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窦底水囊冲压内提升同期种植修复单牙缺失3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宁晔 康林 +2 位作者 陆钰 胡芳芳 吴海珍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1468-1471,共4页
目的:评价水囊冲压技术在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修复单牙缺失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择满足适应证的36例上颌后牙单牙缺失患者,其缺牙区牙槽嵴高度在3.0~7.0 mm,采用微创不翻瓣结合水囊冲压技术,共植入种植牙36颗。术后定期复诊、随... 目的:评价水囊冲压技术在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修复单牙缺失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择满足适应证的36例上颌后牙单牙缺失患者,其缺牙区牙槽嵴高度在3.0~7.0 mm,采用微创不翻瓣结合水囊冲压技术,共植入种植牙36颗。术后定期复诊、随访,观察种植牙稳定性和牙周组织状况。结果:随访1年未发现种植牙松动或上颌窦炎症,牙周组织健康,种植牙骨结合良好,上颌窦提升骨高度稳定。结论:水囊冲压技术在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牙中的应用短期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缺失修复 上颌窦 水囊冲压技术
下载PDF
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曲福楠 吴海珍 +2 位作者 项欢 宁晔 康林 《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544-548,共5页
目的观察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4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手术方式,共植入37颗种植体。在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统计... 目的观察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4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手术方式,共植入37颗种植体。在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统计种植体的成功率,拍摄CBCT测量种植体根部新骨形成的高度。结果 6个月复诊时,1颗种植体出现松动取出,其余36颗种植体正常行使功能,1年成功率97.3%。受植区平均牙槽骨高度为(6.7±0.8)mm,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4.2±0.6)mm。上颌窦底种植体周围有新骨形成,6个月平均成骨2.1 mm,12个月平均成骨2.3 mm。结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采用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不植骨同期种植的手术方式是可行的,上颌窦黏膜具有潜在的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内提升 牙种植 锥形束CT 上颌窦腭侧壁扩张
下载PDF
双源CT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黄猛珣 王联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10-1512,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双源CT(DSCT)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估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结果,探讨DSCT评估冠状动脉ISR的能力。方法 106例同期行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及选择性CAG检查的患者,以CAG结果为标准,分析比较DSCT诊断ISR的敏感性、特异性...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双源CT(DSCT)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估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结果,探讨DSCT评估冠状动脉ISR的能力。方法 106例同期行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及选择性CAG检查的患者,以CAG结果为标准,分析比较DSCT诊断ISR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支架所在管腔狭窄大于50%被认为ISR。结果 173枚支架中,除17枚支架不能评价外,其余156枚支架DSCT全部显影良好。DSCT显示有ISR的支架33枚,CAG证实存在ISR的支架38枚,DSCT显示111枚支架内通畅,CAG证实支架内通畅118枚。DSCT诊断IS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8%和94.1%,阳性预测值82.5%,阴性预测值95.7%,一致率为92.3%。DSCT对直径≥3.0 mm支架的再狭窄检出的阳性预测值、特异性、敏感性优于直径<3.0 mm支架。结论 (1)DSCT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位置、支架腔内情况及支架远近端血管。(2)支架内径是影响支架腔内图像显示的重要原因。(3)DSCT在评估ISR方面,基本取代CAG作为大直径支架(支架直径>3 mm)通畅情况的评估方式,作为无创评估ISR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造影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脑损伤中的自噬现象 被引量:4
4
作者 汤宏 刘家传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26-528,共3页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的一种高度保守降解途径,其将细胞内无用的大分子(如长寿命蛋白质、细胞器等)运送至溶酶体,降解成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并将这些小分子重新利用,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脑损伤早期,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自噬作用...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的一种高度保守降解途径,其将细胞内无用的大分子(如长寿命蛋白质、细胞器等)运送至溶酶体,降解成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并将这些小分子重新利用,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脑损伤早期,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自噬作用明显增强。本文对自噬的定义、分类、形态学特征、分子基础、检测及与脑损伤的相关进展等进行概述,为临床治疗脑损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吞噬作用 脑损伤 溶酶体 自噬基因 BECLIN 1基因 微管相关蛋白质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15
5
作者 唐小虎 刘家传 +4 位作者 张星 张永明 黄振山 温玉东 汤宏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5期843-847,共5页
目的探讨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优缺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零五医院2011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大骨瓣及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神经导航辅助血肿抽吸术... 目的探讨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优缺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零五医院2011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大骨瓣及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神经导航辅助血肿抽吸术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结果根据病情采取三种手术方式均取得满意效果,其中导航组手术时间(61.85±14.62)min及住院时间(17.30±4.09)d最短,术中失血量(89.78±14.37)m L最少,肺部感染发生率(26.09%)最低,预后最好。结论神经导航辅助血肿抽吸术及小骨瓣开颅术损伤小,恢复快,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不同手术方式各有适应证,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最合理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手术方式
下载PDF
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探讨颅部神经管畸形与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相关性 被引量:1
6
作者 汪静 郭柳 +6 位作者 蔡春泉 陈晓丽 谢华 赵慧智 吴佰林 张霆 姜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6-691,共6页
目的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对颅部神经管畸形及正常流产胚胎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筛查,探讨基因组CNVs在颅部神经管畸形中的致病作用。方法 在伦理同意基础上,采集51例颅部神经管畸形胚胎(病例组)和75例... 目的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对颅部神经管畸形及正常流产胚胎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筛查,探讨基因组CNVs在颅部神经管畸形中的致病作用。方法 在伦理同意基础上,采集51例颅部神经管畸形胚胎(病例组)和75例正常流产胚胎(对照组),运用高分辨率芯片筛查全基因组CNVs,针对所发现的基因组CNVs,利用国际基因组CNVs多态性数据库过滤去除良性多态性CNVs,然后根据其是否包含参考基因将其分别命名为非多态性CNV、非多态性genicCNV及非多态性ciliogenic CNV,应用χ2检验对以上基因组CNVs与颅部神经管畸形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到48和33个非多态性CNVs,其中分别有37和26个为非多态性genicCNVs。病例组内含非多态性CNVs和非多态性genic CNVs的样本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2.9%vs32.0%,P〈0.05;49.0%vs26.6%,P〈0.05),其中非多态性genicCNVs导致颅部神经管畸形发生风险增加2.644倍(OR=2.644)。结论 全基因组CNVs研究的证据表明,基因CNVs是颅部神经管缺陷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颅部神经管畸形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下载PDF
抑制组蛋白去乙酰酶1后对人胃癌干细胞的影响
7
作者 侯曦露 唐郡 +6 位作者 朱斌 严和中 余森源 贺艳 历海清 王教学 刘卫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319-2322,共4页
目的研究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后对人胃癌干细胞(GCSGs)增殖、干性及侵袭作用的影响。方法以CD44为胃癌干性标志物,流式分选出GCSCs。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GCSGs与胃癌非... 目的研究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后对人胃癌干细胞(GCSGs)增殖、干性及侵袭作用的影响。方法以CD44为胃癌干性标志物,流式分选出GCSCs。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GCSGs与胃癌非干细胞中HDAC1的表达量。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处理GCSCs后,CCK-8法、克隆形成和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变化;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对凋亡、侵袭相关蛋白及干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结果 HDAC1在GCSCs中的表达比胃癌非干细胞高。实验组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相较于对照组均减弱,且下调干性标志物及介导上皮间质转化。结论抑制HDAC1的去乙酰化作用后GCSCs的增殖、干性及侵袭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胃癌干细胞 增殖 干性 侵袭
下载PDF
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阮承兰 张骏飞 +5 位作者 宋海燕 董静 陈照林 陈曦 刘波 陈从新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7-540,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因素,拟合回归方程用于肝衰竭预后的判断。方法回顾性收集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对可能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确定预后模型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单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因素,拟合回归方程用于肝衰竭预后的判断。方法回顾性收集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对可能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确定预后模型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胎蛋白、血清总胆固醇升高为肝衰竭预后的保护因素;高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尿素氮升高和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腹水为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OR1=7.207,OR2=21.251,P<0.001)、血清TBIL(OR=0.347,P=0.002)、总胆固醇(OR=3.769,P<0.001)、腹水(OR=0.142,P=0.002)4个因素用于回归模型的拟合。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6.96%。结论研究中拟合的回归方程预测准确率较高,对肝衰竭预后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预后 LOGISTIC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