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韩国嵩 马广文 +3 位作者 黄斐 吴云峰 廖法学 尹宗生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2259-2262,共4页
3D打印技术是一种进行实物模型快速制作的新兴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模型数据,运用黏合材料逐层打印的方法制造出实物模型的技术,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同时受到广泛医学学者的青睐,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中主要应用于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口腔... 3D打印技术是一种进行实物模型快速制作的新兴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模型数据,运用黏合材料逐层打印的方法制造出实物模型的技术,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同时受到广泛医学学者的青睐,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中主要应用于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口腔外科和整形外科等领域。该文综述了骨科临床中常用的3D打印技术应用原理,及其在骨科的手术辅助技术、骨科材料的制作、具有生物活性的骨组织代替模型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其优点和不足,并对3D打印技术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骨科 实物模型 个体化模板
下载PDF
合肥市两家省级医院髋部骨折的性别及年龄分布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俊 尹宗生 +2 位作者 马广文 常俊 汪垠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调查和分析合肥市两家省级医院髋部骨折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方法对合肥市两家省级医院2008-2012年,年龄≥50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总计2371例,分为男、女两组,并在组内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亚组,分析髋部骨折在不同的年龄组和性别的分布情... 目的调查和分析合肥市两家省级医院髋部骨折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方法对合肥市两家省级医院2008-2012年,年龄≥50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总计2371例,分为男、女两组,并在组内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亚组,分析髋部骨折在不同的年龄组和性别的分布情况。探讨髋部骨折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2371例髋部骨折病人中1007例(42.5%)男性,1364例(57.5%)女性,男女之比为:0.74∶1。70~79岁患者占34.5%,80~89岁患者占29.7%,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男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比为1.5∶1,女性为1.7∶1(χ2=3.6,df=1,P=0.058),骨折类型不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股骨颈骨折和粗隆间骨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2.40±10.13岁和74.43±10.61岁(P〈0.001),女性为71.20±11.17岁和77.75±8.75岁(P〈0.001),两种类型骨折的平均年龄差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占髋部骨折比例在不断增加,且骨折增长的速率要快于股骨颈骨折。结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性别、年龄的分布差异,对于髋部骨折的预防,股骨颈骨折在年龄上要早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女性是预防的重点。预防跌倒是降低骨折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发病率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PDF
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树林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17期163-164,共2页
目的:总结报告50例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详细了解病史,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并结合病史及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共50例老年患者术后发生P... 目的:总结报告50例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详细了解病史,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并结合病史及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共50例老年患者术后发生POCD,其中抑郁型14例,兴奋型31例,混合型5例,对于发生POCD的老年患者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减少患者疼痛不适,并做好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变化汇报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结果:50例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及后遗症产生,均痊愈出院。结论:通过对老年POCD患者精心护理,做好心理辅导,减轻患者的疼痛,加强营养支持及基础护理,使老年POCD患者可以尽早康复,预防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老年患者 术后 认知功能障碍 护理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创伤骨科护理实践中的探究
4
作者 钱雯雯 《饮食科学》 2019年第2期211-211,共1页
目的 :探究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创伤骨科护理实践。方法 :以先后到我院就诊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这些分别于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到我院就诊的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 目的 :探究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创伤骨科护理实践。方法 :以先后到我院就诊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这些分别于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到我院就诊的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变短,而护理满意度则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就康复外科模式而言,其在创伤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推动患者的快速康复,因此,值得各医疗机构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意度 骨科 快速康复模式
下载PDF
氨甲环酸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的Meta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尹勇 马广文 +2 位作者 黄斐 王清 吴云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7期2752-2757,共6页
背景:氨甲环酸是一种赖氨酸合成衍生物,它可以可逆性的阻断纤溶酶和纤溶酶原上赖氨酸结合点从而发挥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目前已在心血管外科治疗中广泛使用并证实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失血量。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氨甲环酸在减少全髋关节置... 背景:氨甲环酸是一种赖氨酸合成衍生物,它可以可逆性的阻断纤溶酶和纤溶酶原上赖氨酸结合点从而发挥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目前已在心血管外科治疗中广泛使用并证实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失血量。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氨甲环酸在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13年9月。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氨甲环酸组与安慰剂组总失血量和总输血量采用加权均数差(WMD)评价,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采用相对危险度(RR)评价。结果与结论:共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6篇,样本总量8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氨甲环酸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平均总失血量261.42 mL(95%CI-334.25至-188.59,P<0.000 01)、平均减少置换中失血量135.04 mL(95%CI-223.31至-46.77,P<0.01)、平均减少置换后失血量159.70 mL(95%CI-217.06至-102.34,P<0.000 01),氨甲环酸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输血率(RR 0.46,95%CI0.36-0.59,P<0.000 01),而两组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能够显著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但不增加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假体 肾移植 氨甲环酸 全髋关节置换 失血 输血 META分析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胶原凝胶支架对神经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黄斐 马广文 +2 位作者 尹宗生 王清 尹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6-590,共5页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缓释胶原凝胶支架对神经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BDNF与胶原凝胶溶液混合,制备成BDNF缓释支架,采用ELISA法检测缓释支架中BDNF的释放曲线,然后将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接种于缓释支架中作为实验组...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缓释胶原凝胶支架对神经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BDNF与胶原凝胶溶液混合,制备成BDNF缓释支架,采用ELISA法检测缓释支架中BDNF的释放曲线,然后将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接种于缓释支架中作为实验组,并观察神经干细胞在缓释支架中的生长情况。以常规添加BDNF并悬浮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缓释支架中神经干细胞分化成不同神经细胞的比例,并用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培养组中神经干细胞的活力。结果 ELISA结果显示缓释支架可以持续释放BDNF达到10 d,体外实验显示该缓释支架与神经干细胞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CCK-8检测显示缓释支架中神经干细胞活力优于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证实缓释支架中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的比例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DNF缓释胶原凝胶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生存并诱导其分化成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胶原凝胶 神经球 胚胎 大鼠
下载PDF
骨髓源性EPCs对脊髓源性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硕 杜怡斌 +5 位作者 杜公文 张辉 余涛 方家刘 高维陆 尹宗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观察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对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血单个核细胞,以EBM-2进行诱导培养EPCs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成熟的方法获取及鉴定SD大鼠的脊髓NSCs,1×105/ml... 目的观察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对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血单个核细胞,以EBM-2进行诱导培养EPCs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成熟的方法获取及鉴定SD大鼠的脊髓NSCs,1×105/ml第3代NSCs置于Transwell小室下层与1×105/ml上层原代EPCs进行体外1∶1共培养,以单纯第3代的NSCs培养为对照,培养7 d,双盲法分别计数各组在相差显微镜下神经球形成的数目,并用目镜测微尺测量神经球的平均直径,通过5%血清诱导培养NSCs7 d后,行β-微管蛋白-Ⅲ免疫荧光染色,Hoechst细胞核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计算神经元/细胞总数得出百分率。结果骨髓源性EPCs与脊髓源性NSCs共培养组神经球平均数目为(22.27±3.85)个,平均直径为(61.70±7.21)μm,诱导培养后分化为神经元的平均百分率为(46.10±3.7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髓源性EPCs能促进脊髓源性NSCs增殖及其向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CS EPCS 增殖 分化 微环境 脊髓损伤
下载PDF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积液与坏死分期及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唐昊 常俊 +3 位作者 陆鸣 高维陆 詹维强 尹宗生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患者髋关节积液与坏死分期、关节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了解股骨头坏死对关节积液的影响。方法对46例NONFH患者74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RI影像将关节积液分为0~Ⅲ级;依据ARCO分期将NONFH分为Ⅰ~Ⅳ期...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患者髋关节积液与坏死分期、关节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了解股骨头坏死对关节积液的影响。方法对46例NONFH患者74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RI影像将关节积液分为0~Ⅲ级;依据ARCO分期将NONFH分为Ⅰ~Ⅳ期;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评分并分为4个等级。分析关节积液与坏死分期、Harri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74髋中65髋发生关节积液。ARCO分期与关节积液分级相关(r=0.50,P<0.001),不同ARCO分期的关节积液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1,P<0.001),关节积液分级随着坏死分期(Ⅰ~Ⅲ期)增加而增加,以Ⅲ期患者的关节积液最常见。Harris评分等级与关节积液分级有相关性(r=0.52,P<0.001),不同功能评分等级的关节积液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7,P<0.001),关节积液分级随Harris评分等级降低而增加。结论 NONFH关节积液的发生情况与坏死分期及关节功能评分明显相关,关节积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预测疾病发生和进展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关节积液 HARRIS评分 ARCO分期
下载PDF
胫骨后倾截骨对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广文 黄斐 +6 位作者 吴云峰 常俊 王浩 秦昆鹏 李家华 廖法学 尹宗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7年第4期302-304,320,共4页
背景:胫骨假体的后倾角是单髁置换术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推荐的胫骨假体后倾角度为7°,但是如何在单髁置换手术中选择合适的后倾角目前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同胫骨后倾截骨角度对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 背景:胫骨假体的后倾角是单髁置换术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推荐的胫骨假体后倾角度为7°,但是如何在单髁置换手术中选择合适的后倾角目前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同胫骨后倾截骨角度对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行单髁置换术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30例(30膝)。按照胫骨的后倾截骨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解剖截骨组(后倾截骨3°)和常规截骨组(后倾截骨7°),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曲角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差异和后倾角度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两组关节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曲角度、KSS评分和后倾角角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4±5.5)个月。未发生伤口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解剖截骨组和常规截骨组的后倾截骨角度分别为3.8°±1.2°和7.2°±2.2°,关节最大伸直角度分别为1.7°±0.2°和1.5°±0.1°,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分别为119°±7.2°和122°±7.8°,KSS评分分别为(87.8±5.2)分和(81.2±4.5)分;其中两组间术后后倾截骨角度和K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髁关节置换术中采用3°的胫骨解剖后倾截骨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关节炎 胫骨后倾角 单髁置换术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小波 张辉 +4 位作者 王少滨 刘杰 余涛 杜怡斌 尹宗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成体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作用下体外分化的形态学表现,为成体脊髓源性N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无血清悬浮培养,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脊髓源性NSCs,随后以含血清培养基贴壁诱... 目的探讨成体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作用下体外分化的形态学表现,为成体脊髓源性N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无血清悬浮培养,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脊髓源性NSCs,随后以含血清培养基贴壁诱导分化培养7 d,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抗巢蛋白(Nestin)鉴定NSCs,以抗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SCs的分化情况。选取第3代NSCs,向培养基中添加EPO,使EPO的终浓度为10 IU/ml,并设不添加EPO的对照组,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并计数各组神经元/细胞总数得出百分率。结果 SD大鼠脊髓组织体外悬浮培养可获得大量神经球,所获得的神经球均表达Nestin蛋白,以含血清培养基贴壁诱导分化培养,可检测出MAP2和GFAP阳性细胞;EPO组诱导分化后,表达MAP2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 SD大鼠脊髓体外培养可获得NSCs,EPO可促进成体脊髓源性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神经元 分化
下载PDF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术后人工关节被遗忘评分 被引量:7
11
作者 廖法学 马广文 +3 位作者 常俊 吴云峰 许鹏飞 尹宗生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4期515-518,共4页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OA)术后人工关节被遗忘评分(FJS)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UKA治疗32例膝内侧间室OA患者。比较术后1、3、6个月的FJS评分、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HSS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OA)术后人工关节被遗忘评分(FJS)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UKA治疗32例膝内侧间室OA患者。比较术后1、3、6个月的FJS评分、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HSS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价FJS评分与VAS评分、膝关节ROM、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8个月。FJS评分、VAS评分、膝关节ROM及HSS评分术后3、6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JS评分与VAS评分呈正相关(r=0.862,P<0.05),FJS评分与膝关节ROM呈负相关(r=-0.998,P<0.05),FJS评分与HS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956,P>0.05)。结论UKA治疗膝内侧间室OA疗效较好,术后进行良好的镇痛和膝关节锻炼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膝关节本体感觉和较高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单髁置换术 人工关节被遗忘评分
下载PDF
自噬在骨关节炎软骨细胞退变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法学 马广文 +4 位作者 常俊 秦昆鹏 王清 尹勇 尹宗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77-1080,共4页
目的探讨自噬在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OA及正常骨关节软骨标本各6例,分为OA组和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和Beclin-1在软骨组织中表达情况。分离关节软骨细胞并在低氧环境... 目的探讨自噬在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OA及正常骨关节软骨标本各6例,分为OA组和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和Beclin-1在软骨组织中表达情况。分离关节软骨细胞并在低氧环境下培养,采用瞬时转染绿色荧光蛋白LC3(GFP-LC3)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软骨细胞自噬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细胞中LC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OA组软骨组织中LC3蛋白和Beclin-1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OA组发现大量自噬颗粒形成,OA组GFP-LC3细胞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A组软骨细胞中LC3蛋白从LC3-Ⅰ向LC3-Ⅱ转换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自噬在OA软骨细胞退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OA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退变
下载PDF
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 被引量:11
13
作者 秦昆鹏 尹宗生 +5 位作者 马广文 王清 黄斐 常俊 王浩 吴云峰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4期434-436,共3页
目的探讨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行单髁置换术的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60(26.2±16.1... 目的探讨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行单髁置换术的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60(26.2±16.1)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VAS评分由术前(7.05±0.89)分降至(1.16±0.88)分,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16.04°±7.85°)升至(120.60°±4.52°),HSS评分由术前(64.35±5.40)分升至(88.71±3.33)分,各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髁置换 膝骨关节炎
下载PDF
SIRT1在骨性关节炎滑膜中表达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辉 胡勇 +4 位作者 常俊 张琪琪 阙玉康 许唐兵 魏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1-694,共4页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在骨性关节炎(OA)正常滑膜组织及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性。方法膝关节滑膜细胞培养传代,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滑膜组织及细胞中SIRT1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滑膜细胞检...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在骨性关节炎(OA)正常滑膜组织及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性。方法膝关节滑膜细胞培养传代,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滑膜组织及细胞中SIRT1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滑膜细胞检测SIRT1表达情况及表达部位。结果甲苯胺蓝实验显示OA及正常滑膜细胞无明显形态学差异;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SIRT1在滑膜细胞胞质中广泛表达,染色强度OA组较正常组明显降低(t=20.208,P<0.01);Western blot法显示在滑膜细胞中OA组SIRT1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8.619,P<0.01);在滑膜组织中OA组SIRT1的表达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7.664,P<0.01)。结论 SIRT1与OA导致滑膜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SIRT1可以作为OA治疗的靶点提供一个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滑膜组织 滑膜细胞 SIRT1
下载PDF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1
15
作者 黄斐 马广文 +1 位作者 常俊 尹宗生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4期526-529,共4页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20例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人工关节遗忘指数,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20例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人工关节遗忘指数,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HSS评分和WOMAC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2个月。切口愈合不良1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2例,膝关节内侧痛1例,假体松动行翻修术1例。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而VAS评分和WOMAC评分则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患者的人工关节遗忘指数为64.2±6.3。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单髁置换
下载PDF
组织块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脊髓成体神经干细胞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辉 张硕 +3 位作者 江正 余涛 钟林 尹宗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15-1818,共4页
取8月龄SD大鼠脊髓,分组织块法和细胞悬液法培养,测量神经干细胞球出现的时间、数量、直径。MTT法鉴定增殖能力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化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比例。组织块组在神经干细胞球出现的时间、数量及增殖能力上与细胞悬液组比... 取8月龄SD大鼠脊髓,分组织块法和细胞悬液法培养,测量神经干细胞球出现的时间、数量、直径。MTT法鉴定增殖能力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化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比例。组织块组在神经干细胞球出现的时间、数量及增殖能力上与细胞悬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分化细胞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块培养 成体神经干细胞 脊髓 大鼠
下载PDF
EPO/EPOR信号通路对成体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少滨 张辉 +3 位作者 李小波 刘杰 杜怡斌 尹宗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4-808,共5页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信号通路对大鼠成体脊髓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成年SD大鼠脊髓细胞,在培养基DMEM/F12中进行培养,取第3代NSCs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组的培养液中再加入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 P...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信号通路对大鼠成体脊髓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成年SD大鼠脊髓细胞,在培养基DMEM/F12中进行培养,取第3代NSCs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组的培养液中再加入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 PO),同时在培养液中使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SCs上EPOR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NSCs的分化现象。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NSCs中均有EPOR蛋白表达,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EPOR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染色法显示实验组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EPO能激活EPO/EPOR信号通路,从而提高成体脊髓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分化 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下载PDF
沉默MFGE8对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阳 阮铭暄 +2 位作者 王震 张香路 黄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21-1926,共6页
目的探讨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蛋白(MFGE8)在骨肉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对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FGE8蛋白在正常成骨细胞及骨肉瘤细胞系中的表达;GEO数据库分析MFGE8 mRNA表... 目的探讨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蛋白(MFGE8)在骨肉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对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FGE8蛋白在正常成骨细胞及骨肉瘤细胞系中的表达;GEO数据库分析MFGE8 mRNA表达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下调MFGE8后检测其对U2OS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方法显示MFGE8蛋白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成骨细胞,且与骨肉瘤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均P<0.05);与sh-Ctrl(转染了空载组的U2OS细胞)组相比,sh-MFGE8(转染了sh-MFGE8的U2OS细胞)组U2OS细胞的愈合率及侵袭数均降低,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FGE8在骨肉瘤细胞U2OS中高表达,下调MFGE8可以抑制U2OS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MFGE8 增殖 凋亡 侵袭 迁移
下载PDF
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在尺神经高位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尹勇 吴云峰 +3 位作者 黄斐 王浩 李家华 马广文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13期2-3,共2页
目的:观察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高位损伤的疗效。方法:应用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与腕部尺神经深支吻合,修复单纯高位尺神经损伤。结果:4例全部随访结果显示,手内肌肌力恢复M2 1例,M31例,M4 2例,其中1例爪形... 目的:观察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高位损伤的疗效。方法:应用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与腕部尺神经深支吻合,修复单纯高位尺神经损伤。结果:4例全部随访结果显示,手内肌肌力恢复M2 1例,M31例,M4 2例,其中1例爪形手改善不明显,其余3例爪形手明显改善。结论: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手术治疗尺神经高位损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前神经 旋前方肌支 修复 尺神经损伤
下载PDF
胸腺素β4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刘杰 杜怡斌 +3 位作者 张辉 李小波 王少斌 尹宗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71,共6页
目的观察梯度浓度胸腺素β4(Tβ4)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设置梯度浓度的Tβ4分别处理EPCs,同时在统一浓度下干预不同时间后进行细胞功能学实验。采用CCK-8细胞增殖试剂盒检测靶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 目的观察梯度浓度胸腺素β4(Tβ4)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设置梯度浓度的Tβ4分别处理EPCs,同时在统一浓度下干预不同时间后进行细胞功能学实验。采用CCK-8细胞增殖试剂盒检测靶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细胞迁移检测靶细胞迁移能力以及黏附能力。结果 Tβ4能够显著增强体外培养EPCs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并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在1 000 ng/ml时其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均显著增强(P<0.05)。在1 000 ng/ml时随着干预时间的推移,各时间点的EPCs增殖能力均显著增强且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黏附能力在48 h达到最大效应(P<0.05)。结论 Tβ4可增强体外培养的EPCs的功能,并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1 000 ng/ml Tβ4预处理48 h可获得最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胸腺素Β4 增殖 迁移 黏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