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伴发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和健康干预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萍 陈叶俊 《广西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097-1101,共5页
糖尿病牙周炎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一类特殊牙周疾病,其不仅会危及患者的口腔健康,还会对患者的血糖控制造成不良影响,引发相关并发症,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为主,其患病人数在全球糖尿病人群中的占比超过95%。因此... 糖尿病牙周炎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一类特殊牙周疾病,其不仅会危及患者的口腔健康,还会对患者的血糖控制造成不良影响,引发相关并发症,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为主,其患病人数在全球糖尿病人群中的占比超过95%。因此,本文从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牙周炎的患病现状、危险因素及健康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类患者牙周炎的预防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牙周炎 危险因素 健康干预 综述
下载PDF
红花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建光 沈军 +2 位作者 杨梓 谢晋 祝小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33-1335,共3页
选取48只8周龄雌性SPF级Wister大鼠,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红花组和对照组,红花组每日灌服6 g/kg红花水煎剂,对照组每日灌服3 ml生理盐水,每周加力一次,4周后处死所有实验大鼠,分离大鼠上、下颌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 选取48只8周龄雌性SPF级Wister大鼠,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红花组和对照组,红花组每日灌服6 g/kg红花水煎剂,对照组每日灌服3 ml生理盐水,每周加力一次,4周后处死所有实验大鼠,分离大鼠上、下颌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并制作第一磨牙及相关牙周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牙周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对各组VEGF的表达强度进行半定量分析,同时测量下颌第一磨牙根尖区的骨密度,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红花组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以及破骨细胞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红花组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下颌第一磨牙区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牙移动 WISTER大鼠
下载PDF
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对咀嚼肌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范茜茜 王楠 侯爱兵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3-707,共5页
目的探讨长期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在下颌功能运动中双侧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的肌电活动特征。方法选择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1年或以上并未行修复治疗者18例作为实验组,关系正常者1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BioEMGⅢ肌电仪记录下颌... 目的探讨长期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在下颌功能运动中双侧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的肌电活动特征。方法选择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1年或以上并未行修复治疗者18例作为实验组,关系正常者1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BioEMGⅢ肌电仪记录下颌姿势位(MPP)、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状态及咀嚼运动中双侧TA和MM的肌电活动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缺失侧在MPP时TA和MM的肌电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缺失侧大于非缺失侧(P<0.05);ICP最大紧咬状态下和咀嚼运动中实验组TA和MM的肌电平均值小于对照组,咀嚼运动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和ICP最大紧咬状态下实验组TA和MM的不对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对咀嚼肌电活动及其对称性均有影响,对缺失侧和咀嚼运动状态下的影响更加显著,并可能成为咀嚼系统功能紊乱的诱发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磨牙 咀嚼肌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不同浓度的胎牛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及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小丹 何家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2-747,共6页
目的比较含有体积分数为0.10、0.15、0.20的胎牛血清(FBS)的完全培养基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纯度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寻求适宜干细胞培养的FBS浓度。方法用颈椎脱臼法处死SD大鼠,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 目的比较含有体积分数为0.10、0.15、0.20的胎牛血清(FBS)的完全培养基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纯度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寻求适宜干细胞培养的FBS浓度。方法用颈椎脱臼法处死SD大鼠,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实验分为A、B、C 3组,分别为FBS体积分数是0.10、0.15、0.20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的BMSCs,比较各组细胞在第2、3、4、5代(P2,P3,P4,P5)的CD45、CD29、CD90、CD44的表达情况;消化A组P3细胞,用3种不同浓度的完全培养基连续培养4 d,用流式细胞仪测其在培养后的24、48、72、96 h的细胞周期;收集P3 BMSCs制备细胞悬液接种到6块96孔板,每块板接种的BMSCs分别用FBS体积分数是0.10、0.15、0.20的完全培养基进行培养,每天取1块培养板用CCK-8检测其吸光度值(OD)。结果 CD45阴性表达,CD29、CD90、CD44阳性表达,3种完全培养基培养的BMSCs的表面标志物在前2代时差别较大,但在P3,P4时差别已较少,P4时均可以获得较纯的BMSCs;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点,G0/G1期:A、B、C 3组随着FBS浓度的增加,G0/G1期降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2/M期:在培养后的24 h,A、B、C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12.412),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差异消失;S期,3组均无差别;S+G2/M期随FBS浓度的增加而增高。细胞活力结果显示,在24 h时A、B、C 3组的OD值依次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5.002),随时间的延长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这3种培养基在P4能获得较纯的BMSCs;细胞周期及活力结果显示,3种完全培养基均能促进BMSCs的增长,3组之间不存在差异。体积分数为0.10的FBS已满足BMSCs的分离和扩增,要想在短期内获得较纯的BMSCs,原代培养使用体积分数为0.15,传代用0.10 FBS的完全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胎牛血清 细胞周期 表面标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