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区域动脉热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病理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圣德 高斌 +4 位作者 文刚 李华 张宇东 李劲松 张秀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10期1156-1159,共4页
目的:评价进展期胃癌行术前区域性动脉热化疗对胃癌组织的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对107例进展期胃癌组织标本进行凋亡和细胞增殖的检测;107例进展期胃癌分3组,A组38例,采用单纯动脉灌注化疗,B组42... 目的:评价进展期胃癌行术前区域性动脉热化疗对胃癌组织的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对107例进展期胃癌组织标本进行凋亡和细胞增殖的检测;107例进展期胃癌分3组,A组38例,采用单纯动脉灌注化疗,B组42例,采用动脉热灌注化疗,C组27例,单纯外科手术作对照。结果:A组进展期胃癌的细胞凋亡率为10.6%±4.5%,B组的细胞凋亡率15.9%±2.8%,C组的细胞凋亡率为4.4%±1.5%,两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的阳性率A组为57.9%(22/38),B组为33.3%(14/42),C组为85.2%(23/27)。结论: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及热化疗均可促进进展期胃癌组织的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可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前辅助化疗重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术前动脉化疗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头颈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羚 胡大涛 +1 位作者 夏春华 李红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872-187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头颈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有明确淋巴结病理且治疗前有质量较好的CT平扫及增强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75例,收集201枚淋巴结,... 目的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头颈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有明确淋巴结病理且治疗前有质量较好的CT平扫及增强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75例,收集201枚淋巴结,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的113枚淋巴结归为训练组,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的88枚淋巴结归为测试组。运用Mazda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LASSO法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经过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将平扫CT值、增强动脉期CT值分别与影像组学标签建立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模型,与影像组学标签组和CT征象诊断模型进行对比,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ive,AUC)和校准曲线校准度对诊断效能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在每个CT扫描的颈部淋巴结区域内提取298个三维特征,通过降维,筛选出6~7个最具相关性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标签+平扫CT值诺模图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AUC为(0.955,0.885),影像组学标签+增强CT诺模图值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AUC为(0.982,0.920),均大于只有影像组学标签模型为[AUC(0.940,0.905),P<0.05],平扫CT值+平扫影像组学标签、增强CT值+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标签和CT征象诊断模型的准确率分别是0.920、0.930、0.801和0.716;敏感性分别是0.925、0.925、0.877和0.792;特异性分别为0.916、0.926、0.716和0.632;且具有满意的校准度。结论基于CT的影像组学诺模图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良好,具有简便、安全、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淋巴结 计算机体层成像 影像组学 诺模图
下载PDF
常规CT征象及MaZda纹理分析鉴别肺纯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冯路路 高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1808-1812,共5页
目的探讨常规CT征象及MaZda纹理分析技术在鉴别肺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 glass opacity,pGGO)侵袭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3例(97个pGGO)肺腺癌患者,分为侵袭前组及侵袭性组。用Mazda软件对CT平扫肺窗图像进行纹理分析:分析方法(直... 目的探讨常规CT征象及MaZda纹理分析技术在鉴别肺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 glass opacity,pGGO)侵袭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3例(97个pGGO)肺腺癌患者,分为侵袭前组及侵袭性组。用Mazda软件对CT平扫肺窗图像进行纹理分析:分析方法(直方图、绝对梯度、游程矩阵、共生矩阵、自回归模型和小波转换);提取特征参数方法(费希尔算法、分类误判率+平均相关系数法、相关信息测度);B11判别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线性判别分析、非线性判别分析),得到鉴别pGGO侵袭性的误判率并进行ROC检验,CT及临床资料进行SPSS统计分析。结果Fisher+LDA组合误判率最低,为2/97(2.06%)。筛选得到10个最优纹理参数(均值、五个百分位灰度值、三个逆差距、非零化百分比),P值均<0.01。CT征象鉴别pGGO侵袭性在结节大小、形状、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走行关系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CT征象及MaZda纹理分析用于鉴别肺pGGO侵袭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理分析 肺腺癌 纯磨玻璃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皮质静脉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洪云 朱幼玲 +3 位作者 黄治飞 翟登月 张振华 束芬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皮质静脉征(cortical veins sign,CVS)与临床相关变量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9月~2018年3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5例,患者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检...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皮质静脉征(cortical veins sign,CVS)与临床相关变量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9月~2018年3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5例,患者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观察脑梗死病灶周围CVS的分布情况,并分为CVS正常组26例、CVS减少组14例和CVS增多组45例,分析影响CVS分布的相关因素。结果 CVS正常组、CVS减少组和CVS增多组吸烟、脑梗死体积、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VS减少与吸烟(OR=0. 009,95%CI:0. 001~0. 247,P=0. 005)、脑梗死体积(OR=1. 134,95%CI:1. 007~1. 276,P=0. 037)相关;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则是CVS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OR=5. 546,95%CI:1. 149~26. 769,P=0. 033)。结论病灶周围CVS减少与较大的脑梗死体积相关,而CVS增多与同侧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相关,未见CVS分布对患者短期临床预后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吸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