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失代偿肝病临床效果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宣王益 胡爱荣 《现代实用医学》 2018年第6期758-759,共2页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失代偿肝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4例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失代偿肝病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予以常规治疗)和观察组(27例,予以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失代偿肝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4例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失代偿肝病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予以常规治疗)和观察组(27例,予以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ST、ALT和TBI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治疗后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ST、ALT和TBIL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后TBIL、ALT、AS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失代偿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功效,且治疗效果确切,值得进一步普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乙型肝炎病毒 拉米夫定 失代偿肝病
下载PDF
红景天苷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应机制
2
作者 张俊 何哲耘 +2 位作者 周晶 夏占杨 李红山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6-885,共10页
目的运用粪菌移植实验,围绕肠道菌群探讨红景天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高脂饮食12周诱导的NAFL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HFD组)、红景天苷组(Sal组)... 目的运用粪菌移植实验,围绕肠道菌群探讨红景天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高脂饮食12周诱导的NAFL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HFD组)、红景天苷组(Sal组)、模型粪菌移植组(HFD-FMT组)和红景天苷粪菌移植组(Sal-FMT组),每组8只。第7周起,Sal组小鼠以50 mg/(kg·d)的剂量灌胃给药,HFD-FMT组、SalFMT组给予10 mL/(kg·d)剂量的粪菌移植液灌胃,Control组和HFD组小鼠分别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持续6周。观察以下指标:(1)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并计算NAFLD活动度评分(NAS);(2)生化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血清转氨酶(ALT、AST)活性和血脂(TG、TC、LDL-C、HDL-C)含量;(3)16S rRNA方法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HFD组小鼠HE染色见大量脂滴空泡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现象,体重、肝重、肝组织TG含量、肝组织NAS评分、血清ALT、AST活性和血清TG、TC、LDL-C含量均显著升高(t=5.811,P<0.001;t=2.278,P=0.020;t=6.505,P<0.001;t=10.360,P<0.001;t=3.559,P=0.002;t=3.836,P<0.001;t=5.767,P<0.001;t=3.314,P=0.003;t=3.972,P<0.001);与HFD组相比,Sal组小鼠肝组织病变减轻,肝组织TG含量、肝组织NAS评分和血清ALT活性均显著降低(t=6.375,P<0.001;t=7.095,P<0.001;t=1.919,P=0.038);与HFD-FMT组相比,Sal-FMT组小鼠肝组织病变减轻,肝组织TG含量、肝组织NAS评分和血清ALT、AST活性均显著降低(t=5.071,P<0.001;t=8.775,P<0.001;t=1.935,P=0.038;t=4.725,P<0.001);与HFD组相比,HFDFMT组小鼠肝组织病变相似,体重、肝重、肝组织TG含量、肝组织NAS评分、血清ALT、AST活性和血清TG、TC、LDL-C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37,P=0.741;t=0.408,P=0.690;t=0.428,P=0.675;t=0.798,P=0.438;t=0.323,P=0.752;t=1.671,P=0.117;t=0.606,P=0.555;t=0.496,P=0.627;t=0.174,P=0.864);与Sal组相比,Sal-FMT组小鼠肝组织病变相似,体重、肝重、肝组织TG含量、肝组织NAS评分、血清ALT、AST活性和血清TG、TC、LDL-C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09,P=0.762;t=0.193,P=0.850;t=1.674,P=0.118;t=0.424,P=0.678;t=0.083,P=0.935;t=0.425,P=0.677;t=0.063P=0.951;t=0.873,P=0.398;t=0.388,P=0.704)。此外,16S rRNA基因肠道菌群分析显示,红景天苷能够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调节菌群的丰度。结论红景天苷调节的肠道菌群能够有效治疗NAFLD,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与丰度可能是红景天苷发挥治疗效果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景天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菌群 粪菌移植
原文传递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病原学特征和护理对策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玲 李德周 胡爱荣 《护理学报》 2013年第4期45-46,共2页
分析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并总结护理对策。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致病菌;虽然社区感染组和医院感染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 分析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并总结护理对策。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致病菌;虽然社区感染组和医院感染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医院感染组超广谱-内酰胺酶阳性菌株的检出率高于社区感染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除加强一般护理及饮食护理外,应实施预见性的防护措施,包括积极防治肠道感染、监测患者腹水消长等病情变化、减少院内感染的各种高危因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医院感染 病原学特征 护理
下载PDF
综合性干预措施在碳青霉烯类药物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小燕 许小敏 +5 位作者 孙一民 陈琳 蔡挺 胡耀仁 顾吉娜 曾呈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830-2833,共4页
目的分析综合性干预措施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的影响,探寻碳青霉烯类药物合理使用、降低耐碳青霉烯类细菌检出率的有效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医院综合性干预措施实施前后76 995例患者碳青霉烯类药物DDDs、AUD及耐碳青霉烯类药... 目的分析综合性干预措施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的影响,探寻碳青霉烯类药物合理使用、降低耐碳青霉烯类细菌检出率的有效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医院综合性干预措施实施前后76 995例患者碳青霉烯类药物DDDs、AUD及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细菌检出率的变化情况,其中2016年1月1日-6月30日为干预前组,2016年7月1日-12月31日为干预后组。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DDDs为33754.85,与干预前34724.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碳青霉烯类药物DDDs与干预前比较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抗菌药物AUD及碳青霉烯类药物AUD分别由54.6、2.74降至50.66、1.53(P<0.05);干预后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从13.19%、53.29%、78.98%降至6.19%、38.28%、6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取多学科联合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碳青霉烯类药物AUD,减少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细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碳青霉烯类药物 耐药菌
原文传递
宁波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感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蒋素文 胡爱荣 +6 位作者 丁世雄 熊陶 梁晓岳 胡耀仁 周文红 朱德东 翁彭剑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35-538,共4页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是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50%~80%的HCV感染者将进展为慢性状态,其中20%~30%的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HCC)。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 HCV 感染人数超过1.85亿,每年死亡35万~5...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是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50%~80%的HCV感染者将进展为慢性状态,其中20%~30%的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HCC)。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 HCV 感染人数超过1.85亿,每年死亡35万~50万例。近年来,我国丙型肝炎报告病例数及报告发病率快速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HCV基因有较强的变异性,变异位点可以发生在基因组的各个区域,其遗传变异性可分为6种基因型,每种基因型又可分为多种基因亚型。 HCV基因分型不仅有助于了解HCV演变及流行分布,也有助于了解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以及肝脏疾病的进展情况。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宁波地区HCV的基因型分布、感染状态和临床特征,为制订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丙型 基因型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加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琳 杨小燕 +5 位作者 许小敏 孙一民 蔡挺 胡耀仁 顾吉娜 曾呈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97-1900,共4页
目的通过加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评价管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11月30日医院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前后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经济学效益、患者的病死率等的变化情况... 目的通过加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评价管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11月30日医院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前后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经济学效益、患者的病死率等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强管理后总抗菌药物中位使用率分别为42.76%、43.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率由4.27%降至2.53%(P<0.05);加强管理前后中位平均住院日、人均抗菌药物使用日未见明显增加;中位人均抗菌药物费用较前有下降趋势,分别为1663.46元、1704.12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强管理后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费用及药品费用比例较前下降(P<0.05);加强管理后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死率较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显著降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病死率,但平均用药时间及平均住院日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碳青霉烯类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率 病死率
原文传递
浙江省东部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阿德福韦酯相关位点病毒变异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胡爱荣 蒋素文 +3 位作者 李玲 丁世雄 胡耀仁 梁晓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7期1878-1881,共4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东部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阿德福韦酯(ADV)相关位点病毒变异的临床特征,为指导规范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二医院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发生ADV相关位点病毒变异的慢性HBV感染者8... 目的了解浙江省东部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阿德福韦酯(ADV)相关位点病毒变异的临床特征,为指导规范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二医院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发生ADV相关位点病毒变异的慢性HBV感染者88例,并与同期未发生变异的202例患者进行对照,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对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P区耐药基因测序,同时检测HBV基因型、HBV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及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88例出现病毒变异的患者中,发现ADV预存变异9例;变异位点多而复杂,其他位点的变异均伴随ADV相关耐药位点的变异;单个位点变异以rtA181T为主(46.59%),其次为rtV214A(11.36%),2个位点以上变异者27例(30.68%);变异组男性、终末期肝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C基因型HBV的构成比及年龄均高于无变异组(P〈0.01,〈0.01,0.019,0.045,〈0.01),而e抗原阳性状态的构成比及HBVDNA水平均低于无变异组(P=0.002,0.02)。结论在未经ADV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可能存在ADV相关位点的HBV预存基因变异;ADV相关位点的病毒变异以rtA181T变异为主,其次为rtV214A,且常伴存其他位点的多位点变异;HBV感染史较长、e抗原阴性、C基因型HBV感染、病情持续进展、合并NAFLD以及男性患者易出现ADV相关位点的病毒变异;患者应该接受和执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和优化治疗,以实现预防耐药,避免挽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遗传变异 阿德福韦酯
原文传递
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与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杨小平 许小敏 +2 位作者 陈琳 蔡挺 胡耀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54-1157,共4页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病原菌和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共获得149例BSI患者,分析确诊为BSI的病原菌特点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病原菌和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共获得149例BSI患者,分析确诊为BSI的病原菌特点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BSI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49例患者共检出16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95株占58.64%、革兰阳性菌59株占36.42%、真菌8株占4.94%;病原菌检出最多的科室为重症监护室39株,其次为烧伤科22株;Logisi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住EICU病区是导致BSI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OR=3.105,95%CI=(0.998~9.659),P=0.050];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均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P<0.05)。结论应加强对引起BSI患者的病原菌监测,结合患者临床特征,为临床医生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以改善BSI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I 病原菌 死亡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