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背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增龄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伍亮 赵秋平 +4 位作者 吴颖 陈圆圆 李静 张昊滨 张志强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6期548-552,共5页
目的比较幼体、亚成体和成体花背蟾蜍(Pseudepidalea raddei)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和分布密度的增龄变化。方法取不同年龄组花背蟾蜍的食管、贲门、胃底、幽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等部位,用Grimelius银染法结合微波技术... 目的比较幼体、亚成体和成体花背蟾蜍(Pseudepidalea raddei)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和分布密度的增龄变化。方法取不同年龄组花背蟾蜍的食管、贲门、胃底、幽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等部位,用Grimelius银染法结合微波技术对各段的嗜银细胞进行染色。结果消化道嗜银细胞分为闭合型和开放型细胞两种类型,从食管至直肠的形态学特征无明显的增龄变化。幼蟾食管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显著高于贲门和空肠;亚成体蟾和成蟾都在食管最高,直肠最低,但无显著的部位差异。成蟾和亚成体蟾贲门、胃底和空肠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都显著高于幼蟾,成蟾回肠与亚成体蟾接近,但高于幼蟾,食管、幽门和直肠未见年龄差异。结论花背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不随年龄而改变,但分布密度在贲门、胃底、空肠和回肠等部位表现出明显的增龄变化,这可能与食物的机械消化作用和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加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消化道 嗜银细胞 形态学 分布密度 年龄
下载PDF
中华蟾蜍消化道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增龄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溯源 姚利 +2 位作者 汪寅 伍亮 张志强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比较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登陆后消化道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年龄和部位差异。方法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织化学法定位幼体、亚成体和成体中华蟾蜍消化道SS细胞。结果不同年龄组... 目的比较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登陆后消化道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年龄和部位差异。方法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织化学法定位幼体、亚成体和成体中华蟾蜍消化道SS细胞。结果不同年龄组消化道SS细胞的形态多样,分为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亚成体SS细胞的分布密度幽门显著高于贲门,成体幽门和直肠显著高于食管、贲门和胃底,但幼蟾无部位差异;空肠SS细胞的分布密度成体显著高于亚成体和幼体,直肠成体显著高于幼体,但与亚成体无显著差异。结论中华蟾蜍消化道SS细胞形态多变,分布密度有年龄和部位差异,这可能与SS细胞的功能及个体的消化生理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消化道 生长抑素 年龄
下载PDF
滑鼠蛇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增龄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溯源 伍亮 +3 位作者 姚利 汪寅 杨会会 张志强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514-518,共5页
目的比较50日龄内滑鼠蛇(Ptyas mucosus)消化道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增龄变化及部位差异。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鉴别和定位生后3、7~10(首次蜕皮组)、20、30、40和50d滑鼠蛇消化道各部位的5-HT细... 目的比较50日龄内滑鼠蛇(Ptyas mucosus)消化道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增龄变化及部位差异。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鉴别和定位生后3、7~10(首次蜕皮组)、20、30、40和50d滑鼠蛇消化道各部位的5-HT细胞。结果5-HT细胞形态多样,胃底、幽门和回肠的分布密度无日龄差异,贲门30日龄组显著高于50日龄组,其他部位均在20~50日龄组最高,3日龄组最低。3和7~10日龄组胃部分布密度最高,十二指肠和空肠、十二指肠和回肠最低;20、30、40和50日龄组直肠和/或胃部密度最高,食道、十二指肠和回肠、食道和回肠、回肠及十二指肠和回肠最低。结论滑鼠蛇生后3d消化道各段均有5-HT细胞分布,分布密度随日龄而变化,开口前胃部密度较高,开口后直肠部位密度增加,提示随发育进程的推进,5-HT对食物的机械消化作用和促进食物残渣排出的能力均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鼠蛇 消化道 5-羟色胺 分布密度 发育
下载PDF
中华蟾蜍登陆后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增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汪寅 汪子怡 +3 位作者 刘溯源 伍亮 陈颐佳 张志强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45-349,共5页
目的比较幼体、亚成体和成体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各部位分布密度的差异。方法结合微波技术改良的Grimelius银染法对幼体、亚成体和成体雄性中华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染色。结果中华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 目的比较幼体、亚成体和成体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各部位分布密度的差异。方法结合微波技术改良的Grimelius银染法对幼体、亚成体和成体雄性中华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染色。结果中华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分为闭合型和开放型两类。幼体胃底密度显著高于消化道其他各段,亚成体胃底和贲门密度显著高于幽门、空肠、回肠和直肠,成体胃底和贲门密度显著高于肠道各段。幼体和亚成体十二指肠的密度都高于成体,消化道其他部位的密度无年龄差异。结论中华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无增龄变化,各年龄组均在胃部密度较高,十二指肠的密度有明显的年龄差异,这可能与其消化生理状态及十二指肠主要执行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十二指肠 嗜银细胞 分布密度 年龄
下载PDF
3至50日龄滑鼠蛇消化道生长抑素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伍亮 刘溯源 +3 位作者 姚利 杨会会 汪寅 张志强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45-249,244,共6页
目的探究胚后发育50日龄内滑鼠蛇(Ptyas mucosus)关键生活史阶段消化道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变化。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法鉴别和定位50日龄内6个发育阶段消化道不同部位的SS细胞。结果SS细胞形态多样,散在或聚... 目的探究胚后发育50日龄内滑鼠蛇(Ptyas mucosus)关键生活史阶段消化道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变化。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法鉴别和定位50日龄内6个发育阶段消化道不同部位的SS细胞。结果SS细胞形态多样,散在或聚群分布于黏膜层或腺上皮细胞之间。除40日龄组外,3、7~10、20、30和50日龄组的分布密度胃底或幽门最高,十二指肠、食道或空肠最低;食道40日龄组高于20和30日龄组,十二指肠40、50日龄组显著高于3、7~10日龄组,胃底、空肠和直肠分别在20、20和50、30、40和50日龄组最高,均在3日龄组最低,贲门、幽门和回肠无日龄差异。结论滑鼠蛇消化道SS细胞见于胚后发育早期,形态多样,分布密度多变,这可能与其平衡胃肠激素含量和保护肠道细胞的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鼠蛇 消化道 生长抑素 分布密度 胚后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