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tstein评估指南的海水溺水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秀凤 史晓琴 +2 位作者 王婷婷 徐华美 章雪莲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1期126-128,共3页
目的通过Utstein评估指南对78例海水溺水患者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运用溺水报告指南中Utstein模式,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5月-2013年6月间进入我院内科治疗的78例溺水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研究组78例患者中,儿童、青少年65例,占总... 目的通过Utstein评估指南对78例海水溺水患者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运用溺水报告指南中Utstein模式,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5月-2013年6月间进入我院内科治疗的78例溺水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研究组78例患者中,儿童、青少年65例,占总人数的83.33%;78例患者中存活出院69例,存活出院率为88.46%,而未实施Utstein模式的对照组溺水结果:78例患者中存活出院47例,存活出院率为60.26%。结论溺水人群中儿童、青少年占很大比例,院前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对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Utstein评估模式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溺水 Utstein评估指南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4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2
作者 练祥 陈晨松 +3 位作者 柯婷婷 朱平光 徐建荣 盛吉芳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7期585-586,共2页
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河南、湖北等6省从发热伴血小板(PLT)减少患者血液中分离到一种新型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
关键词 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临床 布尼亚病毒 新型病毒 血小板
下载PDF
达比加群治疗肾病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章敏巧 孔永奇 张荣国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9期802-804,共3页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因此易发生静脉血栓,而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较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如不及早作出诊断及处理,有可能导致肢体坏死。目前常用于肾病综合征的抗凝药物主要为低分子肝素及华法令。...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因此易发生静脉血栓,而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较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如不及早作出诊断及处理,有可能导致肢体坏死。目前常用于肾病综合征的抗凝药物主要为低分子肝素及华法令。近年来,新型抗凝药物不断出现,达比加群在2014年被批准用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 达比加群 抗凝
下载PDF
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影响因素与病原菌分布特点 被引量:22
4
作者 许建建 计幼苗 +3 位作者 毛美蓉 周赛亚 张彩虹 林建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5-308,共4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影响因素与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医院手术室施行手术的3596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性质、手术地点、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和分析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影响因素与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医院手术室施行手术的3596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性质、手术地点、手术时间、放置引流管、接台手术及参观人员等临床资料,分析引起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影响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医院手术室施行手术的3596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35例,感染率为0.97%;患者切口感染类型为表浅手术切口感染占71.43%,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占28.57%;年龄>60岁、手术性质为急诊手术、手术地点为非层流室、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有参观人员均为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影响因素;35例切口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4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6株占65.00%,革兰阳性菌11株占27.50%,真菌3株占7.50%。结论患者年龄、手术性质、手术地点、手术时间、接台手术、参观人员均为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影响因素,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上应根据其影响因素和病原菌分布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感染 手术室 影响因素 病原菌分布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后皮肤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许兆阳 钱海龙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60-862,共3页
目的了解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后皮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18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随访,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间质瘤发病状况、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18... 目的了解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后皮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18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随访,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间质瘤发病状况、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184例患者中,发生皮肤不良反应66例(35.87%),其中严重皮肤不良反应6例(9.09%),6例患者中有4例予停止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改为苏尼替尼治疗后皮损好转,但最终有2例因肝脏、腹腔转移分别于24个月、29个月后死亡,2例因复发胃、直肠间质瘤于18个月、26个月后死亡;另2例暂停甲磺酸伊马替尼7~10d后减量继续原法治疗,并加用糖皮质激素后皮损好转,继续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所发生的皮肤不良反应大多属于免疫介导的药物反应,轻中型病例无须特殊处理,重型病例可采用短暂停药、减量服药并加用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苏尼替尼替代治疗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甲磺酸伊马替尼 苏尼替尼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人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黄芳 盛红 程德希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764-765,共2页
黏连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占所有肠梗阻的40%~60%,其中80%的病例为手术后黏连所致[1]。回顾我院收治76例老年黏连性肠梗阻患者,分析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疗效观察 导管治疗 老年人 黏连性肠梗阻 术后黏连 急腹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