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课程下的外国文学教学 被引量:5
1
作者 虞雅芬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22-25,共4页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人才,使人的个体特性与群体共性得到完美融合。作为新型异质文化的外国文学作品应该对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外国文学中的人文意蕴,补己不足,洋为中用。对外国文学...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人才,使人的个体特性与群体共性得到完美融合。作为新型异质文化的外国文学作品应该对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外国文学中的人文意蕴,补己不足,洋为中用。对外国文学中人文内容的意义价值,教师也应该予以正确评价、合理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外国文学 人文精神 中学语文 教师
下载PDF
"诅咒"与"遗忘"的文学功能——梵剧《沙恭达罗》的艺术构造 被引量:1
2
作者 虞雅芬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7-40,共4页
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代表了梵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它的主题、形象、故事情节一直以来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人们在接受这个美妙故事的时候往往都为剧中人物多桀的命运揪心,很少体味剧作在艺术构造上的精妙设计。事实上,正是由于迦梨陀... 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代表了梵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它的主题、形象、故事情节一直以来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人们在接受这个美妙故事的时候往往都为剧中人物多桀的命运揪心,很少体味剧作在艺术构造上的精妙设计。事实上,正是由于迦梨陀娑匠心独具的艺术构造,才使诗剧获得了一种永恒独特的魅力,这匠心独具的艺术构造便是"诅咒"与"遗忘"手法的出色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迦梨陀娑 《沙恭达罗》 仙人诅咒 遗忘 文学功能
下载PDF
异质同源:中西文学传统的沉思 被引量:1
3
作者 虞雅芬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81-82,共2页
源于生活的中西文学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但它们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传统 :或含蓄细腻 ,或热烈奔放。比较它们的异同 ,探讨产生异同的原因 ,这对我们加深了解中西文学传统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中西文学 传统 比较
下载PDF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象组合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树宝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8-30,共3页
意象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意象,即是“意中之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有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与通感性意象之分,各有自己的美学特质。意象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并置式、递进式、发散式、聚合式、意象叠加等,并在诗歌创作中... 意象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意象,即是“意中之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有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与通感性意象之分,各有自己的美学特质。意象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并置式、递进式、发散式、聚合式、意象叠加等,并在诗歌创作中互为相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组合 诗歌
下载PDF
《摩诃摩耶》主题阐释与人文精神 被引量:1
5
作者 虞雅芬 《浙江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141-144,共4页
《摩诃摩耶》无疑是泰戈尔短篇小说的精品 ,人们一致公认它在思想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但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在小说主题的理解上 ,人们存在着误区 :把《摩诃摩耶》仅仅看作是反封建陋习的杰作 ,而忽略了它在人性层面、人文精神上的可... 《摩诃摩耶》无疑是泰戈尔短篇小说的精品 ,人们一致公认它在思想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但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在小说主题的理解上 ,人们存在着误区 :把《摩诃摩耶》仅仅看作是反封建陋习的杰作 ,而忽略了它在人性层面、人文精神上的可贵价值。《摩诃摩耶》的主题是具有丰富多元的特质的 ,而对爱情中人文精神的探讨应该是小说的核心主题 ,这一主题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能引起人们对爱情主题中人格尊严、相互尊重、信守承诺的问题的深深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摩耶》 主题思想 印度 泰戈尔 短篇小说 人文精神 人性 人格尊严 封建陋习
下载PDF
穆时英笔下的城与人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建飞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0-53,共4页
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的小说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市的感性画面,写出了这个现代都市的文化个性以及都市人的精神面貌。他所描绘的城与人是都市的二重性与作家人格的二重性相契合的结果,并呈现出颓废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 穆时英 都市 新感觉 二重人格 颓废
下载PDF
激活前知识阅读教学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洪青皎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8,共4页
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和概念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经验、新概念的过程。学生的前知识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前知识水平 ,不断为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学习内容能够清醒地自我判... 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和概念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经验、新概念的过程。学生的前知识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前知识水平 ,不断为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学习内容能够清醒地自我判断出“已经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 ,以及在完成了阶段学习以后 ,能明白“已经学到了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 前知识 背景知识 阅读
下载PDF
积前人学术思想 创今人学术体系 被引量:1
8
作者 范晓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8年第4期37-45,共9页
《未完成音乐美学》是我国第一部在系统化、体系化方面卓有创建的音乐美学著作。其主要学术思想是:事实先于逻辑,强调历史、逻辑、工艺学三者的有机统一。既有宏观的高度抽象,又有微观的具体分析,把高度的理论抽象建立在具体实践现象分... 《未完成音乐美学》是我国第一部在系统化、体系化方面卓有创建的音乐美学著作。其主要学术思想是:事实先于逻辑,强调历史、逻辑、工艺学三者的有机统一。既有宏观的高度抽象,又有微观的具体分析,把高度的理论抽象建立在具体实践现象分析的基础之上,给出了逻辑之所以存在的事实依据。在历史与逻辑之间,找到了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中介途径——即解读音乐语言的技术分析能力,也即工艺学的技术手段。该著作必将对我国音乐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在汲取现代西方哲学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甄别其局限和不足方面,在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美学理论方面,将起到理论的奠基和现实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原 音乐美学 历史与逻辑 音乐技术分析 现象与本质
下载PDF
先秦时代“得”的语法化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慧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20-23,共4页
先秦时期“得”从及物动词转化为助动词,是“得”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要演变。在这一语法化过程中,“得+谓词”语境是“得”语法化的句法条件;从“行域”到“知域”的隐喻作用是重要的认知基础;在语法格式“主语+助动词+谓词”的强大... 先秦时期“得”从及物动词转化为助动词,是“得”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要演变。在这一语法化过程中,“得+谓词”语境是“得”语法化的句法条件;从“行域”到“知域”的隐喻作用是重要的认知基础;在语法格式“主语+助动词+谓词”的强大类推作用下,“得”语法化为助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得+谓词” 隐喻 类推
下载PDF
美与丑的强烈对照——谈《巴黎圣母院》的修辞手法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效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8-9,共2页
对照手法的运用常能起到很好的表情达意效果。《巴黎圣母院》美与丑的强烈对照在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上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美与丑 对照 修辞手法
下载PDF
王国维的治学理念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群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8-30,51,共4页
王国维对近代学术的创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治学理念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点:严谨塌实,注重客观;讲究悟性,追求创新;因地制宜,深入浅出。王国维系统的治学理念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 王国维 治学理念 启迪
下载PDF
“诅咒”与“遗忘”的精神内蕴——梵剧《沙恭达罗》情节设置必然性的阐释 被引量:1
12
作者 虞雅芬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0-33,共4页
“诅咒”与“遗忘”情节在迦梨陀娑的剧本中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文学现象。剧作家本人的身份处境,其对古老题材的人文阐释,以及原始古老民族的诗性思维模式都对剧情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诅咒”与“遗忘”情节中包蕴着现实... “诅咒”与“遗忘”情节在迦梨陀娑的剧本中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文学现象。剧作家本人的身份处境,其对古老题材的人文阐释,以及原始古老民族的诗性思维模式都对剧情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诅咒”与“遗忘”情节中包蕴着现实的、理想的与民族的多种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精神内蕴,值得对它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古代印度文学与民族社会文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迦梨陀娑 《沙恭达罗》 “诅咒” “遗忘” 精神内蕴
下载PDF
过渡时期的磨难:异端与宽容——英国宗教改革前的信仰宽容问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牛笑风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65-68,共4页
宗教改革之前,教会在英国的权势始终没有达到象西欧大陆那样君临一切的主宰地步。教会对思想的压制,也从未达到象西欧大陆那样骇人听闻的地步。这一时期英国少有异端,教会及社会对异端的态度一般都不极端。在不同程度上,社会对信仰宽容... 宗教改革之前,教会在英国的权势始终没有达到象西欧大陆那样君临一切的主宰地步。教会对思想的压制,也从未达到象西欧大陆那样骇人听闻的地步。这一时期英国少有异端,教会及社会对异端的态度一般都不极端。在不同程度上,社会对信仰宽容的默许和容忍,是宗教改革前英国宗教和社会的基本状况,也构成了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时期 英国 异端 宽容
下载PDF
一样怀归两样情——王绩《野望》和王维《渭川田家》对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群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9-31,57,共4页
通过王绩《野望》和王维《渭川田家》的对读,分析他们俩的两首诗歌所具有的异同点:主题相同、题材相同、结构基本相同、用词相同或相似、写作手法相似;景色不同、诗人当时的感受不同、归隐的心情不同、作品的体裁不同,可以得出这么一些... 通过王绩《野望》和王维《渭川田家》的对读,分析他们俩的两首诗歌所具有的异同点:主题相同、题材相同、结构基本相同、用词相同或相似、写作手法相似;景色不同、诗人当时的感受不同、归隐的心情不同、作品的体裁不同,可以得出这么一些道理: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的;任何诗人都是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古代文人都有儒道互补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绩 《野望》 王维 《渭川田家》 归隐 情感
下载PDF
“悠然见南山”之“见”之我见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群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24-26,共3页
"悠然见南山"之"见"应当读为"jian",表示主动的行为,而不应当读为"xian(通"现")",表示被动的行为。"采"与"见"是作者的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本来不能同时进行,... "悠然见南山"之"见"应当读为"jian",表示主动的行为,而不应当读为"xian(通"现")",表示被动的行为。"采"与"见"是作者的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本来不能同时进行,但是作者把它们统一起来,构成对应的关系,则是为了表达自己随心所欲、意无所属的情感和心境。另外,从文章的句法来看,读成"见"("jian"),则"采菊东篱下"与"悠然见南山"两句句法相似,这也符合我国语言对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 诗歌鉴赏 陶渊明 语音 语言对称
下载PDF
试论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沈升良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4期55-58,共4页
新文化运动期间,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缺乏对运动的关注;“五四”期间认同了“廓清愚昧,启迪理智”的运动宗旨;“五四”以后关注运动并对运动中的某些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孙中山自始至... 新文化运动期间,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缺乏对运动的关注;“五四”期间认同了“廓清愚昧,启迪理智”的运动宗旨;“五四”以后关注运动并对运动中的某些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孙中山自始至终没有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去,更多的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分析、评判新文化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孙中山 关注 认同 支持
下载PDF
多情自古伤离别——赏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绪石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27-28,47,共3页
留学英美的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上走的主要还是传统之路,《再别康桥》是这类诗作的代表。它的艺术特点是通过描述康桥之景来抒发内在的深情,情没有直接倾吐出来,但又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正如司空图所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关键词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诗歌赏析 白话诗
下载PDF
《论语》书名释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余群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9-32,共4页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书名 释义 孔子
下载PDF
“进入那自由的天国”——《吉檀迦利》35首赏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虞雅芬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31-34,共4页
《吉檀迦利》集中体现了泰戈尔神秘独特的宗教哲学思想,也表现了一个伟大诗人自由地描绘其创造性心灵中所呈现的神奇景象的艺术功力。《吉檀迦利》35首更集中反映了诗人积极入世的世界观。在这首诗里,“梵我合一”的理想境界以非常朴素... 《吉檀迦利》集中体现了泰戈尔神秘独特的宗教哲学思想,也表现了一个伟大诗人自由地描绘其创造性心灵中所呈现的神奇景象的艺术功力。《吉檀迦利》35首更集中反映了诗人积极入世的世界观。在这首诗里,“梵我合一”的理想境界以非常朴素又充满想象的诗句表现出来,并与诗人对印度未来强烈热切的希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诗中不仅表现了诗人爱祖国、爱人类的进步思想,更表现了诗人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吉檀迦利》 “梵我合一” 赏析
下载PDF
宗教改革:宽容立于恐惧与希望之中——中世纪英国宽容问题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牛笑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27-130,共4页
宗教改革及其所带来的信仰多元化,是宽容达成的关键。宗教改革从三个层面引起英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信仰回归个人;社会回归世俗;思想回归自由。从而使宽容成为英国传统中最有价值的因素。
关键词 英国宗教改革 宽容 罗马教会 新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