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17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史劲松 徐河 江宏兵 《口腔医学》 CAS 2013年第9期584-586,共3页
目的探讨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对比1990—2010年179例髁状突骨折患者致伤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等临床资料。结果交通事故致伤92例(占51.4%),髁状突颈部骨折76例(占42.3%)。12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56例患者经不同进路... 目的探讨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对比1990—2010年179例髁状突骨折患者致伤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等临床资料。结果交通事故致伤92例(占51.4%),髁状突颈部骨折76例(占42.3%)。12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56例患者经不同进路的内固定手术治疗。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青少年组保守治疗比率较成年患者高(P<0.01),不同骨折部位治疗方法有差异(P<0.01),其中髁状突头部骨折保守治疗率最高(92.06%),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手术治疗比率较不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高(P<0.01)。治疗后大多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双侧髁状突骨折初期张口受限率显著增高(P<0.01),通过功能锻炼1年后张口度均恢复达3.0 cm以上。结论交通事故是首要的致伤原因,颈部为髁状突骨折最好发部位。青少年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多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对骨折端移位角度大于30°,下颌升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5 mm,保守治疗后张口受限小于2 cm的患者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状突骨折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下载PDF
上颌骨囊肿手术后引流方式的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邓刚 周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85-286,共2页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69例上颌骨囊肿(cystic lesion)临床病例,探讨上颌骨囊肿术后合理的引流方式。方法 :收集2006-2010年上颌骨囊肿病例69例,对比分析术后创口单纯严密缝合加面部加压包扎,和严密缝合加碘仿纱条填塞引流2种术式的疗效。结...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69例上颌骨囊肿(cystic lesion)临床病例,探讨上颌骨囊肿术后合理的引流方式。方法 :收集2006-2010年上颌骨囊肿病例69例,对比分析术后创口单纯严密缝合加面部加压包扎,和严密缝合加碘仿纱条填塞引流2种术式的疗效。结果:只采用单纯严密缝合切口加面部加压包扎的44例中,其囊肿长径在3.5cm以下的30例,有2例出现窦道,占6.7%;而长径在3.5cm以上的14例中,4例出现窦道或创口裂开(28.6%)。采用碘仿纱条填塞引流的25病例(准>3.5 cm)中,仅1例出现窦道,占4%。结论:上颌骨囊肿直径在3.5cm以下者,术后可采用单纯口内切口严密缝合加面部加压包扎,超过3.5cm者则需碘仿纱条填塞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囊肿 手术治疗 引流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史劲松 陈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优缺点与手术要点。方法 :应用Tennison法、Millard法和梯度旋转下降法手术治疗单侧完全性唇例185例。结果:69例Tennison法中出现患侧唇高过长15例,运动自然性不理想39例,复裂2例;88例Millar...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优缺点与手术要点。方法 :应用Tennison法、Millard法和梯度旋转下降法手术治疗单侧完全性唇例185例。结果:69例Tennison法中出现患侧唇高过长15例,运动自然性不理想39例,复裂2例;88例Millard法中出现患侧唇高过短12例,运动自然性欠佳28例,复裂1例;28例梯度旋转下降法中运动自然性最理想,但出现患侧唇宽度过窄2例。结论:Tennison法对裂隙较宽患者不适宜,运动自然性不理想,术中须防止患侧唇高过长;Millard法运动自然性欠佳,术中须防止患侧唇高过短;梯度旋转下降法运动自然性最理想,术中定点应兼顾上唇宽度,是一种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下三角方法 旋转推进去 梯度旋转下降法
下载PDF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3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邓刚 彭钧 李永太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年第5期1694-1695,共2页
目的:分析35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 ccarcinoma,SACC)患者的发病情况,探讨影响SACC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1983—2008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经病理科确诊为唾液腺SACC的患者35例... 目的:分析35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 ccarcinoma,SACC)患者的发病情况,探讨影响SACC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1983—2008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经病理科确诊为唾液腺SACC的患者35例,按照UICC(2002年)TNM分类方法,时其进行临床分期,按照WHO(2005年)唾液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法进行病理分类。结果:SACC多发于腮腺和下颌下腺,平均患病年龄43.8岁,男女比为1.5:1;SACC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在下颌下腺和腭部及其他小唾液腺的SACC复发率和转移率较发生于腮腺的高,临床Ⅲ和Ⅳ期相对于I和Ⅱ期的复发率高,实性型比腺样一管状型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神经侵犯者比非神经侵犯者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结论:SACC是较为常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SACC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有无神经侵袭情况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肿瘤 腺样囊性癌 复发 转移
下载PDF
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自发性骨再生与Bio-Oss移植骨再生效果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李娜 王恩群 《医学信息》 2022年第5期91-93,共3页
目的比较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自发性骨再生与骨填充材料Bio-Oss移植后骨再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口外病房收治的50例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最大直径≤20 mm),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 目的比较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自发性骨再生与骨填充材料Bio-Oss移植后骨再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口外病房收治的50例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最大直径≤20 mm),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囊肿摘除后以自身血凝块充填愈合,观察组术后填充Bio-Oss,比较两组伤口一般情况,囊肿摘除后1、3、6个月的骨再生率、骨愈合情况及颌骨外形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术后伤口感染、伤口裂开、下唇麻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骨缺损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再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CT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愈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外形恢复较好,对照组5例外形恢复欠佳,出现软组织塌陷。结论对于直径≤20 mm的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使用Bio-Oss骨粉移植后的骨再生效果优于自身血凝块充填的自发性骨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颌骨囊肿 囊肿摘除 Bio-0ss骨粉 骨再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