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白癜风基因谱表达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聂慧琼 王平 +3 位作者 张小燕 侯秀丽 许文 邵琼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7-711,共5页
目的探讨白癜风临床类型与基因表达差异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择节段型白癜风(SV)、非节段型白癜风(NSV)和健康对照(HI)各4例,应用Phalanx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谱表达差异,并通过RTPCR进行验证。结果与HI相比,SV有... 目的探讨白癜风临床类型与基因表达差异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择节段型白癜风(SV)、非节段型白癜风(NSV)和健康对照(HI)各4例,应用Phalanx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谱表达差异,并通过RTPCR进行验证。结果与HI相比,SV有239个上调基因和175个下调基因,主要涉及适应性免疫反应、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NSV有88个上调基因和560个下调基因,涉及先天性免疫、细胞自噬与凋亡、黑素细胞生物学、泛素介导的蛋白裂解与酪氨酸酶代谢。SV和NSV共同基因表达差异包括60个上调基因和60个下调基因;相对于SV,NSV表达223个上调基因和129个下调基因,主要包括嘌呤、嘧啶、鞘脂类代谢。结论 SV有不同于NSV的遗传背景与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节段型 白癜风 非节段型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2
作者 祝林 周智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5-465,共1页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和冠心病是老年男性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疾病,近年来这两种不同疾病之间联系备受关注,有研究显示BPH是冠心病患病明确的危险因素。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BPH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报道较少。我们连续选择近期接受...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和冠心病是老年男性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疾病,近年来这两种不同疾病之间联系备受关注,有研究显示BPH是冠心病患病明确的危险因素。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BPH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报道较少。我们连续选择近期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男性患者,按有无BPH分组比较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老年冠心病 造影分析 老年男性患者 BPH患者 危险因素 疾病
下载PDF
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吴辛刚 许爱娥 +3 位作者 沈宏 郑俊惠 王平 宋秀祖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PMH)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用Wood灯及活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皮肤CT)观察皮损特点、致病菌培养、黑素细胞培养,并应用S-100和TRP-1免疫组化分析皮损区黑素细胞数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特... 目的探讨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PMH)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用Wood灯及活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皮肤CT)观察皮损特点、致病菌培养、黑素细胞培养,并应用S-100和TRP-1免疫组化分析皮损区黑素细胞数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特征。结果Wood灯检查示皮损区可见点状红色荧光,皮肤CT观察示皮损区色素环完整,但与周围正常皮肤相比其内所含的黑素颗粒含量减少。致病菌培养可见产红色荧光的革兰阳性棒状杆菌,经鉴定为痤疮丙酸杆菌。S-100染色示皮损区阳性细胞数(8.25±0.96)与周围正常皮肤(8.75±1.71)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TRP-1染色示皮损区阳性细胞数(4.25±0.96)与周围正常皮肤(4.50±1.29)相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发现,皮损区Ⅳ期黑素小体的数量明显下降,并观察到较多的膜结合体,内含成簇状分布的多个体积较小的Ⅱ~Ⅳ期黑素小体。成功培养出黑素细胞,其形态与正常细胞相比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初步提出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的诊断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 感染 黑素细胞
原文传递
槲皮素对鼠黑素细胞株BIOBR细胞的抗氧化保护效应及对其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孙学成 关翠萍 +2 位作者 洪为松 林福全 许爱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保护鼠永生化黑素细胞(B10BR)对抗氧化应激的有效性及其对B10BR细胞生物学活性影响。方法MTT法测定BIOBR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并检测槲皮素对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 目的探讨槲皮素保护鼠永生化黑素细胞(B10BR)对抗氧化应激的有效性及其对B10BR细胞生物学活性影响。方法MTT法测定BIOBR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并检测槲皮素对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的影响。结果经33.33μmol/L槲皮素预处理24h后细胞活性增高至(94.22±3.36)%,此外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含量可分别增高至(107.15±10.96)%和(111.85±9.49)%,与过氧化氢处理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槲皮素可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黑素细胞凋亡。结论槲皮素抑制过氧化氢诱导黑素细胞凋亡的保护效应为其治疗白癜风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 槲皮素 细胞凋亡 过氧化氢
原文传递
Th17和Treg细胞与蕈样肉芽肿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黎钊 王平 +3 位作者 侯秀丽 刘东银 王媚 郑俊惠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37-641,共5页
目的 探讨调节性T(Treg)细胞和Th17细胞在蕈样肉芽肿不同分期中的变化.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28例蕈样肉芽肿、13例大斑块型副银屑病、17例扁平苔藓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Treg细胞和Th17细胞百分率,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蕈样... 目的 探讨调节性T(Treg)细胞和Th17细胞在蕈样肉芽肿不同分期中的变化.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28例蕈样肉芽肿、13例大斑块型副银屑病、17例扁平苔藓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Treg细胞和Th17细胞百分率,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蕈样肉芽肿、13例副银屑病、17例扁平苔藓及10例健康对照蜡块组织中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结果 蕈样肉芽肿、副银屑病、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09±1.68)%,(6.53±1.67)%,(2.84±1.16)%较健康对照[(1.01±0.35)%]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蕈样肉芽肿、副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亦高于扁平苔藓(均P< 0.05);蕈样肉芽肿与副银屑病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在蕈样肉芽肿较副银屑病、扁平苔藓患者比健康人升高[(3.22±0.82)%比(2.46±0.79)%,(1.38±0.47)%和(0.59±0.30)%,均P< 0.05].FOXP3阳性率在蕈样肉芽肿、副银屑病及扁平苔藓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14.94±4.46)%,(11.95±4.72)%,(6.32±2.81)%比(3.43±1.79)%,均P< 0.05],蕈样肉芽肿及副银屑病比扁平苔藓高(均P< 0.05),蕈样肉芽肿比副银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阳性率在蕈样肉芽肿、副银屑病、扁平苔藓和正常组织中分别为(15.89±177;4.27)%,(12.02±177;3.34)%,(4.84±177;1.93)%和(2.62±177;0.89)%,其中,蕈样肉芽肿均高于副银屑病、扁平苔藓组织及正常组织(均P< 0.05).蕈样肉芽肿、副银屑病外周血Th 17/Treg细胞比率比扁平苔藓、健康对照低(0.41±177;0.11,0.39±177;0.12比0.50±177;0.06,0.57±177;0.19(均P<0.05).早期蕈样肉芽肿Th17细胞与Treg细胞呈正相关(r=0.423,P< 0.05),肿瘤期蕈样肉芽肿Th17细胞有所下降,而Treg细胞继续升高,但蕈样肉芽肿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二者在肿瘤期无相关性.结论 Treg和Th17细胞失衡可能参与了蕈样肉芽肿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肉芽肿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TH17细胞
原文传递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干扰素治疗蕈样肉芽肿疗效及其与Treg/Th17细胞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侯秀丽 王平 +2 位作者 黎钊 聂慧琼 刘东银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78-381,共4页
目的 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单独或联合干扰素治疗覃样肉芽肿(MF)的疗效,探讨外周血调节性T(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33例ⅠA期-ⅡA期MF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应用NB-UVB单独照射... 目的 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单独或联合干扰素治疗覃样肉芽肿(MF)的疗效,探讨外周血调节性T(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33例ⅠA期-ⅡA期MF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应用NB-UVB单独照射(照射组)和NB-UVB照射联合重组人干扰素(INF)-α-2b肌内注射(联合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9个月后分别采集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和Th17细胞百分率.以10例健康人外周血为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结果 平均治疗时间9个月,照射组15例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6例,联合组18例中,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1例,联合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独治疗(P=0.023).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均P< 0.05),两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患者组Treg和Th17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 0.05).联合组Treg和Th17细胞降幅均大于照射组(均P<0.05).7例治疗无效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reg细胞较治疗前亦有降低(P<0.05),Th17细胞无显著下降(P>0.05).结论 NB-UVB照射联合INF-α-2b肌内注射治疗MF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NB-UVB,疗效可能与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降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疗法 干扰素Α 治疗结果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TH17细胞 蕈样肉芽肿
原文传递
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口周白癜风后腹泻一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吴辛刚 许爱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0-410,共1页
患者男,15岁,因口周(1.5 cm×1.5 cm)及躯干部白斑(约20 cm2)4年余来我院门诊就诊.检查:白斑区在Wood灯下可见白垩色荧光,边界清楚;皮肤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查发现白斑区表皮棘层和基底层黑素颗粒消失,真皮乳头周围色素环消失.... 患者男,15岁,因口周(1.5 cm×1.5 cm)及躯干部白斑(约20 cm2)4年余来我院门诊就诊.检查:白斑区在Wood灯下可见白垩色荧光,边界清楚;皮肤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查发现白斑区表皮棘层和基底层黑素颗粒消失,真皮乳头周围色素环消失.诊断:白癜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克莫司软膏 白癜风 显微镜检查 腹泻 治疗 外用 门诊就诊 黑素颗粒
原文传递
EB病毒感染相关的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二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瞿镔 沈宏 +4 位作者 王平 郑晓晖 王向东 徐田红 许爱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5-228,共4页
目的 报道EB病毒感染相关的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2例及其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分析2例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结果 2例患者均有间断性发热,淋巴结肿大,反复发作的丘疹、丘疱疹、坏死、... 目的 报道EB病毒感染相关的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2例及其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分析2例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结果 2例患者均有间断性发热,淋巴结肿大,反复发作的丘疹、丘疱疹、坏死、痘疮样瘢痕,皮疹分布于曝光和非曝光部位.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形态异形,侵犯血管周围及部分皮下组织.免疫组化显示浸润细胞以CD8+细胞为主;T细胞受体γ基因(TCRγ基因)阴性;EB病毒原位杂交阳性.外周血EB病毒DNA拷贝数高于正常.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缓解.结论 2例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的生物学行为呈慢性惰性经过,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疱疹病毒4型
原文传递
蕈样肉芽肿白细胞介素13及其受体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丁承 王平 +5 位作者 刘娇 黎钊 李刘雨 刘东银 郑俊惠 沈宏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及其受体在蕈样肉芽肿(MF)皮损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0 年1月至2016年3月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经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或)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确诊的MF石蜡组织标本 34份,ⅠA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及其受体在蕈样肉芽肿(MF)皮损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0 年1月至2016年3月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经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或)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确诊的MF石蜡组织标本 34份,ⅠA期5例,ⅠB期9例,ⅡA期17例和ⅡB期3例。选择正常皮肤组织10份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IL-13、IL-13Rα1及IL-13Rα2的表达。结果 IL-13、IL-13Rα1和IL-13Rα2表达于各期MF皮损组织的异形淋巴样细胞和亲表皮性淋巴样细胞,IL-13Rα2几乎高表达于所有的MF皮损组织。正常皮肤组织及淋巴细胞均不表达IL-13及其受体。随着MF病程的进展,皮损组织IL-13及其受体表达率升高。IL-13、IL-13Rα1及IL-13Rα2的表达率在Ⅰ期MF皮损(分别为10.00% ± 3.14%、21.43% ± 6.88%、31.14% ± 6.38%)均显著低于Ⅱ期MF皮损(分别为27.50% ± 11.00%、39.45% ± 9.43%、44.40% ± 1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ⅠA期与ⅠB期之间以及ⅡA期与ⅡB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IL-13及其受体尤其是IL-13Rα2有望成为MF早期诊断和生物学行为预判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真菌病 细胞转化 肿瘤 白细胞介素13 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1亚单位 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亚单位
原文传递
皮肤炎症后色素沉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玲玲 宋为民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年第2期98-100,共3页
炎症后色素沉着是皮肤炎症后过量色素沉积导致的结果,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好发于深色皮肤的人。它是一种获得性色素增加疾病,在黑素生成过程中,任何一步发生改变都能够导致其发生。国内外一直在进行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尚... 炎症后色素沉着是皮肤炎症后过量色素沉积导致的结果,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好发于深色皮肤的人。它是一种获得性色素增加疾病,在黑素生成过程中,任何一步发生改变都能够导致其发生。国内外一直在进行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外用维A酸、氢醌、壬二酸、曲酸和化学剥脱术可一定程度地改善病情。近来有报道证实,某些激光可以加速色素的去除,这或许是未来研究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 色素沉着 炎症 治疗
原文传递
肢端网状色素异常症一例
11
作者 丁承 王平 +3 位作者 刘娇 王媚 郑俊惠 邢臣径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年第4期264-264,共1页
患者男,11岁,全身黑褐色斑10余年,于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出生后6个月无明显诱因,在颈部、双腋窝、腹股沟、腘窝等皱褶部位及四肢肢端、掌跖部出现黑褐色斑点,随年龄增长皮疹增多,缓慢发展并融合成网状,无明显自觉症状,渐... 患者男,11岁,全身黑褐色斑10余年,于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出生后6个月无明显诱因,在颈部、双腋窝、腹股沟、腘窝等皱褶部位及四肢肢端、掌跖部出现黑褐色斑点,随年龄增长皮疹增多,缓慢发展并融合成网状,无明显自觉症状,渐发展累及下腹部,背部。既往史无特殊,否认长期服药史,否认内科病史,无类似家族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异常症 网状 肢端 家族病史 黑褐色斑 皱褶部位 褐色斑点 自觉症状
原文传递
白癜风与系统性疾病
12
作者 吴辛刚 许爱娥 宋秀祖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年第2期92-94,共3页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以色素脱失斑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临床上一些系统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出现白癜风或其发病与白癜风密切相关。此外,一些系统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表现为类似白癜风样的色素脱失斑,与白癜风鉴别较为困难。为此介绍这...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以色素脱失斑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临床上一些系统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出现白癜风或其发病与白癜风密切相关。此外,一些系统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表现为类似白癜风样的色素脱失斑,与白癜风鉴别较为困难。为此介绍这些系统性疾病与白癜风的相关性,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皮肤疾病 系统性疾病 症状
原文传递
调节性B细胞在几种免疫性皮肤病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洁 许爱娥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88-191,共4页
调节性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研究很多,随着在人体内发现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人们发现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和其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0有负向免疫调节作用,对疾病有保护... 调节性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研究很多,随着在人体内发现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人们发现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和其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0有负向免疫调节作用,对疾病有保护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在这些疾病中,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的数量、功能和其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0水平存在异常,认为这些异常与疾病的发病和病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B淋巴细胞 免疫调节 皮肤疾病 银屑病 类天疱疮 大疱性
原文传递
皮肤黑素降解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周颖丽 宋秀祖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22-124,共3页
人类皮肤颜色的差异主要由黑素在皮肤中的含量、种类及其分布状态(颗粒状或分散状)来决定。黑素在黑素细胞的黑素小体内被合成后,借助多种途径完成在黑素细胞内以及从黑素细胞到邻近角质形成细胞的转运,最终在角质形成细胞内被降解... 人类皮肤颜色的差异主要由黑素在皮肤中的含量、种类及其分布状态(颗粒状或分散状)来决定。黑素在黑素细胞的黑素小体内被合成后,借助多种途径完成在黑素细胞内以及从黑素细胞到邻近角质形成细胞的转运,最终在角质形成细胞内被降解而排出体外。对于黑素的生成和转运,各方面的研究很多,而对黑素在角质形成细胞内的降解过程研究甚少,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研究认为,自噬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类 皮肤 自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