,共7页
马金莲小说中刻画有宁夏西海固地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代少女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她们在少年时代所上的人生第一课,就是饥饿。中篇小说《念书》的主人公,已经充分体验了饥饿的感觉——"心里空得要命",盯着书本看,... 马金莲小说中刻画有宁夏西海固地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代少女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她们在少年时代所上的人生第一课,就是饥饿。中篇小说《念书》的主人公,已经充分体验了饥饿的感觉——"心里空得要命",盯着书本看,眼前是一片片苍茫在重叠着飞舞,相互间"直撞出大片的茫茫白雾",以致最后偷吃了同学的食物。从心底升起的伦理的羞耻,使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满含泪水仰望星空,惧怕那些长了眼睛的星星,会看见一个朴实的农村娃变成了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时代 第一课 少女形象 农村娃 仰望星空 充分体验 印象深刻 宁夏西海固地区
原文传递
读书四记
16
作者 白草 《朔方》 2018年第2期135-152,共18页
1.马原《重返黄金时代》马原《重返黄金时代——80年代大家访谈录》(吉林出版集团2016年版),其实是2007年版《中国作家梦——马原与110位作家的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再版本。我初读这本书,是在南京学习期间,当时边读边摘,... 1.马原《重返黄金时代》马原《重返黄金时代——80年代大家访谈录》(吉林出版集团2016年版),其实是2007年版《中国作家梦——马原与110位作家的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再版本。我初读这本书,是在南京学习期间,当时边读边摘,记了很多内容,可见受到了触动,一定感觉好得不得了。不过,现在翻开那时的笔记本,很是诧异自己何以会摘录那些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书 黄金时代 中国作家 2007年 出版集团 80年代 访谈录
原文传递
张贤亮:他的哲学修养以及文学世界——文学阅读之二
17
作者 白草 《朔方》 2021年第5期68-82,共15页
张贤亮曾经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影响是持续的,几乎每发表一部作品,都会引起争议,比如《灵与肉》《龙种》《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等等。自90年代下半期,张贤亮的影响逐渐式微。不过,事情总... 张贤亮曾经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影响是持续的,几乎每发表一部作品,都会引起争议,比如《灵与肉》《龙种》《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等等。自90年代下半期,张贤亮的影响逐渐式微。不过,事情总有另一方面,只要有人还在热爱文学,心灵世界还需要文学,那么,任何优秀的作家都在我们身边,他们不会被遗忘,何况张贤亮这样的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贤亮 八九十年代 文学阅读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绿化树》 哲学修养 《灵与肉》 心灵世界
原文传递
石竹花般的生命绽放
18
作者 王琳琳 《朔方》 2021年第2期149-152,共4页
侯健飞长篇报告文学《石竹花开——闽宁镇的春天》是一部写宁夏永宁县闽宁镇精准扶贫的报告文学。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西海固人搬迁到了闽宁镇,作家以西海固移民女性群体为写作视角,用她们如同石竹花般不畏困难... 侯健飞长篇报告文学《石竹花开——闽宁镇的春天》是一部写宁夏永宁县闽宁镇精准扶贫的报告文学。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西海固人搬迁到了闽宁镇,作家以西海固移民女性群体为写作视角,用她们如同石竹花般不畏困难、不畏风沙的生命力构建了独特的扶贫叙述空间,运用多种叙述话语,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之路上的女性生命之音。长篇报告文学《石竹花开——闽宁镇的春天》是一部邀约和组织创作的报告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报告文学 叙述话语 女性生命 叙述空间 西海固 对口帮扶 扶贫政策 脱贫攻坚
原文传递
不倦的热情和深沉的理性
19
作者 白草 《朔方》 2021年第2期146-148,共3页
今天这个研讨会很特别,不仅我们要讨论、评说的作家就在现场,而且,他笔下的人物也到场了。至少对我来说,感觉别致新鲜,是第一次。以往的研讨会,面对作者,评论作品,讲一讲人物形象刻画得怎样,是否生动、鲜活,栩栩如生还是略有缺点,有多... 今天这个研讨会很特别,不仅我们要讨论、评说的作家就在现场,而且,他笔下的人物也到场了。至少对我来说,感觉别致新鲜,是第一次。以往的研讨会,面对作者,评论作品,讲一讲人物形象刻画得怎样,是否生动、鲜活,栩栩如生还是略有缺点,有多少想法,说出来就行了。今天有一些犹豫了,作家笔下的人物就坐在这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一讲 研讨会 深沉 评论作品 评说
原文传递
告慰逝者——读石舒清长篇小说《地动》 被引量:2
20
作者 武淑莲 《朔方》 2021年第3期142-147,共6页
2020年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纪念日。此前,2005年,海原作家王漫曦写过纪实作品《海原大地震》,意在通过作品征集更多的海原大地震的故事,增订为"海原大地震八十五周年祭"单行本,献给更多的读者。时隔十五年后,同样... 2020年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纪念日。此前,2005年,海原作家王漫曦写过纪实作品《海原大地震》,意在通过作品征集更多的海原大地震的故事,增订为"海原大地震八十五周年祭"单行本,献给更多的读者。时隔十五年后,同样是海原籍作家的石舒清在2020年第2期《十月》上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地动——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舒清 海原大地震 逝者 《十月》 纪实作品 作品征集 周年祭 单行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