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肝癌的化疗与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徐长风 陈思翰 李凌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28-230,共3页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多见。高发于5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病已上升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原发性肝癌的系统性化疗和分子靶向疗法在晚期肝癌的治疗中独树一帜,有...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多见。高发于5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病已上升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原发性肝癌的系统性化疗和分子靶向疗法在晚期肝癌的治疗中独树一帜,有着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化疗 靶向疗法
下载PDF
降糖药物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金珊珊 蒋素文 +1 位作者 胡爱荣 李红山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6期989-992,997,共5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多系统代谢性疾病,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尚无明确的药物用于治疗NAFLD。降糖药物是最有潜力的药物之一,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多系统代谢性疾病,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尚无明确的药物用于治疗NAFLD。降糖药物是最有潜力的药物之一,包括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γ和α/δ双重激动剂]、双胍类(二甲双胍)、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对控制体质量,减少肝脂肪含量、改善肝脂肪变性和气球样变,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糖、血脂,改善肝功能,提高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作用。TZDs(吡格列酮)是临床证据最充分、治疗机制最明确的药物,但因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而受限制。二甲双胍是一种安全的药物,但对NAFLD的作用存在争议。新型药物如PPAR-α/γ和α/δ双重激动剂(赛格列扎和GFT505)、利拉鲁肽(GLP-1类似物)等正处于临床试验中,数据显示其对NAFLD及NASH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且安全性好。需强调的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控制体重等措施仍是NAFLD的基本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降糖药物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器官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凯 蒋素文 胡爱荣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02-106,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该病毒属于β冠状病毒。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一样,2019-nCoV的受体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重症患者多为有基础疾病老年人的机制可能与人体内幼稚T细胞数量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该病毒属于β冠状病毒。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一样,2019-nCoV的受体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重症患者多为有基础疾病老年人的机制可能与人体内幼稚T细胞数量的减少有关。除肺部症状外,COVID-19还可引发多器官(肝脏、神经系统、心脏和肾脏等)功能损伤甚至衰竭。病毒的直接入侵、"细胞因子风暴"、内皮细胞受损以及ACE2的下调等机制在其重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多器官功能损伤 致病机制
原文传递
核苷(酸)类药物相关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耐药突变的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马军 胡爱荣 +6 位作者 蒋素文 陆佳林 孟依娜 陈凯 胡耀仁 张增增 练祥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8年第5期346-352,共7页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核苷(酸)类药物(NAs)HBV逆转录酶区相关耐药突变位点的异质性,为规范抗病毒治疗和耐药管理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8年3月宁波市第二医院及宁波市第四医院慢性HBV感染者NAs治...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核苷(酸)类药物(NAs)HBV逆转录酶区相关耐药突变位点的异质性,为规范抗病毒治疗和耐药管理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8年3月宁波市第二医院及宁波市第四医院慢性HBV感染者NAs治疗发生病毒学突破或应答不佳2765例的血液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血清HBV多聚酶区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并分析测序结果.根据用药情况分为拉米夫定(LAM)单药耐药组(n=603)、替比夫定(LdT)单药耐药组(n=147)、阿德福韦酯(ADV)单药耐药组(n=68)、恩替卡韦(ETV)单药耐药组(n=10)和NAs序贯或联合耐药组(n=365),分析各组耐药突变位点及耐药模式(通路).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在2765例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液标本中,检测出NAs相关HBV-RT区耐药突变1193例,总突变率为43.15%.LAM单药耐药组的突变率为62.62%(603/963),共19种突变类型,以单位点突变rtM204I/V最多见(40.30%,243/603).LdT单药耐药组的突变率为45.51%(147/323),共3种突变类型,以单位点突变rtM204I/V最多见(59.86%,88/147).ADV单药耐药组的突变率为17.80%(68/382),主要为rtA181T单点突变(64.71%,44/68).ETV单药耐药组的突变率为4.06%(10/246),以rtT184A/G/S/I/L/F单点突变最多见(80.00%,8/10).序贯或联合治疗耐药组的突变率为41.91%(365/871),其中LAM/LdT应答不佳或耐药序贯ADV组突变率为63.39%(142/224),以rtA181V/T最多见(35.21%,50/142);LAM/LdT应答不佳或耐药联合ADV组突变率为42.19%(54/128),以rtA181V/T最多见(46.30%,25/54);LAM/LdT应答不佳或耐药后序贯ETV 1.0 mg组突变率为44.66%(117/262),以rtL180M+M204I/V+S202G/I最多见(31.62%,37/117);LAM/LdT应答不佳或耐药ETV联合ADV组突变率为7.14%(5/70),均为多位点突变;ADV应答不佳或耐药序贯ETV 0.5 mg组突变率为28.14%(47/167),均为多位点突变.rtV173L、rtL180M、rtV214A等次要(补偿)位点及rtV207I/L/G、rtS213T、rtN238T等尚未完全明确位点的单位点突变均被检测出.NAs单药治疗的耐药模式(通路)较为单一,NAs经治患者(序贯或联合治疗组)的耐药模式(通路)复杂多样,存在多个耐药模式(通路),并随着NAs种类的增加而增加.非一线NAs相关耐药模式(通路)的构成比基本呈总体下降趋势,而ETV相关耐药的构成比基本呈总体上升趋势.结论 NAs相关HBV耐药突变位点(模式)复杂多样,特别是多位点突变、难治性耐药突变、多药耐药突变和交叉耐药突变.因此,优选、优化抗病毒治疗策略和耐药管理观念需不断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核苷(酸)类药物 耐药突变 逆转录酶区耐药突变 基因测序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994例肝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应盛 胡爱荣 +3 位作者 蒋素文 金珊珊 颜华东 胡耀仁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7年第4期250-256,共7页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强度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994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HBV DNA水平分为HBeAg(+)/HBV DNA(...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强度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994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HBV DNA水平分为HBeAg(+)/HBV DNA(+)组、HBeAg(-)/HBV DNA(+)组及HBeAg(-)/HBV DNA(-)组;根据肝组织HBsAg和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根据丙氨酸转氨酶(A LT)的水平分为<2×正常值上限(ULN)组、2-<5×ULN组及≥5×ULN组.研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A)、纤维化分期(F)及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强度,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994例慢性HBV感染者中,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941例(94.67%),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553例(55.63%);≥A2者403例(40.85%),≥F2者371例(36.09%).HBeAg(-)/HBV DNA(+)组的A和F最严重,其次为HBeAg(-)/HBV DNA(-)组,HBeAg(+)/HBVDNA(+)组最低;虽然三组间肝组织HBsAg染色强度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6.299,r=-0.760,P<0.05),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82.995,r=-0.645,P<0.01),以HBeAg(+)/HBV DNA(+)组最高、HBeAg(-)/HBV DNA(-)组最低.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组HBeAg阳性的构成及HBV DNA平均水平均高于阴性组,年龄低于阴性组;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组HBeAg阳性的构成、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小板(PLT)及HBV DNA平均水平均高于阴性组,年龄及FIB-4低于阴性组;影响肝组织HBsAg染色的因素为HBV DNA水平;影响肝组织HBcAg染色的因素为HBeAg阳性及HBV DNA水平.肝组织HBsAg不同染色强度间A和F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Х^2=1.943和2.630,P值均>0.05);肝组织HBcAg不同染色强度间A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F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2.352,P<0.01),以阴性组的F最严重.ALT不同水平组肝组织HBsA染色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6.349,P<0.01),ALT<2×ULN组均低于其他组.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中绝大数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超过半数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肝组织HBsAg的表达强度与A和F无相关性,与HBV DNA水平正相关;肝组织HBcAg的表达强度与A无相关性,与F负相关,与HBeAg阳性、HBV DNA及ALT水平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核心抗原 乙型
原文传递
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显著肝组织损伤的新型诊断模型建立 被引量:3
6
作者 汪东辉 蒋素文 +5 位作者 胡爱荣 石小军 朱德东 何哲耘 朱陈倩 张露侃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275-280,共6页
目的建立和评估一种新的判断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显著肝组织损伤的诊断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275例接受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术的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 目的建立和评估一种新的判断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显著肝组织损伤的诊断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275例接受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术的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分为<G2组和≥G2组、<S2组和≥S2组、无显著病理损伤组(GS0组,即<G2+<S2)和显著病理损伤组[GS1组,即≥G2和(或)≥S2]。分析其肝脏病理学改变和临床特征,构建显著肝组织损伤的诊断模型,并比较其判断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等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275例患者中,肝组织损伤≥G2、≥S2和GS1者分别为43例(15.64%)、30例(10.91%)和55例(20.00%)。与肝组织损伤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计数、碱性磷酸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均P<0.050),建立诊断模型YG/S。YG/S在≥G2组、GS1组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783、0.811)。YG/S的诊断临界值为0.18,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82、0.736,阴性预测值为93.10%。当YG/S<0.05时,其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982、97.96%、0.08;当YG/S≥0.25时,其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分别为0.905、5.14;当YG/S≥0.30时,其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分别为0.959、9.33。结论约20.00%的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者存在显著肝组织损伤,诊断模型YG/S(<0.05或≥0.30)对该类人群的显著肝组织损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病理学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免疫耐受期 诊断试验评价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类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蒋素文 胡爱荣 +4 位作者 石小军 朱德东 何哲耘 朱陈倩 张露侃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50-1055,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类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861例接受肝活检术、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30 IU/ml)且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其...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类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861例接受肝活检术、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30 IU/ml)且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其肝脏病理学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据资料不同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χ^(2)检验、Ridit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部分(72.24%)患者存在明显的病理损伤,肝功能正常组的肝纤维化程度高于异常组(P<0.001)。17.54%患者存在肝脂肪变。绝大部分(97.33%)患者肝组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染色阳性,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染色阳性仅为50.87%。影响肝脏病理严重程度的正相关因素为碱性磷酸酶水平,负相关因素为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白蛋白及血小板水平;HBcAg不同染色程度间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142、102.386,P<0.001),以阴性组最严重。结论CHB患者不同类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肝功能水平与肝脏病理严重程度并不一致,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及强度、白蛋白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适应证 病理学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原文传递
基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聚集性发热事件病原体鉴定 被引量:4
8
作者 丁锡富 施国富 +1 位作者 胡爱荣 练祥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82-185,共4页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聚集性发热事件病原体鉴定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20年4月25日本地区某学校某班级15例不明原因聚集性发热病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细菌培养、抗原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聚集性发热事件病原体鉴定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20年4月25日本地区某学校某班级15例不明原因聚集性发热病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细菌培养、抗原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并选择2例症状较重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分析及细菌培养鉴定。结果15例患者均有发热,打喷嚏5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10例,胸部CT提示肺部斑片状高密度影改变2例。所有患者IgM抗体、IgG抗体、流感病毒核酸、呼吸道病原体抗体谱(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IgM抗体)、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全血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均为阴性。BALF mNGS分析显示缓症链球菌基因组5个位点检测深度达100以上,3个位点达200以上,肺炎链球菌4个位点检测深度达100以上,但所有位点均未超过200。根据mNGS结果应用抗生素后,所有患者症状消失。BALF培养和鉴定亦为缓症链球菌。结论此次不明原因聚集性发热事件的病原体为缓症链球菌,mNGS在不明原因聚集性发热事件的积极应对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性发热事件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病原体 缓症链球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