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宁波市性传播疾病疫情分析与防制对策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金贤 李怀亮 张琰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掌握宁波市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制定有效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宁波市各医疗和网络直报单位上报的2008年性病疫情资料汇总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结果2008年性传播疾病年发病率为215.60/10万。男女之比为1∶0.98,... 目的掌握宁波市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制定有效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宁波市各医疗和网络直报单位上报的2008年性病疫情资料汇总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结果2008年性传播疾病年发病率为215.60/10万。男女之比为1∶0.98,患者来源绝大多数为宁波市本地户籍(90.16%),年龄主要集中在20~39岁(67.51%)。职业以工人、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为主(68.26%)。5种性病中梅毒较2007年增长41.27%。结论宁波市性传播疾病年发病率平稳下降,但梅毒呈显著上升趋势,排在性病的首位。应进一步加强大众的健康教育,重点开展针对青年和目标人群的性病防制工作,大力提倡安全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传播疾病 淋病 梅毒 尖锐湿疣 疫情
原文传递
2008-2012年宁波市MSM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特征和HIV/梅毒感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9
2
作者 张丹丹 洪航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54-1156,共3页
目的了解宁波市男男性接触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特征和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及梅毒感染率的变化趋势,为在该人群中开展更加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建议。方法对2008-... 目的了解宁波市男男性接触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特征和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及梅毒感染率的变化趋势,为在该人群中开展更加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建议。方法对2008-2012年宁波市MSM人群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年分别调查了384、136、404、435和414名MSM,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性性行为各年度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波动于64.6%~75.1%,近半年安全套坚持使用率波动于35.4%~43.4%。异性性行为各年度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均低于50%,近半年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均低于30%。2008-2012年HIV感染率分别为4.7%、2.9%、8.9%、9.0%和8.2%,呈现上升趋势,梅毒感染率分别为12.2%、6.6%、14.9%、13.1%和8.0%。结论该地MSM人群中HI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并有上升趋势。加强动态监测,改变宣教方式,提高干预质量对于有效控制MSM中艾滋病的蔓延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性恋 男性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梅毒
原文传递
宁波市HIV/AIDS病例新型毒品使用情况调查
3
作者 姜海波 洪航 +5 位作者 周健 李继革 史宏博 谭诗文 褚堃 张丹丹 《预防医学》 2023年第6期470-474,共5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宁波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新型毒品使用情况,为HIV/AIDS病例新型毒品监测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随机抽取宁波市HIV/AIDS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 目的了解浙江省宁波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新型毒品使用情况,为HIV/AIDS病例新型毒品监测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随机抽取宁波市HIV/AIDS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新型毒品使用和确证后性行为等;采集研究对象头发,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冰毒、K粉和摇头丸等新型毒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型毒品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HIV/AIDS病例254例,其中男性214例,占84.25%。年龄<25岁31例,占12.20%;25~<31岁66例,占25.98%;31~75岁157例,占61.81%。自我报告既往使用过新型毒品30例,占11.81%;其中使用冰毒27例,占90.00%。头发检测新型毒品阳性48例,阳性率为18.90%;主要为冰毒,44例占91.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5~<31岁,OR=6.926,95%CI:1.412~33.969)、职业(学生/教师/干部职员/离退休人员,OR=6.971,95%CI:2.123~22.889;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OR=3.356,95%CI:1.289~8.739;商业服务/公共场所服务人员,OR=2.447,95%CI:1.033~4.448)和近6个月感染过梅毒(OR=3.491,95%CI:1.664~7.326)是HIV/AIDS病例使用新型毒品的影响因素。结论宁波市HIV/AIDS病例存在使用新型毒品现象,年龄、职业、梅毒感染与HIV/AIDS病例新型毒品使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新型毒品 头发毒品检测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某市性病就诊者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的促进与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琰 王金贤 石小俊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5年第10期1271-1273,共3页
该文对宁波市开展的性病就诊者促进艾滋病和梅毒检测工作进行了介绍,指出在性传播成为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形势下,通过对性病就诊者实施艾滋病、梅毒检测促进,可以便捷、高效地发现艾滋病潜伏期感染者,从而构建艾滋病防制工作新的优质... 该文对宁波市开展的性病就诊者促进艾滋病和梅毒检测工作进行了介绍,指出在性传播成为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形势下,通过对性病就诊者实施艾滋病、梅毒检测促进,可以便捷、高效地发现艾滋病潜伏期感染者,从而构建艾滋病防制工作新的优质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梅毒 性病就诊者 检测促进
原文传递
儿童腹股沟疝发病危险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琰 黄民主 +1 位作者 易华云 吴心音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8年第6期564-567,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腹股沟疝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对201例0~6岁腹股沟疝患儿与对照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条件Logistic 回归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计算OR值及OR值的95%CI。结果多因... 目的探讨儿童腹股沟疝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对201例0~6岁腹股沟疝患儿与对照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条件Logistic 回归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计算OR值及OR值的95%CI。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儿童便秘史(OR=3.520,95%CI:1.238~10.015)、啼哭不安史(OR=6.532,95%CI:2.651~16.091)、母亲孕前1个月和孕期前3个月腌制品摄入史(OR=2.529,95%CI:1.271~5.031)及贫血史(OR=6.809,95%CI:2.530~18.322)、儿童腹股沟疝家族史(OR=11.250,95%CI:4.766~26.553)与儿童腹股沟疝的发病存在显著联系。结论儿童便秘史、儿童啼哭不安史、腹股沟疝家族史、母亲孕前1个月和孕期前3个月贫血史及腌制品摄入史是儿童腹股沟疝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儿童 危险因素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2011-2021年宁波市15-24岁HIV/AIDS病例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谭诗文 史宏博 +2 位作者 姜海波 何昕 洪航 《预防医学》 2022年第11期1105-1109,共5页
目的分析2011-2021年宁波市报告的15~24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特征,为青少年艾滋病防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1-2021年宁波市报告的15~24岁HIV/AIDS病例资料,采... 目的分析2011-2021年宁波市报告的15~24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特征,为青少年艾滋病防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1-2021年宁波市报告的15~24岁HIV/AIDS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报告时间分布、人群分布、感染途径和检测发现途径。结果2011-2021年宁波市报告15~24岁HIV/AIDS病例1218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7.41%。2011-2021年报告的15~24岁病例占当年病例总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17.170,P<0.001)。男性993例,占81.53%;女性225例,占18.47%。学生123例,占10.10%;校外青少年1095例,占89.90%。外地户籍904例,占74.22%。感染途径以性行为为主,1187例占97.45%;其中男男性行为714例,占58.62%。被动检测发现636例,占52.22%;主动检测发现305例,占25.04%;性病门诊发现219例,占17.98%。结论宁波市15~24岁HIV/AIDS病例以男性、外地户籍、校外青少年为主,男男性行为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青少年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同性交友方式对男男性行为人群高危性行为及感染HIV的相关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洪航 史宏博 +3 位作者 姜海波 顾晓敏 孙富艳 董红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12-1617,共6页
目的了解同性交友方式对MSM的高危性行为及HIV感染的相关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18年4-11月在宁波市采用滚雪球的非概率抽样法招募MSM,收集其人口学特征、交友方式、同性社交软件使用、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等相关信息,研究对象... 目的了解同性交友方式对MSM的高危性行为及HIV感染的相关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18年4-11月在宁波市采用滚雪球的非概率抽样法招募MSM,收集其人口学特征、交友方式、同性社交软件使用、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等相关信息,研究对象均需进行HIV抗体检测。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M的HIV感染相关因素。结果共调查MSM 735人,同性社交软件交友者、QQ或微信交友者和场所交友者分别为447人(60.8%)、237人(32.3%)和51人(6.9%)。同性社交软件交友者最近6个月性行为次数≥1次/周和发生多性伴的分别有75人(16.8%)和187人(41.8%);最近1次和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行为的分别有54人(12.1%)和234人(52.3%);HIV感染率为12.1%(54/447)。感染时间<2年的HIV/AIDS中,同性社交软件使用时间<2年的比例为68.6%(24/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Q或微信交友者比较,同性社交软件交友者更易感染HIV(OR=3.03,95%CI:1.30~7.07)。结论宁波市MSM中,同性社交软件交友者比例较高,存在较高危险性行为和HIV感染风险。应针对同性社交软件交友者加强监测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男男性行为人群 交友软件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男男性接触HI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接受性状况调查 被引量:11
8
作者 蒋慧惠 吕繁 +7 位作者 何慧婧 张丹丹 曾刚 徐鹏 马福昌 辛倩倩 程洁 潘晓红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43-847,共5页
目的 调查男男性接触(MSM) HIV感染者早期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6-8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杭州市和宁波市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库中选取能够配合调查的MSM感染者作为调查对象.共有280例未开始抗病毒治疗的M... 目的 调查男男性接触(MSM) HIV感染者早期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6-8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杭州市和宁波市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库中选取能够配合调查的MSM感染者作为调查对象.共有280例未开始抗病毒治疗的MSM HIV感染者接受了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了其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信息、安全套使用情况、目前身体状况、对于早期抗病毒治疗的认知情况及接受意愿等相关信息.剔除其中60例CD4+T细胞水平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感染者后,共有220例纳入分析.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接受性的差异,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接受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HI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的接受率为62.7% (138/220).认为早期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发病、可以预防性伴感染、不担心周围人怀疑自己有病和性伴不知晓感染状况者具有较高的可接受意愿,可接受率分别为68.8%(130/189)、68.7% (103/150)、78.4%(69/88)、72.5%(74/102),与之相对应者的可接受率分别为24.1%(7/29)、50.0%(30/60)、52.7%(68/129)、45.8%(58/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1.46、6.43、14.84、7.5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认为早期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发病(OR=11.50,95%CI:3.29~40.22)和认为可以预防性伴感染(OR =3.72,95% CI:1.53~9.03)的感染者更倾向于接受早期抗病毒治疗,而担心周围人怀疑自己有病(OR =0.19,95%CI:0.08 ~ 0.48)和性伴知晓其感染状况(OR =0.31,95% CI:0.13~0.70)的感染者更倾向于不接受早期抗病毒治疗.结论 MSM HI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接受性较高,对于早期抗病毒治疗的认识、隐私泄露的顾虑是促进其接受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感染 LOGISTIC模型 早期抗病毒治疗 接受性
原文传递
北京市西城区广场集体健身运动参与者的运动现况调查 被引量:3
9
作者 洪航 马小军 +5 位作者 林超 张旋 曾光 张丽杰 裴迎新 刘慧慧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17-1119,1123,共4页
目的了解广场集体健身运动参与者的运动习惯、需求及其对健康的自我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深入推进广场集体健身运动的政策建议。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随机抽取2个公园和4个社区,于2015年4月对遇到的广场集体健身运动参与者开展调查。结果... 目的了解广场集体健身运动参与者的运动习惯、需求及其对健康的自我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深入推进广场集体健身运动的政策建议。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随机抽取2个公园和4个社区,于2015年4月对遇到的广场集体健身运动参与者开展调查。结果共调查222人,男性比例很少(约占17.6%)。参与运动后明显感觉到精力充沛者占82.9%,其次是心情变好(76.6%)、睡眠变好(65.3%)、朋友变多(52.7%)以及去医院次数减少(50.5%)。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均值从参与前的24.6 kg/m2降到23.8 kg/m2(t=7.6,P<0.001)。超重比例由参与前的39.6%降到33.3%(X^2=1.9,P=0.168),肥胖比例由参与前的13.5%降到7.7%(X^2=4.0,P=0.045)。64.9%的参与者在雾霾天仍然坚持运动,另外还有饭后1 h内运动(29.3%)、空腹运动(20.7%)、穿高跟鞋(13.5%)以及穿紧身裤(14.4%)等不良运动习惯。21.2%的公园参与者和53.0%的社区参与者认为场地缺乏。结论广场集体健身运动对居民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建议政府部门开展宣传,促进更多的男性参与广场集体健身运动,并组织专家进行指导以减少在雾霾天运动、空腹运动和穿高跟鞋运动等不良运动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横断面研究 问卷调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