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拍摄满意的皮肤病皮损临床照片?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政霄 马慧群 +1 位作者 于建斌 崔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84-1186,共3页
形态学是皮肤病学的基础。皮肤病摄影作为医学摄影的一个分支,更多注重于客观记录、资料分析、疗效对比、远程会诊、学习和交流。本文阐述拍摄皮肤科照片(如皮损、显微镜图片、X线片等)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逐一阐述摄影理论及其在皮肤... 形态学是皮肤病学的基础。皮肤病摄影作为医学摄影的一个分支,更多注重于客观记录、资料分析、疗效对比、远程会诊、学习和交流。本文阐述拍摄皮肤科照片(如皮损、显微镜图片、X线片等)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逐一阐述摄影理论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包括如何采光、对焦、构图、曝光等)。皮肤科医师通过提高摄影技术,真实准确记录皮肤疾病诊疗过程,为皮肤医学研究提供真实、形象的影像资料,为科研成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开展学术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基础 摄影应用 皮肤病摄影
下载PDF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邵莉梅 张学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LIS)又称Jessner-Kanof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良性淋巴细胞浸润性疾病,病程中可有自发性缓解倾向,但可复发。该病较少见,好发于成人,儿童也可累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文就LIS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 病因 治疗
下载PDF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面部黑色素性皮肤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燕 刘盛秀 杨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第4期223-225,共3页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显微技术,它具有实时、动态、无创及可重复等优点。本文就RCM在面部色素性皮肤病色素层次精确定位、鉴别诊断、疗效评估等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 面部色素性皮肤病
下载PDF
依法利珠作用机制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
4
作者 朱铖壵 张安平 张学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4期281-283,共3页
依法利珠是一种新型的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特异地阻断LFA-1,抑制T细胞的功能。2003年10月该药被批准用于成人慢性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治疗。近年来对该药的研究逐渐增多,临床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 依法利珠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皮肤性病学发展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学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5-157,共3页
近年来,皮肤性病学在皮肤遗传学、皮肤流行病学、皮肤免疫学、皮肤病原生物学、皮肤病临床诊断、药物治疗、光疗法和性传播疾病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皮肤病和少数性病缺乏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手段,每位皮肤性病工作者必... 近年来,皮肤性病学在皮肤遗传学、皮肤流行病学、皮肤免疫学、皮肤病原生物学、皮肤病临床诊断、药物治疗、光疗法和性传播疾病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皮肤病和少数性病缺乏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手段,每位皮肤性病工作者必须面对挑战、广泛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加快新药研发并积极开拓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性病学 皮肤遗传学
下载PDF
雄激素性脱发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张鑫 王培光 +1 位作者 杨森 张学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9期716-718,共3页
雄激素性脱发是最常见的一种脱发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表明,雄激素及其受体和遗传因素在该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血液流变学改变、应激等因素亦参与该病的发生。
关键词 雄激素 脱发 病因
下载PDF
单纯型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麟 王培光 +1 位作者 杨森 张学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4期279-281,共3页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皮肤病。已证明KHT5、KRT14、PLEC1等基因与该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突变发生的位置与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皮肤病。已证明KHT5、KRT14、PLEC1等基因与该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突变发生的位置与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产前诊断和检查也有了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表皮松解症 角蛋白 基因
下载PDF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张飞 张学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年第7期499-501,共3页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为一种临床常见的重症药疹,其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目前TEN发病机制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免疫系统,研究表明TEN主要是通过Fas/FasL、穿孔/颗粒酶途径致使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过程,在此...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为一种临床常见的重症药疹,其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目前TEN发病机制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免疫系统,研究表明TEN主要是通过Fas/FasL、穿孔/颗粒酶途径致使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间。本文旨在从TEN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 发病机制
下载PDF
遗传性秃发或少毛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晓燕 王培光 +1 位作者 杨森 张学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9期721-723,共3页
遗传性秃发或少毛症是皮肤科一组比较少见的疾病。根据临床类型不同其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各异。该组疾病的遗传方式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在分子遗传学方面,已有多个致病基因位点和/或... 遗传性秃发或少毛症是皮肤科一组比较少见的疾病。根据临床类型不同其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各异。该组疾病的遗传方式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在分子遗传学方面,已有多个致病基因位点和/或致病基因被确定,如8p21、6p21、18p11、16q22、18q12、3q26、1p21、Xq13、5q32等致病基因位点和HR、CDH3、CDSN、DSG4、LIPH、ATP7A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秃发或少毛症 分子遗传学 基因突变
下载PDF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叶文正 杨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年第1期39-41,共3页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是一种少见皮肤病,目前病因不明,主要考虑和微生物感染、角化异常、内分泌功能紊乱以及遗传等有关,可给予抗菌药物,维A酸类药物及中药等治疗。
关键词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 病因 治疗
下载PDF
ERAP1基因与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兵 王理 范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第5期280-283,共4页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ERAP1基因现已被证实为银屑病的易感基因,目前研究发现ERAP1基因分子的功能与银屑病的发病相关,ERAP1基因与其他银屑病易感基因、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参与...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ERAP1基因现已被证实为银屑病的易感基因,目前研究发现ERAP1基因分子的功能与银屑病的发病相关,ERAP1基因与其他银屑病易感基因、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参与银屑病发病,其基因型可能影响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表型(发病年龄、发病严重程度、皮损类型、伴发疾病、家族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ERAP1 易感基因 临床表型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12
作者 葛宏松 杨森 张学军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2年第6期362-365,共4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SL E)系多基因遗传病 ,其病因复杂。随着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全基因组扫描技术的应用 ,SL E除与 HL A相关外 ,人们还在 1p、1q、2 q、4 p、16 q及 19q区发现 SL E易感基因位点 。
关键词 分子遗传学 研究进展 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 易感基因位点 候选基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强脉冲光在痤疮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3
作者 余恕玲 桂禹 +4 位作者 陈家杰 温曦 梁新雨 王晨 刘盛秀 《皮肤科学通报》 2023年第6期669-675,共7页
痤疮是一种累及皮肤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外用及系统药物治疗通常是一线选择,但药物治疗的疗程较长,且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禁忌症,使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强脉冲光是继激光之后光电技术的又一次进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痤疮的治... 痤疮是一种累及皮肤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外用及系统药物治疗通常是一线选择,但药物治疗的疗程较长,且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禁忌症,使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强脉冲光是继激光之后光电技术的又一次进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痤疮的治疗,疗效好且安全性高。本文阐述了强脉冲光的发展进程,对强脉冲光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总结,以期在痤疮治疗中更好的应用此项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痤疮 进展 治疗
下载PDF
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一家系的基因诊断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慧 权晟 +6 位作者 高敏 肖风丽 陆闻生 沈玉君 周伏圣 杨森 张学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利用直接测序法对一中国汉族人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进行基因诊断。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该家系中两名临床诊断为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的患者、患者父母以及100例健康对照者ED1基因的8个外显子,进行DNA直接... 目的利用直接测序法对一中国汉族人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进行基因诊断。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该家系中两名临床诊断为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的患者、患者父母以及100例健康对照者ED1基因的8个外显子,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两名患者ED1基因的第9外显子第1045位的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代,患者母亲同一位置碱基呈现G~A杂峰,患者父亲和100例无关健康对照均未见此改变。结论错义突变c.1045A>G是导致该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胚叶发育不良 ED1基因 突变
下载PDF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致病基因新突变的发现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正中 李伟 +8 位作者 周伏圣 高敏 肖风丽 方巧云 沈玉君 杜文辉 眭维耻 杨森 张学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对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的ATP2C1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该家系患者和健康对照个体ATP2C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直接测序法进行DNA测序,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该家系患者ATP2C1基因内含子3... 目的对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的ATP2C1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该家系患者和健康对照个体ATP2C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直接测序法进行DNA测序,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该家系患者ATP2C1基因内含子3的末端235-2碱基发生了1个腺嘌呤(A)→鸟嘌呤(G)的杂合性剪接位点突变。家系中健康对照个体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该剪接位点突变可影响基因转录和翻译产物,是ATP2C1基因新的特异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 ATP2C1基因 突变
下载PDF
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的临床和遗传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梁燕华 杨森 张学军 《食品与药品》 CAS 2005年第11A期43-46,共4页
目的了解国人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MFT)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对收集的3个MFT家系和1989年以来国内报道的16个MFT家系进行系统的临床和遗传学的总结分析。结果⑴典型表现为沿鼻唇沟对称分布多个坚实透明的结节;⑵MFT呈常染色体... 目的了解国人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MFT)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对收集的3个MFT家系和1989年以来国内报道的16个MFT家系进行系统的临床和遗传学的总结分析。结果⑴典型表现为沿鼻唇沟对称分布多个坚实透明的结节;⑵MFT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⑶女性好发,男女性外显率之比约为0.7∶1;⑷患者发病年龄从出生到58岁不等,平均发病年龄为16.5岁;⑸可与其它遗传性皮肤病如雀斑、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等并发;⑹已从国内MFT家系中发现6种新的CYLD基因突变,CYLD基因突变越靠近羧基端,患者的发病年龄越大,皮损数量越多、越大,分布越广泛。结论MFT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国人中并非罕见,女性好发,男女患病率之比为0.7∶1,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16.5岁,典型皮损为沿鼻唇沟对称分布、皮肤颜色、粟粒至蚕豆大、坚实透明的多个结节,可与雀斑、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等遗传性皮肤病并发,目前已经发现6种CYLD基因新的突变可导致MFT,CYLD基因突变越靠近羧基端,患者的发病年龄越大,皮损数量越多、越大、分布越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 CYLD基因 基因型-表型
下载PDF
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斑秃进展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琴 杨春俊 +1 位作者 张学军 杨森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4期216-218,共3页
斑秃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治疗包括局部治疗和系统用药,紫外线光疗法是其中的重复方法之一。新近用于临床治疗斑秃的308 nm准分子激光是中波紫外线光疗法的最新进展,其作用机制与诱导皮损处T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因子产生和影响抗原... 斑秃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治疗包括局部治疗和系统用药,紫外线光疗法是其中的重复方法之一。新近用于临床治疗斑秃的308 nm准分子激光是中波紫外线光疗法的最新进展,其作用机制与诱导皮损处T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因子产生和影响抗原提呈细胞功能等有关。临床实验研究表明,该疗法方便、高效、安全及患者依从性好。为此,综述了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斑秃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斑秃 治疗
下载PDF
Vohwinkel残毁性掌跖角皮症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建强 王培光 +1 位作者 杨森 张学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7-168,共2页
报告1例Vohwinkel残毁性掌跖角皮症。患者男,50岁。掌跖增厚脱屑40余年,双手指挛缩10年。体格检查:双掌跖角化增厚,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可见环形缩窄和挛缩,双足多趾离断。各指(趾)甲板正常。X线检查:双手指骨弯曲变形,部分趾骨破坏消... 报告1例Vohwinkel残毁性掌跖角皮症。患者男,50岁。掌跖增厚脱屑40余年,双手指挛缩10年。体格检查:双掌跖角化增厚,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可见环形缩窄和挛缩,双足多趾离断。各指(趾)甲板正常。X线检查:双手指骨弯曲变形,部分趾骨破坏消失。诊断为残毁性掌跖角皮症。该例患者不伴有听力异常和鱼鳞病,无阳性家族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跖角皮症 残毁性
下载PDF
巨大尖锐湿疣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康 杨春俊 +2 位作者 梁波 张学军 杨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8-309,共2页
报告1例变性人发生巨大尖锐湿疣。患者23岁,男变女性术后近2年发现肛周和再造阴道周围赘生物近8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巨大尖锐湿疣,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证实为人乳头瘤病毒(HPV)-6、11型感染。先... 报告1例变性人发生巨大尖锐湿疣。患者23岁,男变女性术后近2年发现肛周和再造阴道周围赘生物近8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巨大尖锐湿疣,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证实为人乳头瘤病毒(HPV)-6、11型感染。先后给予钬激光和液氮冷冻处理后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巨大型 人乳头瘤病毒 变性人
下载PDF
全基因组扫描定位毛囊闭锁三联征致病基因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敏 王培光 +6 位作者 崔勇 杨森 林达 李卉 杜文辉 黄薇 张学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703-706,共4页
目的在1例4代毛囊闭锁三联征大家系中定位其致病基因所在区域。方法用覆盖全基因组的微卫星标记对1例毛囊闭锁三联征大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定位研究,用AB I3730测序仪进行微卫星标记的基因分型,利用L inkage软件(5.10version)和Cyrillic软... 目的在1例4代毛囊闭锁三联征大家系中定位其致病基因所在区域。方法用覆盖全基因组的微卫星标记对1例毛囊闭锁三联征大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定位研究,用AB I3730测序仪进行微卫星标记的基因分型,利用L inkage软件(5.10version)和Cyrillic软件(2.01 version)进行连锁和单倍型分析。结果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当外显率为99.9%时,在1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D1S2624处获得最大LOD值为3.26(重组率θ=0.00)。单倍型分析将该家系致病基因定位在微卫星标记D1S248和D1S2711之间的染色体1p21.1 1q25.3区域,遗传距离61.8 cM。结论染色体1p21.1 1q25.3区域存在毛囊闭锁三联征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闭锁三联征 基因定位 连锁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