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护士对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居家防跌倒认知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莉 金梅 张继如 《安徽医学》 2021年第7期821-823,共3页
目的了解骨科护士对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术后居家防跌倒的认知情况,为延续护理干预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为指导,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2月对六安市某三甲医院14名在骨科工作5年及以上且护理过10... 目的了解骨科护士对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术后居家防跌倒的认知情况,为延续护理干预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为指导,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2月对六安市某三甲医院14名在骨科工作5年及以上且护理过100例以上THA患者的护理人员就初次行THA的患者术后居家防跌倒的认知(居家防跌倒的重要性、居家防跌倒实施中的障碍因素及骨科护士在居家防跌倒中的作用)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提炼主题。结果14名受访对象对初次行THA的患者术后居家防跌倒的重要性予以肯定,其中8名认为实施中存在困难;实践中的障碍因素包括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员健康指导不到位,患者存在跌倒恐惧心理,患者个人文化素质、认知、依从性及自身体质差,患者家庭经济能力差,家庭成员支持关心不足,社区医护人员不能发挥对初次行THA患者管理的作用等;14名受访者认为护士承担了教育者、执行者、督导者作用。结论骨科护士对初次行THA患者术后居家防跌倒重要性的认知是肯定的,但是认为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客观障碍因素;骨科护士在初次行THA患者术后居家防跌倒工作中承担了教育者、执行者、督导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 髋关节置换术 居家防跌倒 质性研究 访谈 居家护理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两种不同入路肩胛下肌松解在肩周炎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余丽娟 刘文杰 汪道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10期61-64,75,共5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两种入路松解肩胛下肌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于六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38例肩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喙突平面入路,n=21)和B组(腋窝下侧方入路,n=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两种入路松解肩胛下肌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于六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38例肩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喙突平面入路,n=21)和B组(腋窝下侧方入路,n=17)。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肩关节内外旋活动范围。结果 治疗后2周、4周、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内旋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CMS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外旋活动度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2周、4周、3个月,B组患者的CMS均显著高于同期A组,外旋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同期A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B组患者的内旋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A组患者注射后出现区域疼痛1例,无注射点出血;B组患者注射后出现区域疼痛1例,注射点出血2例。结论 与喙突平面入路相比,腋窝下侧方入路能更好地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临床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肩胛下肌 超声引导下注射 筋膜松解
下载PDF
前外侧入路与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在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道德 史俊杰 +3 位作者 王波 李品 杨良军 邵松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评估前外侧入路与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在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应用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2-03诊治的33例Pilon骨折,20例闭合性骨折进行跟骨牵引,13例开放性骨折急诊清创后用外固定架临时固定或跟骨... 目的评估前外侧入路与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在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应用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2-03诊治的33例Pilon骨折,20例闭合性骨折进行跟骨牵引,13例开放性骨折急诊清创后用外固定架临时固定或跟骨牵引,皮肤褶皱出现后手术。18例采用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15例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3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1个月,平均45个月。2例切口皮缘部分坏死,其中前外侧入路手术1例(换药后愈合),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手术1例(清创后植皮)。前外侧入路手术1例出现腓浅神经损伤症状,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时予以松解,症状好转。3例(前外侧入路手术1例,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手术2例)出现创伤性踝关节炎,未进行特殊治疗。33例骨折均顺利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32周,平均19.5周。前外侧入路手术患者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结果:优8例,良6例,可3例,差1例;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手术患者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结果:优7例,良6例,可1例,差1例。结论前外侧入路主要用于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外翻型Pilon骨折,胫骨骨折角<90°,主要涉及胫骨远端外侧柱,而且切口走行区皮肤未损伤。对于合并内踝骨折、内侧柱粉碎、内侧肩部压缩存在内翻畸形的Pilon骨折,需要采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前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腓骨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经皮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Judet Ⅲ、Ⅳ型儿童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4
作者 刘孝峰 龚保军 +2 位作者 郑权 凤晓翔 孙良业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1期96-98,共3页
目的 观察经皮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Judet Ⅲ、Ⅳ型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21-12采用经皮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1例Judet Ⅲ、Ⅳ型儿童桡骨颈骨折,标记桡骨颈... 目的 观察经皮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Judet Ⅲ、Ⅳ型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21-12采用经皮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1例Judet Ⅲ、Ⅳ型儿童桡骨颈骨折,标记桡骨颈骨折处,于后外侧将直径2.0 mm或2.5 mm克氏针置入骨折断端并找到桡骨头的位置,采用杠杆原理进行撬拨复位,同时用拇指将移位的桡骨头向内侧推辅助复位,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后于桡骨远端骨骺近端桡背侧开口,将弹性髓内钉逆行置入桡骨至骨折端,旋转髓内钉确认钉尖向外,缓慢推进穿过骨折端进入桡骨头骺板,不进入关节腔。结果 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étaizeau放射学标准评估:优19例,良2例。术后骨折端成角0°~16°,平均5.2°。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9.2个月。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或肌腱损伤、弹性髓内钉钉尾激惹、骨骺早闭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所有患儿患侧肘关节的屈曲、伸直、旋前、旋后活动度恢复满意,与健侧肘关节活动度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皮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Judet Ⅲ、Ⅳ型儿童桡骨颈骨折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detⅢ、Ⅳ型桡骨颈骨折 经皮克氏针 闭合复位 弹性髓内钉 儿童
原文传递
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汤俊峰 凤晓翔 +2 位作者 孙良业 龚保军 高庆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5期530-534,共5页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12诊治的6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所有患者按标准化常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进行手术,所用椎间融合器均为同一厂家产品。术后第一次复查腰椎正侧...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12诊治的6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所有患者按标准化常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进行手术,所用椎间融合器均为同一厂家产品。术后第一次复查腰椎正侧位片发现以下任意一点即可判定为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1)腰椎侧位X线片上椎间融合器前端超出椎体前缘;(2)后端距离椎体后缘<3 mm;(3)椎间融合器上下端突破终板进入椎体内;(4)腰椎正位片显示椎间融合器位于椎间隙外1/3。结果 6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发生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55例,占8.5%。根据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分为良好组(593例)与不良组(55例)。两组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组椎间融合器并发症发生情况优于不良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组与不良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诊断、接受手术年度、腰椎前凸角、椎间隙形状和高度、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融合节段数、椎间融合器型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良好组与不良组在骨质疏松、既往微创手术史、椎间隙角度变化值、椎间隙滑移距离、手术方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椎间隙角度变化、椎间隙滑移距离及手术方式是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质疏松、动力位片椎间隙角度变化大和滑移距离长、手术方式均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在手术中必要时需反复C型臂X线机透视以尽量避免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椎间融合器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与单纯石膏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B型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汤俊峰 凤晓翔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5期485-489,共5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与单纯石膏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B型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3—2021-06诊治的78例儿童GartlandⅡB型和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其中38例骨折闭合复位后采用经皮克氏针固...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与单纯石膏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B型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3—2021-06诊治的78例儿童GartlandⅡB型和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其中38例骨折闭合复位后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A组),40例骨折闭合复位后采用单纯石膏外固定(B组)。比较两组骨折复位固定时间、X线透视次数、治疗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以及骨折闭合复位即刻、治疗后3个月Baumann角。结果7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5(3~12)个月。B组骨折复位固定时间较A组短,X线透视次数较A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出现针道感染,换药后痊愈。B组3例出现肘内翻畸形,二期行截骨矫形手术治疗。B组治疗后3个月Baumann角较骨折闭合复位即刻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3个月Baumann角小于B组,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单纯石膏外固定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B型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适应证更广,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更满意,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tlandⅡB型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 克氏针 经皮固定 石膏固定 儿童
原文传递
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道德 常谦 +3 位作者 王波 李品 杨良军 孙良业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6期646-648,共3页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20-04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的3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以胫后动脉体表投影为轴线设计皮瓣,创面近端至旋转点为小桨,创面远...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20-04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的3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以胫后动脉体表投影为轴线设计皮瓣,创面近端至旋转点为小桨,创面远端至旋转点距离增加1.0 cm为大桨,大桨宽度较创面增加0.5~1.0 cm。术中切开皮瓣前缘寻找穿支血管,以寻得的穿支为蒂重新设计皮瓣,游离皮瓣仅保留穿支血管蒂部,确认皮瓣血运良好后将皮瓣旋转后与受区缝合。结果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6~24)个月。皮瓣一期成活28例。1例术后第2天出现静脉危象,皮瓣严重淤血,急诊手术探查并吻合一条皮下静脉后危象解除,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远端坏死(面积3 cm×2 cm),经换药后愈合。末次随访时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无臃肿,皮瓣弹性良好,皮瓣供区亦无明显功能障碍,患者满意度良好。结论足踝部中小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具有穿支恒定、设计简单、切取方便、血供丰富且不牺牲主要动脉、供区损伤小、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皮瓣外形美观、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胫后动脉 穿支皮瓣 螺旋桨皮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