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镜联合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对色素痣良恶性、脂溢性角化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郑亚杰 沈雪 崔勇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8年第2期79-82,129,共5页
目的:探讨皮肤镜联合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在诊断脂溢性角化病、色素痣良恶性方面是否优于单一影像技术。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2016年3月~2017年11月期间拟诊为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皮损数量分别为112例、168例... 目的:探讨皮肤镜联合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在诊断脂溢性角化病、色素痣良恶性方面是否优于单一影像技术。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2016年3月~2017年11月期间拟诊为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皮损数量分别为112例、168例,经皮肤镜、RCM诊断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分别计算皮肤镜、RCM、皮肤镜+RCM的诊断效能。结果:对于脂溢性角化病,皮肤镜诊断的正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6.42%、96.93%和80%,RCM为80.35%、80.98%和100%,皮肤镜+RCM为97.62%、98.16%和100%;皮肤镜显著优于RCM(P<0.05)。诊断色素痣良恶性,皮肤镜的正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7.68%,76.85%和100%,单用RCM和皮肤镜+RCM的正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98.21%、98.14%和100%;RCM显著优于皮肤镜(P<0.05)。2种疾病采用3种检查的正确率与病理学诊断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皮肤镜联合RCM的诊断效能优于单一影像技术。鉴别色素痣良恶性、脂溢性角化病首选检查分别为RCM、皮肤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镜 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色素痣 脂溢性角化病
下载PDF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联合皮肤镜对阴囊Paget病的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竞艳 李承旭 +1 位作者 费文敏 崔勇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0年第2期91-92,95,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有关阴囊Paget病的皮肤镜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的影像特点,提高对阴囊Paget病的辅助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阴囊Paget病患者皮损的RCM和皮肤镜表现。结果:皮肤镜图像:5例患者皮损处均可见红色背景,乳白色的无结构区... 目的:探讨有关阴囊Paget病的皮肤镜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的影像特点,提高对阴囊Paget病的辅助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阴囊Paget病患者皮损的RCM和皮肤镜表现。结果:皮肤镜图像:5例患者皮损处均可见红色背景,乳白色的无结构区,白色鳞屑、溃疡,血管形态为不规则血管。其中3例可见亮白色的线,3例皮损处可见白色的圆点。RCM图像:5例皮损均表现为表皮结构紊乱,正常的蜂窝状结构消失,可见许多暗孔,体积较正常细胞1.5倍大小。在表皮下层,接近真皮与表皮交界处的水平处可见Paget细胞合并成较大的肿瘤巢,类似于暗色腺状结构,巢内可见血管结构,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在真皮层正常的乳头状结构不可见。典型Paget细胞体积一般为正常角质细胞的2倍。其中1例肿瘤巢内可见大量树突状细胞。1例表皮及真皮浅层均可见高折光的不规则噬色素颗粒。结论:皮肤镜与RCM联合使用可以对阴囊Paget病进行实时的体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 皮肤镜 乳腺外PAGET病 阴囊
下载PDF
汗孔角化症 被引量:4
3
作者 孙良丹 《皮肤科学通报》 2020年第1期16-25,共10页
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表皮角化性疾病,其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角质层是一列紧密贴合的角化不全的细胞,临床上表现为边缘堤状隆起,中央处皮肤轻度萎缩,可离心扩张。本病病程缓慢,多见于男性,往往无自觉症状,皮损可... 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表皮角化性疾病,其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角质层是一列紧密贴合的角化不全的细胞,临床上表现为边缘堤状隆起,中央处皮肤轻度萎缩,可离心扩张。本病病程缓慢,多见于男性,往往无自觉症状,皮损可长期存在,很难痊愈。该疾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其外显不完全,大多数病例是由散发性突变引起的。该病的发病机制不明,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甲羟戊酸途径基因突变与汗孔角化症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疾病目前暂无特效治疗方法,并且有癌变可能,患者需注意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孔角化症 甲羟戊酸途径
下载PDF
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的皮肤CT表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秀丽 高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33-1436,共4页
皮肤CT是目前皮肤科医生用于临床诊断的辅助工具,它能提供皮损处原位、实时、无创、高分辨率成像,避免了组织病理学检查带来的皮肤损害。皮肤CT对临床可疑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的准确诊断可以提供有力帮助,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 皮肤CT 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下载PDF
免疫因素在化脓性汗腺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一帆 高敏 《安徽医学》 2022年第1期112-114,共3页
化脓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HS),又称反常性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易复发、消耗性的疾病。通常在青春期后起病,皮损常分布于诸如腋下、腹股沟、肛周等大汗腺区域,其特征性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痛性结节、脓肿、窦道及瘢痕... 化脓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HS),又称反常性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易复发、消耗性的疾病。通常在青春期后起病,皮损常分布于诸如腋下、腹股沟、肛周等大汗腺区域,其特征性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痛性结节、脓肿、窦道及瘢痕形成。躯体上的疼痛和瘢痕,心理上的伴随疾病如抑郁、焦虑,都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汗腺炎 反常性痤疮 发病机制 免疫
下载PDF
2010~2015年合肥市某三甲医院梅毒流行特征报告 被引量:3
6
作者 程玉燕 李蔚然 杨森 《医学信息》 2020年第10期130-132,136,共4页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梅毒的发病年龄及性别等的分布特征,旨在为梅毒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合肥市某三甲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确诊为梅毒的6109例患者进行梅毒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分析其发病年龄、性别、梅毒分期、...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梅毒的发病年龄及性别等的分布特征,旨在为梅毒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合肥市某三甲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确诊为梅毒的6109例患者进行梅毒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分析其发病年龄、性别、梅毒分期、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特征。结果 2010~2013年梅毒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7.56%,2013年达到阶段性高峰,其后逐年下降;主要集中在20~49岁的性活跃人群,女性(55.12%)多于男性(44.88%),无业者居多(25.37%),以初中、高中文化程度者为主,其中初中文化约占35.65%,高中约30.30%;梅毒分期中,以一期、二期、潜伏梅毒为主,其中潜伏梅毒所占比例最高(72.86%)。结论 2010~2015年合肥市梅毒发病呈上升趋势,以20~49岁性活跃人群感染为主,潜伏梅毒检出率最高,应进一步加强梅毒防治的科普宣传力度,对高危人群应及时筛查、尽早干预,预防晚期潜伏梅毒累及重要脏器及向神经梅毒或心血管梅毒转化,从而有效控制梅毒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潜伏梅毒 性传播 合肥市
下载PDF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报告 被引量:3
7
作者 何平平 张学军 +5 位作者 崔勇 李诚让 王再兴 高敏 宋映雪 杨森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2-182,共1页
关键词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家系报告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化脓性汗腺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韩洋 高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1,共4页
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病变首发于毛囊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痛性结节、脓肿、窦道及瘢痕形成。近年来关于化脓性汗腺炎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现认为其与遗传因素、免疫失调、环境因素、吸烟、肥胖、超重等... 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病变首发于毛囊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痛性结节、脓肿、窦道及瘢痕形成。近年来关于化脓性汗腺炎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现认为其与遗传因素、免疫失调、环境因素、吸烟、肥胖、超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化脓性汗腺炎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抗生素、生物制剂、维A酸类药物、CO_2激光、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来有关化脓性汗腺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汗腺炎 反常性痤疮 γ一分泌酶 发病机制 治疗进展
下载PDF
生物制剂在化脓性汗腺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慧 黄贺 +1 位作者 张学军 高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8-221,共4页
化脓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HS)是一种病变始发于毛囊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随着免疫机制研究进展,靶向生物制剂逐渐应用于该病的治疗。本文回顾了生物制剂在化脓性汗腺炎的应用进展和作用机制,为日后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 化脓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HS)是一种病变始发于毛囊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随着免疫机制研究进展,靶向生物制剂逐渐应用于该病的治疗。本文回顾了生物制剂在化脓性汗腺炎的应用进展和作用机制,为日后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汗腺炎 生物制剂
下载PDF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10
作者 竞艳 费文敏 +1 位作者 李承旭 崔勇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20-726,共7页
目的探究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在新西兰白兔(16只)双耳建立直径6 mm的圆形全层创面,构建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每只兔耳3个瘢痕创面,左耳瘢痕作为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实验组,右耳瘢痕为基质对照组,分别外... 目的探究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在新西兰白兔(16只)双耳建立直径6 mm的圆形全层创面,构建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每只兔耳3个瘢痕创面,左耳瘢痕作为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实验组,右耳瘢痕为基质对照组,分别外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和基质乳膏,1只兔耳用药量约0.4 g,2次/d,连续6周。分别在用药开始第0天(手术14 d)、14天(手术后28 d)和42天(手术后56 d)取瘢痕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实验,评估组织病理评分,检测瘢痕厚度、胶原纤维密度和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给药前相比,给药42 d对照组存在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和局部充血等,而实验组未见明显改变。给药0、14、42 d,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病理结构评分明显升高,分别为4.16±1.61、6.50±1.46、6.53±1.34(F=13.69,P=0.001),而实验组无明显变化(4.65±1.52、5.13±1.83、5.38±1.60;F=0.78,P>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给药42 d对照组胶原纤维含量极高,被染成深蓝色,而实验组胶原纤维含量有所下降;随着给药时间的增加,与给药前相比,对照组瘢痕组织厚度明显增加(F=5.64,P=0.007),而实验组无明显变化(F=1.48,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给药0 d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时点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均无明显改变(F=0.22、0.92,均P>0.05),但对照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和Ⅰ/Ⅲ型胶原蛋白比例明显上升(F=7.47,P<0.001;F=4.70,P=0.005);给药42 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和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明显下降(t=3.04,P=0.007;t=2.35,P=0.030)。结论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局部应用可有效降低瘢痕厚度和抑制胶原纤维增生以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预防和抑制瘢痕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模型 动物 葡糖氨基聚糖类 纤维胶原类 胶原 多磺酸黏多糖 增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