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韩永升 韩咏竹 +3 位作者 李凯 周志华 毛玉强 李钦潘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0期981-983,共3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吞咽困难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分为3组:A组(针刺+经皮神经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B组(针刺+吞咽功能训练),C组(经皮神经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1个疗程15d,共治疗2个疗程。应...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吞咽困难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分为3组:A组(针刺+经皮神经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B组(针刺+吞咽功能训练),C组(经皮神经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1个疗程15d,共治疗2个疗程。应用洼田饮水试验及标准化床边吞咽功能检查表(SSA)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第1个疗程后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C组,A组的两种评分差值明显高于B组、C组(P<0.01)。第2个疗程后3组之间饮水试验及SS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吞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吞咽困难 针刺 经皮神经电刺激 吞咽功能训练
下载PDF
安徽地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不同基因亚型分布频率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程楠 赵静 +3 位作者 王训 胡纪源 韩咏竹 杨任民 《安徽医学》 2011年第2期131-133,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安徽地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患者各基因亚型的分布频率。方法以临床诊断为SCA的15个家系39例患者和20例散发患者为研究对象,PCR扩增SCA1、SCA2、SCA3和SCA6基因的三核苷酸重复(TNR)片段并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估算TNR... 目的研究安徽地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患者各基因亚型的分布频率。方法以临床诊断为SCA的15个家系39例患者和20例散发患者为研究对象,PCR扩增SCA1、SCA2、SCA3和SCA6基因的三核苷酸重复(TNR)片段并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估算TNR片段的重复次数,对异常者行DNA克隆测序证实。结果 SCA3基因亚型在SCA家系患者中的检出率为33.33%,总的检出率为28.81%;SCA1基因亚型在SCA家系患者中的检出率为6.67%,总的检出率11.86%,未检出SCA2和SCA6基因亚型的患者。结论 SCA3是安徽地区SCA患者中最常见的基因亚型,PCR结合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能快速、有效地筛选出SCA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基因型 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下载PDF
TIA患者颈部血管病变的超声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吕达平 何志超 +4 位作者 吴筠凡 吴君霞 李凯 胡纪源 韩咏竹 《安徽医学》 2012年第5期585-588,共4页
目的通过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检测73例TIA患者及71例同龄健康对照组的血管超声,进一步对TIA组加以分类:单纯TIA发作39例,合并各类脑梗死计34例,分析内膜厚度、... 目的通过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检测73例TIA患者及71例同龄健康对照组的血管超声,进一步对TIA组加以分类:单纯TIA发作39例,合并各类脑梗死计34例,分析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等参数,并加以比较。结果总体TIA组颈部动脉与对照组间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P<0.05),但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脑梗死的TIA组与对照组间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且斑块性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两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超声对TIA患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由此导致血管狭窄是TIA重要的危险因素,且单纯TIA患者与已存在脑梗死的患者间,颈部脑血管的病理改变的性质及程度已相当,单纯TIA患者与脑梗死患者应受到同等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超声
下载PDF
金属元素铜与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赵静 程楠 王训 《安徽医学》 2009年第11期1359-1361,共3页
关键词 金属元素 神经变性疾病 细胞调亡
下载PDF
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韦玉国 程楠 韩咏竹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1期1954-1956,共3页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是静止状态下突然运动诱发的、反复发作的短暂性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一种发作性运动障碍疾病,以家族性PKD最为常见。近年来,有学者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将家族性PKD的致病基因成功克隆,该基因位于16p11.2...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是静止状态下突然运动诱发的、反复发作的短暂性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一种发作性运动障碍疾病,以家族性PKD最为常见。近年来,有学者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将家族性PKD的致病基因成功克隆,该基因位于16p11.2,基因产物为一种富含脯氨酸的跨膜蛋白2(PRRT2)。该文就PKD家系的PRRT2基因定位、克隆、基因突变和PRRT2蛋白功能研究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全外显子组测序 富含脯氨酸的跨膜蛋白2 基因克隆 基因突变
下载PDF
神经性吞咽困难的临床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韩永升 刘岩 韩咏竹 《安徽医学》 2010年第10期1253-1255,共3页
关键词 神经性吞咽困难 临床评估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雷 胡纪源 杨任民 《安徽医学》 2007年第2期160-162,共3页
关键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 自主神经系统 精神症状 肌张力障碍 言语不清 癫痫发作
下载PDF
安徽地区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型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静 程楠 +3 位作者 王训 韩咏竹 杨任民 胡纪源 《安徽医学》 2012年第4期388-390,共3页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型(SCA1)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安徽地区SCA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组DNA标本,应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克隆测序等技术检测其基因型,分析SCA1基因型的临床特征。结...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型(SCA1)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安徽地区SCA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组DNA标本,应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克隆测序等技术检测其基因型,分析SCA1基因型的临床特征。结果经基因诊断证实,在临床诊断的59例安徽地区SCA患者(15个家系39例患者和20例散发患者)中有7例为SCA1患者。7例患者均具有小脑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腱反射亢进、Romberg征阳性等症状和体征,并伴有智能障碍(4/7)和末稍感觉减退(2/7)等症状,无视力减退、舞蹈样动作等症状。头颅MRI扫描可见小脑脑沟增宽、增深,蚓部萎缩,脑干周围脑池扩大,大脑皮质萎缩。2例诱发电位检查BAEP异常,1例EMG检查结果提示神经源性病变。所有患者肝功能、血脂、血清铜、铜氧化酶、铜蓝蛋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结论SCA1患者除具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共有的症状和体征外,智能减退、脑干和大脑皮质明显萎缩也是其特征性表现,这为临床筛选SCA1亚型的患者行基因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基因型 临床表现
下载PDF
安徽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基因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被引量:1
9
作者 程楠 赵静 +4 位作者 王训 喻绪恩 胡纪源 韩咏竹 杨任民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通过探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患者基因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SCA的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检测59例来自安徽地区的家族性或散发性SCA患者的基因型,以3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为对照。对这些SCA患者进... 目的通过探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患者基因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SCA的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检测59例来自安徽地区的家族性或散发性SCA患者的基因型,以3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为对照。对这些SCA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析其基因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本组59例SCA患者有17例检出SCA3基因亚型,有7例检出SCA1基因亚型。上述患者中医证型表现为肾精亏虚型、脾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肾虚血瘀型4种,且以肾精亏虚型和脾肾两虚型为主。其中SCA3基因亚型患者与脾肾两虚型相关,而SCA1基因亚型患者与上述证型均无相关性。结论研究初步证实,不同基因亚型的SCA患者与中医证型可能存在相关性,SCA患者不同的中医证型应有其相应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基因型 中医证型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概况 被引量:6
10
作者 韩永升 韩咏竹 胡文彬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年第3期247-249,共3页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1]。由于铜在肝、脑、肾等部位沉积,引起相应的器官脏器损伤,如肝硬化、肾病、脑损害等,临床表现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血尿、言语不清、手抖、流涎、肢体...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1]。由于铜在肝、脑、肾等部位沉积,引起相应的器官脏器损伤,如肝硬化、肾病、脑损害等,临床表现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血尿、言语不清、手抖、流涎、肢体扭转、精神行为异常等多种症状、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中医药 辨证论治 综述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静 王训 +1 位作者 胡纪源 程楠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年第8期749-750,共2页
关键词 遗传性共济失调 中医药 病因病机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彬 姜丹 +1 位作者 王训 杨任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603-607,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所显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差异性,以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MEB-9200K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检测,以波形潜伏期>(χ+2.50)s...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所显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差异性,以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MEB-9200K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检测,以波形潜伏期>(χ+2.50)s、波幅低于均值的50%或未引出波形作为异常标准,分析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特征和病程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受试者相比,帕金森病组和多系统萎缩组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检测显示四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但帕金森病组与多系统萎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多系统萎缩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总异常率(P=0.018)和双侧异常率(P=0.035)均高于帕金森病组。帕金森病组病程≤3年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率与病程>3年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多系统萎缩组病程≤3年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率与病程>3年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结论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出现早,且多呈双侧改变,表明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更严重、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萎缩 交感神经系统 皮肤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脊髓-周围神经病型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陆松 程楠 +2 位作者 胡纪源 李凯 杨任民 《安徽医学》 2003年第1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脊髓-周围神经病型 ALD 临床特征 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微量元素检测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辉 程楠 王训 《医学综述》 2012年第7期998-1002,共5页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Wilson病、Hallervorden-Spatz病等)与人体内微量元素的失衡有关,因而微量元素的检测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预防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现就微量元素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常用的微量元素检测方法、检测样...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Wilson病、Hallervorden-Spatz病等)与人体内微量元素的失衡有关,因而微量元素的检测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预防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现就微量元素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常用的微量元素检测方法、检测样本的预处理方法、微量元素检测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检测技术 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15
作者 陆景红 王训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66-71,共6页
目的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24~72 h H... 目的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24~72 h HT发生情况分为HT组(15例)、无HT组(10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MTHFR基因多态性、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cy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价值。结果HT组心房颤动发生率、MTHFR基因型677CT占比、入院时NIHSS评分、Hcy水平均高于无HT组(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史[OR=1.478(95%CI:1.126,1.940)]、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OR=1.656(95%CI:1.125,2.438)]、MTHFR基因型为677CT[OR=1.871/2.362(95%CI:1.052,3.328/1.081,4.652)]、Hcy水平升高[OR=2.149(95%CI:1.108,4.168)]均为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可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其敏感性分别为80.0%(95%CI:0.765,0.883)、73.3%(95%CI:0.717,0.834),特异性分别为74.3%(95%CI:0.659,0.817)、74.3%(95%CI:0.824,0.931)。677CT型患者Hcy水平高于677CC、677TT型患者(P<0.05)。结论心房颤动、MTHFR基因型、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为影响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结合以上指标对高危患者进行重点筛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基因多态性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阿替普酶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肝豆汤Ⅳ号联合短期驱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薛本春 杨任民 +2 位作者 胡纪源 韩咏竹 王居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85-788,共4页
目的观察肝豆汤Ⅳ号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影响以及对肝功能的作用。方法61例WD患者分为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组(30例)和肝豆汤Ⅳ号组(31例)。DMPS组单纯予DMPS驱铜,肝豆汤Ⅳ号组予DMPS驱铜同时,口服中药复方... 目的观察肝豆汤Ⅳ号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影响以及对肝功能的作用。方法61例WD患者分为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组(30例)和肝豆汤Ⅳ号组(31例)。DMPS组单纯予DMPS驱铜,肝豆汤Ⅳ号组予DMPS驱铜同时,口服中药复方肝豆汤Ⅳ号,均治疗8个疗程(6天1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测定肝功能,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IASA法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结果治疗后DMPS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而肝豆汤Ⅳ号组治疗后血清TIMP-1明显下降(P<0.05),MMP-1/TIMP-1的比值明显升高(P<0.01),血清HA、LN、PCⅢ仅略有下降(P>0.05),血清C-Ⅳ、MMP-1略有升高(P>0.05),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P<0.05)。结论WD患者短期内单纯驱铜治疗并不能改变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及肝功能,而联合应用中药肝豆汤Ⅳ号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肝功能,并且可能通过抑制TIMP-1水平,提高MMP-1/TIMP-1的比值,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病 肝纤维化指标 基质金属蛋白酶-1 组织抑制因子-1 肝豆汤Ⅳ号
下载PDF
六种金属中毒解毒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胡纪源 杨任民 +4 位作者 韩咏竹 洪铭范 王训 李凯 胡文彬 《安徽医学》 2004年第5期361-365,共5页
目的 探讨金属中毒解毒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HL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 85 2例HLD随机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组 (GSH组 )、二巯基丁二钠组 (DMS组 )、依地酸钙钠组 (EDTA组 )、二巯基丙磺酸钠组 (DMPS组 )、青霉胺组 (PCA组 )及二巯... 目的 探讨金属中毒解毒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HL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 85 2例HLD随机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组 (GSH组 )、二巯基丁二钠组 (DMS组 )、依地酸钙钠组 (EDTA组 )、二巯基丙磺酸钠组 (DMPS组 )、青霉胺组 (PCA组 )及二巯基丁二酸组 (DMSA组 )等六个治疗组 ,对各组治疗前后的尿铜等元素、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前后尿排铜量对比GSH组无显著变化 ,其他各组由高到低依次为DMPS组 ( 4 8.68± 2 0 .67) μmol·2 4h-1、PCA组 ( 3 0 .0 4± 10 .5 1) μmol·2 4h-1、DMS组 ( 2 4.3 0± 8.60 ) μmol·2 4h-1、DMSA组 ( 18.2 5± 7.73 ) μmol·2 4h-1、EDTA组 ( 10 .5 8± 4.67) μmol·2 4h-1,均较疗前有显著增高 (P <0 .0 1)。上述解毒药对HLD的锌、铁、钙元素代谢亦有一定影响。治疗后各组的有效率依次为DMPS组 ( 78.9% ) >DMS组 ( 74.5 % ) >PCA组 ( 71.3 % ) >DMSA组 ( 69.1% )>EDTA组 ( 5 3 .7% ) >GSH组 ( 2 8.8% ) ,组间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 χ2 =73 .5 ,P <0 .0 1)。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 :PCA组 ( 4 4.5 % ) >DMPS组 ( 4 3 .8% ) >DMS组 ( 4 2 .2 % ) >DMSA组 ( 4 1.2 % ) >EDTA组 ( 3 9.8% ) ,与GSH组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 χ2 =3 3 .6,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GSH 解毒药 DMSA HLD 肝豆状核变性 金属中毒 代谢 EDTA 钙元素
下载PDF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和Nogo-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韩永升 韩咏竹 +2 位作者 徐磊 刘向国 徐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脑组织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 目的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脑组织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90 min后电针刺双侧内关、水沟、三阴交和百会30 min,每天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治疗。各组大鼠在造模后7 d、14 d各取8只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及免疫组化SP法观察脑组织GAP-43、Nogo-A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7 d时,模型组和电针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14 d时,电针组神经功能优于模型组(P<0.05)。假手术组各时间点未见GAP-43阳性细胞表达。7 d时,模型组缺血灶周围脑组织出现GAP-43阳性细胞,14 d时减少;电针组GAP-43阳性细胞各时间点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假手术组仅见少量Nogo-A表达,模型组脑缺血区7 d、14 d时Nogo-A表达明显增多(P<0.01),电针组Nogo-A表达在各时间点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电针能通过促进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内GAP-43表达、抑制Nogo-A表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再灌注 电针 神经功能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 NOGO-A 大鼠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癫痫的表现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纪源 王共强 +4 位作者 程楠 王训 洪铭范 韩咏竹 杨任民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93-797,共5页
目的探讨 15 5例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 ,HLD)合并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观察HLD合并癫痫发作临床表现及其与颅脑CT或 (及 )MRI异常所见的关系 ;采用二巯基丙磺酸钠 2 0mg/kg·... 目的探讨 15 5例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 ,HLD)合并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观察HLD合并癫痫发作临床表现及其与颅脑CT或 (及 )MRI异常所见的关系 ;采用二巯基丙磺酸钠 2 0mg/kg·d静脉滴注和中药肝豆汤加味口服综合驱铜 8~ 10个疗程 ,同时应用抗癫痫药 ,对临床疗效、尿铜及血清铜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5 5例HLD中 ,合并部分性癫痫发作96例、全身性发作 5 9例 ;72例行颅脑CT或 (及 )MRI检查者均有异常 (10 0 % ) ,除了HDL常见的基底节区对称性损害灶 (6 5例次 ,90 3% )及程度不等的脑萎缩 (6 1例次 ,84 7% )外 ,尚观察到 5 4例 (74 % )有大脑白质为主累及皮质的大片状损害灶 ,病灶多为双侧对称性或累及相邻的两个脑叶 ,其发生频率依次为额叶、顶叶、颞叶及扣带回 ,无上述病灶的患者均见明显的脑萎缩。 2 9例 (4 0 2 % )有脑电图异常 ,主要表现为中~高电位θ波或 (及 )短阵棘 -慢或尖 -慢综合波发放。患者治疗前尿铜为 (4 4 9± 1 93) μmol/2 4h ,治疗后尿铜为 (34 5 0± 2 1 6 0 ) μmol/2 4h ,较治疗前显著增高 (P <0 0 1) ,血清铜亦有所下降 (P <0 0 1) ,患者在锥体外系等症状逐渐改善的同时 ,癫痫发作亦得到完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D 癫痫发作 患者 常见 尿铜 肝豆状核变性 脑萎缩 合并 方法观 综合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异常骨代谢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广娥 洪铭范 +1 位作者 杨斌 杨任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 (HLD)患者异常骨代谢机制。方法 对 3 5例HLD患者及 2 5例健康对照分别测定骨代谢相关的血清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 (PTH)、降钙素 (CT)、1,2 5二羟维生素D( 1,2 5 (OH) 2 vitD3)以及血清骨钙素 (BGP)水平 ;血、...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 (HLD)患者异常骨代谢机制。方法 对 3 5例HLD患者及 2 5例健康对照分别测定骨代谢相关的血清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 (PTH)、降钙素 (CT)、1,2 5二羟维生素D( 1,2 5 (OH) 2 vitD3)以及血清骨钙素 (BGP)水平 ;血、尿钙、磷及尿肌酐、脱氧吡啶啉 (DPD)等。其中 3 0例HLD患者驱铜治疗后重测上述指标。结果 HLD患者血PTH、1,2 5 (OH) 2 vitD3及血钙较正常对照明显减低 ;血CT、BGP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后患者除骨痛症状基本消失外 ,尿钙、血CT较治疗前减低 ,血 1,2 5 (OH) 2 vitD3、尿DPD/肌酐较治疗前升高。结论 HLD患者存在异常骨骼代谢 ,驱铜治疗同时辅以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等有助于骨代谢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异常骨代谢机制 研究 血清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 降钙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