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浑然天地万物一体”:清儒潘平格的思想旨趣
1
作者 王志俊 《华夏文化》 2024年第1期16-18,共3页
潘平格(1610-1677),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较有影响的思想家,以猛烈抨击宋明理学而见称于世。容肇祖先生曾指出,潘平格之学自成一说,而与当时以吕留良为代表的拥护程朱派、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提倡陆王派呈三足鼎立之势。据弟子毛文强所撰《... 潘平格(1610-1677),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较有影响的思想家,以猛烈抨击宋明理学而见称于世。容肇祖先生曾指出,潘平格之学自成一说,而与当时以吕留良为代表的拥护程朱派、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提倡陆王派呈三足鼎立之势。据弟子毛文强所撰《潘先生传》可知,潘平格早年从事程朱之学与陆王心学,也研习老庄与禅学,而后觉悟上述学说皆不合于孔孟之道,最终亲证“浑然天地万物一体”乃孔孟一贯之真传。为回归孔孟儒学正统,重返道德人伦世界,潘平格著述颇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万物 陆王心学 潘平格 程朱 黄宗羲 三足鼎立之势 孔孟儒学 吕留良
下载PDF
从小大之辨到逍遥之游——以王船山《庄子解》为诠释中心
2
作者 王志俊 《船山学刊》 2020年第5期43-51,共9页
"小大之辨"是《逍遥游》的重要主题,王船山关于逍遥之义的阐发基本上也是围绕着"小大之辨"展开的。然而,王船山却背离了《庄子》"破小以立大"之本意,明确反对"大而不能小""小而不能大&qu... "小大之辨"是《逍遥游》的重要主题,王船山关于逍遥之义的阐发基本上也是围绕着"小大之辨"展开的。然而,王船山却背离了《庄子》"破小以立大"之本意,明确反对"大而不能小""小而不能大"的自我限制,最终走向"无小无大""小大一致"的价值解构。在此基础之上,王船山又引入暗含浑融圆转、变化日新的"天均"之喻,消解对于小大两端的攀援与执取。经过王船山的创造性诠释,逍遥不再是超然世外悠游自得的精神境界,而是真切落实于大化流行的生活世界的生命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庄子解》 小大之辨 天均 逍遥
下载PDF
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志俊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年第2期59-66,共8页
被世人称作至圣先师的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则是其教育理念的有形载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孔子反复揭明君子之学在于学以成人,致力于在日用常行中涵咏德性;引导受教育者在通达见闻... 被世人称作至圣先师的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则是其教育理念的有形载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孔子反复揭明君子之学在于学以成人,致力于在日用常行中涵咏德性;引导受教育者在通达见闻之知的同时,于自家身心上反复体察以成就为己之学;以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探求儒家反求诸己的身心之学,深入挖掘孔子所倡导的学、习并举,学、思并重,启发诱导等教育方法的思想内涵及其使用情境,对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教育方法 思政课教学
下载PDF
语言与直觉——儒家心学中的言说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叶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8-94,158,共8页
在儒学中,言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解地言说,一种是非分解地言说。前者诉诸理性思辨、逻辑分析,是以概念为核心的表述方式,后者则诉诸直觉,是非概念式的表述方式。象山以启发、指点等方式来表达心学义理,是非概念式的言说。象山未能... 在儒学中,言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解地言说,一种是非分解地言说。前者诉诸理性思辨、逻辑分析,是以概念为核心的表述方式,后者则诉诸直觉,是非概念式的表述方式。象山以启发、指点等方式来表达心学义理,是非概念式的言说。象山未能像朱子那样诉诸概念,分解地立义,故被朱子认为是不说破,误以为禅。实则,对于良心本心之道德本体只可非分解地言说,一切概念式的分解言说都只是助解,要得良心本心之实,还是要靠直觉、体证。因此,对于心学中的道德本体,不太可能通过下概念来定义。但在今天,为了防止心学再度陷于重重流弊,以理性思辨的方式对其作反思、说明,也显得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直觉 心学 分解地言说 非分解地言说
下载PDF
形精不亏,反以相天——论王船山庄子学气化生死观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志俊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9,共10页
生死出处问题,是明清之际遭遇家国覆亡的王船山极为关心的问题。在其晚年专著《庄子解》中,船山认同庄子以气之聚散解释生死现象,同时也指出庄子之齐同生死不仅消解了生与死之界限,对生命意义的否定容易混淆善恶是非与人禽之别,甚至直... 生死出处问题,是明清之际遭遇家国覆亡的王船山极为关心的问题。在其晚年专著《庄子解》中,船山认同庄子以气之聚散解释生死现象,同时也指出庄子之齐同生死不仅消解了生与死之界限,对生命意义的否定容易混淆善恶是非与人禽之别,甚至直接瓦解儒家德道践履之根基。不同于程朱“死则散尽无余”之说,船山认为人之生死不过是形体之成毁,己身生命之气复归太虚而恒存不灭,且持藏毕生善恶作为的个体之气随气之聚散往复影响整体太虚之气的清浊醇疵,进而影响人间社会乃至未来局势之治乱兴衰。个体生命虽无法主持分剂气之聚散流行,但可主导己身气质之清浊善恶。儒家仁人君子应以修身尽性之道德践履,涵养扩充己身清醇之气,进而通过气化流行参赞天地之化育。善吾生者所以善吾死也,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因参与社会历史之创造而延及来世与群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庄子 生死 气化 相天赞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