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郑哲 杨发新 雷亮 《贵州医药》 CAS 2019年第10期1598-1599,共2页
目的探究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对比分析,以期选择最佳方案提高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66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予后路减压内固定,研究组予前路减压内固定,观察两组在手术时间... 目的探究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对比分析,以期选择最佳方案提高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66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予后路减压内固定,研究组予前路减压内固定,观察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在神经功能变化。结果研究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手术前ASIA触觉、运动评分、椎体高度、Cobb角差异有可比性(P>0.05),手术后3个月ASIA触觉、运动评分、椎体高度较手术前显著上升,Cobb角较手术前显著下降(P<0.05),手术后3个月研究组ASIA触觉、运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在椎体高度、Cobb角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均能获得较好椎管高度,前路神经功能恢复更好,但出血量、手术时间相对更长,围术期要求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 后路减压 胸腰段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双喜 殷状 刘泉鼎 《四川医学》 CAS 2012年第1期130-132,共3页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我科2005年2月~2010年6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24例,对获随访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Harris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我科2005年2月~2010年6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24例,对获随访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Harris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 22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获11~56个月随访,平均37.1个月,全部能生活自理,无1例关节脱位或假体松动,优良率86.4%。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使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最大限度的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疗效确切,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老年
下载PDF
复方骨肽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及对骨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峰 陈建华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8年第5期448-450,共3页
目的探究复方骨肽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骨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行髓内钉固定术的69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术后对照组骨折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复方骨肽注射液治疗... 目的探究复方骨肽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骨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行髓内钉固定术的69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术后对照组骨折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复方骨肽注射液治疗。术后12 w,使用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并测定其血清骨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 FGF)水平。结果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w时,试验组AOFAS踝-后足评分和血清BMP、TGF-β、b F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4个月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胫骨骨折行髓内钉固定术后应用复方骨肽治疗,能提高血清骨生长因子水平,促进骨折愈合,提高临床疗效,效果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髓内钉 固定 复方骨肽 疗效
下载PDF
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永宁 王建年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26期70-71,共2页
目的 探析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1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后踝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和石膏外固... 目的 探析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1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后踝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和石膏外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骨折复位评分、骨性关节炎评分、临床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固定 踝关节骨折 骨折复位
下载PDF
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和安全性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4期72-74,共3页
目的分析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胫骨远端骨折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髓内钉组(n=36,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与钢板组(n=36,微创经... 目的分析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胫骨远端骨折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髓内钉组(n=36,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与钢板组(n=36,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观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患者的透视次数及隐性失血量均少于髓内钉组(P<0.05)。钢板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和畸形愈合发生率均低于髓内钉组,感染发生率高于髓内钉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ESR水平均降低,CRP、IL-6、PCT水平均升高,且钢板组WBC、ESR、CRP、IL-6水平均低于髓内钉组(P<0.05)。治疗后,两组PCT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均效果显著,但钢板内固定透视次数、隐性失血量及并发症较少、炎性因子水平较低,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胫骨远端骨折 髓内钉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
下载PDF
比较不同手术入路下行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及影响程度 被引量:6
6
作者 郭安坤 杨发新 王化齐 《贵州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1890-1891,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入路下行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疗效和影响程度。方法选取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予后外侧入路,研究组予直接前侧入路,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等指标变化情况。结...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入路下行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疗效和影响程度。方法选取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予后外侧入路,研究组予直接前侧入路,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3 d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手术前均显著增高(P<0.05),但术后3 d研究组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后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较手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失血量、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不影响髋臼位置前提下能避免肌肉损伤,获得快速髋关节功能恢复,不良反应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入路 直接前入路 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黄芪消肿汤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永强 李永宁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4期112-113,共2页
目的分析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患者采用黄芪消肿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接收的80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 目的分析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患者采用黄芪消肿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接收的80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黄芪消肿汤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肿胀程度及发热持续时间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患者采用黄芪消肿汤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缩短患者肿胀及非感染发热的时间,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消肿汤 四肢长骨干骨折术 肿胀 非感染性发热
下载PDF
直接前入路及后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魏宝林 郭安坤 刘建锋 《贵州医药》 CAS 2020年第9期1411-1413,共3页
目的观察直接前入路及后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9.01共6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入路分成2组,每组33例,分别予直接前入路和后入路治疗,比较不同入路在手术时间等指标差异... 目的观察直接前入路及后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9.01共6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入路分成2组,每组33例,分别予直接前入路和后入路治疗,比较不同入路在手术时间等指标差异性。结果①直接前入路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后入路组,而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上均短/低于后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直接前入路组术后第1 d、术后第3 d在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均显著低于后入路组,两组相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直接前入路组术后3d VAS评分、髋臼前倾角均显著低于后入路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后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直接前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后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39%,后入路组显著高于直接前入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低,恢复快,并发症少,但该入路学习曲线长,对术者要求高,需严格选择适应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直接前入路 后入路 早期康复
下载PDF
化瘀接骨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3
9
作者 高伟 李自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1期72-73,共2页
目的:探讨化瘀接骨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术... 目的:探讨化瘀接骨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当天即联合化瘀接骨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骨折愈合情况,随访3个月评价患者腕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胀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接骨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骨折处肿胀和疼痛,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化瘀接骨汤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腕关节功能
下载PDF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继发创面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5
10
作者 高秋芳 张小锋 +5 位作者 张万锋 马彬 牛雪涛 马亚军 李子标 刘宁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继发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8月-2016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12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质外露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72岁。原发创面清创后大小10cm... 目的探讨应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继发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8月-2016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12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质外露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72岁。原发创面清创后大小10cm×8cm^22cm×14cm,采用面积为12cm×10cm^24cm×16cm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供区利用皮肤延展性缝合后遗留继发创面8.0cm×4.0cm^14.0cm×7.5cm,均采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9.0cm×5.0cm^15.0cm×8.5cm。股内侧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12例患者股内侧肌穿支皮瓣及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股内侧肌穿支皮瓣局部外形、质地良好,未切断皮神经的8例患者皮瓣感觉灵敏,其余4例患者皮瓣感觉逐渐恢复,同侧膝关节功能均正常。结论股内侧肌穿支皮瓣解剖恒定、血供丰富,用其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继发创面操作便捷、安全、易于推广,术后外形功能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供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