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那西普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士军 朱卫民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1065-1066,共2页
目的:探讨依那西普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联合依那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 目的:探讨依那西普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联合依那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达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临床相关指标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西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为明显的疗效,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药物疗法 @依那西普 对比研究
下载PDF
8例结核性风湿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士军 朱卫民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1315-1316,共2页
目的探讨结核性风湿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误诊误治的概率。方法通过收集8例结核性风湿病的病例报告以及一些相关文献报道,总结结核性风湿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本文8例患者在确诊前予以水杨酸类药物进行治疗,症状有所缓... 目的探讨结核性风湿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误诊误治的概率。方法通过收集8例结核性风湿病的病例报告以及一些相关文献报道,总结结核性风湿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本文8例患者在确诊前予以水杨酸类药物进行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是仍反复发作5例,病情无缓解2例,1例出现进行性加重;经临床确诊后,予以1个月的正规抗痨治疗后,全部好转,治疗12个月后均痊愈。结论结核性风湿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病状,极易被误诊,因此,重视其临床诊断,并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其他感染性关节炎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风湿病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小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炎性因子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4
3
作者 陈士军 朱卫民 田培军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3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炎性因子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6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及常规治... 目的探讨小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炎性因子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6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及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甲氨蝶呤及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临床症状(晨僵时间、关节疼痛程度、双手平均握力、关节压痛数及关节肿胀数)、炎性因子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关节功能变化,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减少,关节疼痛程度降低,双手平均握力升高,IL-6、ESR、CRP、RF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显著减少,关节疼痛程度明显降低,双手平均握力显著升高,IL-6、ESR、CRP、RF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关节功能障碍分级Ⅰ级比例升高及Ⅱ级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8,P=0.253),且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结论小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甲氨蝶呤能更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炎性因子水平及关节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雷公藤总苷 甲氨蝶呤 关节痛 红细胞沉降率 类风湿因子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八例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士军 陈芳 +1 位作者 胡明翠 张晓艳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10期3-6,共4页
目的 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就诊的5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8例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误诊率14.81%。8例中4例以双下肢肿痛并活动受限3~15年,加重1~7... 目的 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就诊的5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8例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误诊率14.81%。8例中4例以双下肢肿痛并活动受限3~15年,加重1~7d入院;4例以滑膜炎、下肢疼痛伴皮疹反复发作1~10年,加重1~5d入院。8例均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误诊时间5个月~8年。给予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消炎药等常规治疗,口干、眼干症状无明显改善,后经抗SSB抗体和(或)抗SSA抗体检查、角膜染色和(或)Schirmer试验、唾液腺动态显像、腮腺检查等确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8例确诊后给予相应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出院。结论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时和类风湿关节炎表现相似,若接诊医生诊断思维片面,易引起误诊。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综合分析病情,及时行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可减少或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误诊 关节炎 类风湿
下载PDF
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小五 成增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3期419-420,共2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以86例原ITP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地塞米松治疗,实验组采用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以86例原ITP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地塞米松治疗,实验组采用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率、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88.37%,高于对照组69.77%;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概率为16.28%(7/43),与对照组18.60%(8/43)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