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高校本科阶段文字学、出土文献类课程建设的思考
1
作者 周翔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8-123,共6页
安徽省内高校近几年在本科阶段文字学、出土文献类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未来建设的方向应是强化师资和学科平台建设,努力促进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向对标社会需求及学生就业,拓宽学习受... 安徽省内高校近几年在本科阶段文字学、出土文献类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未来建设的方向应是强化师资和学科平台建设,努力促进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向对标社会需求及学生就业,拓宽学习受众范围,坚持分类分层的建设方向,推进教材编写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大教学投入、扶植力度等,从而为本省高等教育相关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早期培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培养省内乃至国内急需的文字学与出土文献整理、研究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高校 本科课程 文字学、出土文献
下载PDF
《岳麓书院藏秦简(七)》竹简残字补缺研究
2
作者 曹智 《今古文创》 2023年第43期116-118,共3页
本文在《岳麓书院藏秦简(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字形的个体特征、字形所处位置及后期处理三个方面,对《岳麓七》的残字补缺进行探讨,总结补缺工作的方法;从字形特点和所处竹简位置等因素考虑,认为简C4.1-13-3 (1)中残字“■”应释为... 本文在《岳麓书院藏秦简(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字形的个体特征、字形所处位置及后期处理三个方面,对《岳麓七》的残字补缺进行探讨,总结补缺工作的方法;从字形特点和所处竹简位置等因素考虑,认为简C4.1-13-3 (1)中残字“■”应释为“■”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字补缺 字形特点 所处位置 后期处理
下载PDF
“燕王喜殳”铭文补释及相关自名问题研究
3
作者 杨烁 《出土文献》 2024年第1期23-31,169,170,共11页
本文对《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三编》第四卷1566号与《殷周金文集成》11522号所著录的两件燕王喜时期同铭兵器内容进行了补释,将《殷周金文集成》11522号原释为“廪”的字改释为“车”,将两器铭文中原缺释的字补释为“翏”。最后,... 本文对《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三编》第四卷1566号与《殷周金文集成》11522号所著录的两件燕王喜时期同铭兵器内容进行了补释,将《殷周金文集成》11522号原释为“廪”的字改释为“车”,将两器铭文中原缺释的字补释为“翏”。最后,结合战国晚期相关兵器的形制,对燕国“殳类兵器”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王喜殳 类别 燕殳类兵器
下载PDF
汉字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字用研究——读《古汉字发展论》
4
作者 夏大兆 《比较文字学研究》 2015年第1期253-257,共5页
文字与语言是两个既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系统,两者关系错综复杂。一般的文字学论著将文字的发展演变仅仅限定在形体、结构的发展演变上,而对语言系统给予文字的巨大影响作用关注较少。这无疑是不全面、不深刻的,也不能更深层次的揭示文... 文字与语言是两个既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系统,两者关系错综复杂。一般的文字学论著将文字的发展演变仅仅限定在形体、结构的发展演变上,而对语言系统给予文字的巨大影响作用关注较少。这无疑是不全面、不深刻的,也不能更深层次的揭示文字构形发展的本质规律。事实上,文字的构形与文字的运用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古汉字数据中普遍存在的“同声通假”现象,实质上是形声结构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产物,仅仅以传统的文字通假理论难以作出全面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理论 发展论 古汉字 语言系统 文字构形 文字学 两者关系 本质规律
下载PDF
春秋金文祈寿嘏辞研究综述
5
作者 陈琳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0期133-136,共4页
春秋金文祈寿嘏辞是指春秋铜器铭文中与祈求长寿永命相关的语言表述,一般位于整篇铭文的结尾处。祈寿嘏辞由来甚早,在嘏辞中占据重要篇幅,于春秋时期表述更为丰富,形式多变,其中存在不少未解决的问题,值得系统讨论。近年来新出有铭铜器... 春秋金文祈寿嘏辞是指春秋铜器铭文中与祈求长寿永命相关的语言表述,一般位于整篇铭文的结尾处。祈寿嘏辞由来甚早,在嘏辞中占据重要篇幅,于春秋时期表述更为丰富,形式多变,其中存在不少未解决的问题,值得系统讨论。近年来新出有铭铜器数量日益增多,其中铸有祈寿嘏辞的铜器不在少数,应结合旧有材料,作通贯考察研究。本文对目前所见春秋金文祈寿嘏辞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主要从诗书训释中的“嘏辞研究”、金文词汇及文例研究中的“祈寿嘏辞”研究、“祈寿嘏辞”专题研究、“祈寿嘏辞”的单篇考释文章等方面进行,以期为学者研究相关议题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祈寿嘏辞 出土文献 眉寿
下载PDF
新见曾国有铭青铜器研究综述
6
作者 汪丹 《今古文创》 2024年第8期119-121,共3页
2011年湖北随州叶家山发现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是继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之后的又一次曾国考古重大发现。近十年来,湖北省陆续出土了不少曾国有铭青铜器,如南公簋、曾侯丙铜缶、楚王媵随仲芈加鼎等等。这些青铜器地域特征明显,是战国青铜器... 2011年湖北随州叶家山发现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是继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之后的又一次曾国考古重大发现。近十年来,湖北省陆续出土了不少曾国有铭青铜器,如南公簋、曾侯丙铜缶、楚王媵随仲芈加鼎等等。这些青铜器地域特征明显,是战国青铜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先对曾国青铜器的历史研究进行了回顾,并从新出曾国青铜器的铭文研究及考古报告等方面对2010年以来曾国新见有铭青铜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最后对曾国有铭青铜器的研究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 青铜器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清华简《参不韦》研究综述
7
作者 叶晓茹 《今古文创》 2024年第7期119-121,共3页
清华简《参不韦》是重要的先秦文献,简文涉及官制、刑罚、祭祀等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思想史、官制史及古文字学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学界学者对《参不韦》中的字形、简文内容及其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历史文化等进行探讨... 清华简《参不韦》是重要的先秦文献,简文涉及官制、刑罚、祭祀等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思想史、官制史及古文字学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学界学者对《参不韦》中的字形、简文内容及其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历史文化等进行探讨和研究,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本文拟对目前所见的清华简《参不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学者进一步的《参不韦》研究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清华简 《参不韦》
下载PDF
战国竹简字迹研究综述
8
作者 任丽君 《现代语文》 2021年第6期9-13,共5页
主要从简文字迹与竹简的分篇及编联缀合、简文字迹与字体风格的辨析、简文字迹与书手差异及抄写水平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学界关于战国竹简字迹的研究成果。并在这一基础上,对今后战国竹简的字迹研究予以展望。战国竹简字迹研究应从局... 主要从简文字迹与竹简的分篇及编联缀合、简文字迹与字体风格的辨析、简文字迹与书手差异及抄写水平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学界关于战国竹简字迹的研究成果。并在这一基础上,对今后战国竹简的字迹研究予以展望。战国竹简字迹研究应从局部性分析转向综合性探讨,以实证分析为基础,以书手档案建设为把手,从而推进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等战国竹简书写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 竹简 字迹
下载PDF
据安大简《曹沫之阵》“咠”字异体谈春秋金文“印燮”的读法
9
作者 袁金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81,共4页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曹沫之阵》“咠”字数见,有一例从“口”“印(抑)”声的异体写法,颇具文字学价值。“咠”可写作从“印(抑)”声,为“咠”“印(抑)”相通提供了出土文献中的确切用例,也为解决旧有疑难问题带来了重要启示。春秋器曾...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曹沫之阵》“咠”字数见,有一例从“口”“印(抑)”声的异体写法,颇具文字学价值。“咠”可写作从“印(抑)”声,为“咠”“印(抑)”相通提供了出土文献中的确切用例,也为解决旧有疑难问题带来了重要启示。春秋器曾伯■簠铭文“印燮繁阳”之“印”,向无善解。今据安大简用字及相关资料可将其读作“辑”,“印(辑)”“燮”并训和,属同义连用。新出卫侯之孙书钟铭“燮■(辑)”、清华简《四告》“燮■”均可与之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曹沫之阵》 金文 抑燮
下载PDF
谈清华简《筮法》中的“坤”字 被引量:7
10
作者 程燕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20,31,共3页
新出清华简《筮法》中有个对应传世文献的"坤"字,字形奇特。本文运用偏旁分析和字形对比的方法,将其释为从"大"、"昆"声。"昆"、"坤"音近可通假,而"大"具有表意作用,恰可... 新出清华简《筮法》中有个对应传世文献的"坤"字,字形奇特。本文运用偏旁分析和字形对比的方法,将其释为从"大"、"昆"声。"昆"、"坤"音近可通假,而"大"具有表意作用,恰可体现易学中的"三才"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筮法 地大
下载PDF
谈楚文字中的“兕” 被引量:11
11
作者 徐在国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5期10-12,共3页
楚文字中有个旧释为""的字,根据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诗经》的材料,改释为"兕",字形分析为从"兕",加注"厶"声。包山269、牍1"一和兕",即"一和兕甲","兕甲",即... 楚文字中有个旧释为""的字,根据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诗经》的材料,改释为"兕",字形分析为从"兕",加注"厶"声。包山269、牍1"一和兕",即"一和兕甲","兕甲",即兕牛皮作的铠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字 考释 安大筒
下载PDF
“扁”字考——兼谈多元结构的会意字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燕 《出土文献》 CSSCI 2021年第3期48-54,155,共8页
“扁”除了从“户”从“册”的会意结构外,在战国文字中还有另一种会意结构:从“首”从“册”,表示题于门户之署文。清华简“扁”及从“扁”旁之字从“自”,乃“首”之讹形。秦文字中从“自”从“■”的偏旁皆为“扁”。另外,“翩”传... “扁”除了从“户”从“册”的会意结构外,在战国文字中还有另一种会意结构:从“首”从“册”,表示题于门户之署文。清华简“扁”及从“扁”旁之字从“自”,乃“首”之讹形。秦文字中从“自”从“■”的偏旁皆为“扁”。另外,“翩”传抄古文“■”应分析为从“羽”“扁”省声。战国文字中这类多元结构的会意字可以为我们考释文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意 楚简 秦文字
下载PDF
比较文字学摭谈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章应 黄德宽 《比较文字学研究》 2015年第1期1-21,共21页
比较文字学是采用比较方法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共性规律、个性差异以及相互关系,以特定研究方法命名的文字学研究重要分支学科。比较文字学依赖于具体文字材料的广泛收集和细致描写,但具体文字特征的归纳也需... 比较文字学是采用比较方法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共性规律、个性差异以及相互关系,以特定研究方法命名的文字学研究重要分支学科。比较文字学依赖于具体文字材料的广泛收集和细致描写,但具体文字特征的归纳也需要与其他文字进行比较。比较文字学不能等同于普通文字学,二者研究各有侧重。比较文字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观、发展观和传播观,其研究内容相应的有:文字系统比较、起源演变及历史层次比较、文字的传播接触比较。比较文字学不仅有助于释读未知文种,还能发现文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个性差异和相互关系,并且有助于具体文字研究的深入。目前比较文字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之能够迅速成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字学 文字传播 研究范围
下载PDF
基于安大简谈《诗经》中的联绵词问题
14
作者 周翔 《北方论丛》 2024年第1期33-38,共6页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诗经》与《毛诗》相较,在联绵词上呈现如下情况:《毛诗》为联绵词,简本文字有别且非联绵词;《毛诗》不为联绵词,简本文字有别而为联绵词;简本与《毛诗》均为联绵词而文字有别;简本与《毛诗》均为联绵词...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诗经》与《毛诗》相较,在联绵词上呈现如下情况:《毛诗》为联绵词,简本文字有别且非联绵词;《毛诗》不为联绵词,简本文字有别而为联绵词;简本与《毛诗》均为联绵词而文字有别;简本与《毛诗》均为联绵词且文字全同。这些情况说明研究中要尊重出土文献自身的文本内容,以客观、统一的标准和原则处理传世与出土文本的异文。其也证明了简本对于《诗经》语言文字和文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一) 诗经 联绵词
下载PDF
安大简《仲尼曰》佚文所见孔子思想管窥
15
作者 周翔 《语文学刊》 2024年第3期38-42,共5页
新见《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仲尼曰》篇为战国楚文字抄本的孔子语录,其中一些未见于传世文献的佚文反映了孔子思想中关于客观世界及处事之道、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呈现了孔子思想的更多侧面,是对孔子乃至儒家思想的... 新见《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仲尼曰》篇为战国楚文字抄本的孔子语录,其中一些未见于传世文献的佚文反映了孔子思想中关于客观世界及处事之道、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呈现了孔子思想的更多侧面,是对孔子乃至儒家思想的又一次补充。对当下时代仍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二) 《仲尼曰》 佚文 孔子思想
下载PDF
甲骨文■、■、■及相关诸字考辨——兼论古汉字字际关系的确定准则
16
作者 夏大兆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91,共6页
字际关系指的是形、音、义某一方面相关联的一组字之间的关系。字际关系的确定对文字考释、工具书编纂等意义重大。通过对甲骨文"■、■、■"及相关诸字关系的考辨可以看出字形和字用是确定字际关系的两项重要标准。
关键词 甲骨文研究 字际关系 字形 字用
下载PDF
楚简“凿”字小考
17
作者 程燕 滕胜霖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67,共6页
上博简中有个隶作"■"的字,学界多分析为从"臼","祈"声。新公布楚简"凿"的写法为解释此字提供了新的线索,"■"所从的"示"实际上是凿具的象形讹变,故应改释作"凿"... 上博简中有个隶作"■"的字,学界多分析为从"臼","祈"声。新公布楚简"凿"的写法为解释此字提供了新的线索,"■"所从的"示"实际上是凿具的象形讹变,故应改释作"凿"。《容成氏》简38"凿"读为"作","作宫"古籍常见。《天子建州》甲本简12读作"古(故)见偒(壤)而为之凿,见窔(窍)而为之内(枘)",其中"凿""枘"正相呼应。安大简"凿"左上所从的"■"可能是由"■"演变而来的,可以平行比较"戠"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天子建州》 《容成氏》
下载PDF
楚帛书“倾”字补说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在国 管树强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4-249,共6页
楚帛书中有一个从"■"、"血"的字,学术界对此字的讨论很多,意见不统一。根据安大简《诗经·周南·卷耳》"不盈倾筐"之"倾"字,可佐证此字释为"倾"是正确的。字形可能分析为从... 楚帛书中有一个从"■"、"血"的字,学术界对此字的讨论很多,意见不统一。根据安大简《诗经·周南·卷耳》"不盈倾筐"之"倾"字,可佐证此字释为"倾"是正确的。字形可能分析为从"夨"、"血"声,是"倾"字的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帛书 “倾” “不盈倾筐” 安大简
下载PDF
“谷”字探源——兼释“谷”之相关字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燕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5-259,共5页
"■""希"本是由描摹布线交织的象形字所衍生的分化字,"■"表示粗葛之义,"希"则表示细葛之义。二字古音亦近,安大简"络"之异文作"■"可以为证。之后二字又赘加"纟&qu... "■""希"本是由描摹布线交织的象形字所衍生的分化字,"■"表示粗葛之义,"希"则表示细葛之义。二字古音亦近,安大简"络"之异文作"■"可以为证。之后二字又赘加"纟"旁产生后起字"■""絺"。但因"■"在文字发展进程中或写作"■"形,或讹作"去"形,或讹作"谷"形,增加了辨识的困难。据此,《玺汇》2602"絺"用如姓氏,读为"郤"。另外,九店简"■"应分析为从"色""■"声,疑"■"之异体,简文"绤表",指粗葛布做的外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 “希” 安大简 古玺 九店简
下载PDF
谈《诗·秦风·小戎》“乱我心曲”之“乱”及文字考释的重要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在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79,共4页
《诗·秦风·小戎》"乱我心曲"之"乱",安大简作"■",从"又","嚣"声,"挠"字异体。《广雅·释诂三》:"挠,乱也。"典籍中习见"挠乱"一词。... 《诗·秦风·小戎》"乱我心曲"之"乱",安大简作"■",从"又","嚣"声,"挠"字异体。《广雅·释诂三》:"挠,乱也。"典籍中习见"挠乱"一词。安大简"挠我心曲",即扰乱我内心。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心神不定。"挠"所从的"嚣"与古文字"乱"形近,后人误释为"乱",且"挠""乱"义亦相近,于是《毛诗》就写作了"乱"。由此字的释读可见,考释文字是整理出土文献最基础的工作。立足出土文献本身,重视传世文献,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得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出土文献整理者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戎》 乱我心曲 安大简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