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改变及与视功能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马进 张怡 +1 位作者 朱铁培 徐剑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4-520,共7页
目的研究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变化及结构改变,以及与视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随机选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10月就诊于浙江省中医院眼科、宁波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和中... 目的研究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变化及结构改变,以及与视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随机选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10月就诊于浙江省中医院眼科、宁波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89例(89只眼)NPRD患者(NPDR组)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同期3家医院收治的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NRD)96例(96只眼)(NRD组)和健康人群115例(115只眼)(对照组)。3组患者均随机选取一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年龄均为40~70岁,糖尿病患者病史均≥5年。研究对象均行视乳头旁RNFL厚度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测定,视功能检测包括多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1.5、3.0、6.0、12.0、18.0e/d)、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检查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测定。对比分析3组视乳头旁各象限(鼻侧、颞侧、上方、下方)RNFL检测结果的差异;应用单因素线性相关分析NPDR组和NRD组视乳头旁各象限RNFL厚度测量与其BCVA、对比敏感度、PERG的P50波振幅和潜伏期等视功能结果的相关性。结果3组视乳头旁各象限(总平均、鼻侧、颞侧、上方、下方)RNFL厚度依次为:NPDR组:(97.7±13.0)、(71.7±10.3)、(70.9±13.3)、(118.3±19.7)、(123.1±20.8)¨”;NRD组:(98.6±15.3)、(74.8±13.1)、(71.8±14.6)、(119.5±17.2)、(125.6±19.9)斗m;对照组:(99.1±11.8)、(77.4±12.6)、(72.6±13.2)、(119.1±18.1)、(127.1±19.3)斗m。3组视乳头鼻侧象限RNFL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6,P=0.000),其中NPDR组与对照组、NRD组与对照组,以及NPDR组与NRD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q=3.16、3.11、3.07,P值均〈0.05);3组视乳头下方RNFL厚度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3.841,P=0.035),其中NPDR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q=3.090,P〈0.05),其他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q=2.101、1.955,P值均〉0.05)。3组视乳头颞侧、上方象限及总平均RNFL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85,P=0.375;F:0.333,P=0.717;F=0.975,P=0.379)。NPDR组视乳头鼻侧与下方象限RNFL厚度与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1.5、3.0、6.0、12.0、18.0e/d)、PERG的P50波振幅和潜伏期均显著相关(r鼻侧=0.28、0.26、0.3、0.25、0.45、0.65、0.48,r下方=0.25、0.28、0.27、0.26、0.28、0.37、0.71;P值均〈0.05)。NRD组视乳头鼻侧与下方象限RNFL厚度与高频率(6.0、12.0、18.0c/d)对比敏感度、PERG的P50波振幅均显著相关(r鼻侧=0.59、0.45、0.66、0.33,rF肯=0.46、0.71、0.52、0.41;P值均〈0.05)。结论在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存在视乳头鼻侧和下方象限RNFL厚度的下降,并与视功能的变化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盘 视网膜 神经纤维 对比敏感度
原文传递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切口构建的变异对角膜散光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文慧 施彦 李一壮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观察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及其构建变异,以进一步降低术前角膜散光。方法对白内障患者123例(126只眼),术前常规作角膜地形图检查。病人随机分成5组,A组、B组、E组为小切口手法组,A组和B组分别于上方和根据角... 目的观察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及其构建变异,以进一步降低术前角膜散光。方法对白内障患者123例(126只眼),术前常规作角膜地形图检查。病人随机分成5组,A组、B组、E组为小切口手法组,A组和B组分别于上方和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E组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水平巩膜隧道切口;C组和D组为超声乳化组,分别于上方和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观察术后1d及7d后视力、角膜地形图等情况。结果①视力:术后7d,发现B组与E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裸眼视力≥1.0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②术后散光轴向变化:A~D组变化不明显,E有12例散光轴向发生改变。③角膜散光:A组、B组散光变化较小,B组和E组术后7d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D组术后1d角膜散光较大,7d后渐回复,但C组仍高于术前水平;A组与B组、C组与D组及A组与C组比较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D组术后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E组比较,术后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观察角膜地形图来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及其构建,可降低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或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明显改善术后早期视力。对进一步提高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量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地形图 白内障手术切口 角膜散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