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校园实践活动模式探索--以安徽师范大学秘书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叶文举 马小苏 《秘书之友》 2020年第2期31-36,共6页
秘书学作为新兴学科,自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独立本科专业以来,尽管发展态势良好,但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方面仍有些许不足。本文通过分析与探索本科秘书学专业校园实践活动模式,力求构造优质实践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安徽师范... 秘书学作为新兴学科,自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独立本科专业以来,尽管发展态势良好,但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方面仍有些许不足。本文通过分析与探索本科秘书学专业校园实践活动模式,力求构造优质实践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安徽师范大学秘书学专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连续几年专业排名本科院校首位。本文以安徽师范大学秘书学专业校园实践活动模式为例,探究本科院校应用型秘书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摸索学生培养多元化的路径,以期推动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书学专业 安徽师范大学 本科院校 本科秘书学 人才培养机制 实践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规格
下载PDF
基层调研倾听学子心声 科学设想助力教学改革——关于安徽师范大学建立秘书学实践教学平台的调研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小雨 《办公室业务》 2017年第2期94-94,112,共2页
本次调研主题是关于建立秘书学实践教学平台的调研,笔者以安徽师范大学秘书学2013级、2014级、2015级三个年级学生为对象,共发出问卷233份,收回有效问卷206份,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和归纳,得出调查结果。
关键词 秘书学 实践教学平台 系统化
下载PDF
高职学报稿源研究——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汤太祥 翟建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139-142,共4页
高职学报由于自身原因及外部压力,其发展遇到重重困难,优质稿源流失严重。在结合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留住优质稿源、吸引优质稿源的实践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高职学报拓宽优质稿源的途径:广泛约稿,建专家库;学术至上,用好内稿;主动出... 高职学报由于自身原因及外部压力,其发展遇到重重困难,优质稿源流失严重。在结合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留住优质稿源、吸引优质稿源的实践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高职学报拓宽优质稿源的途径:广泛约稿,建专家库;学术至上,用好内稿;主动出击,广泛交流;缩短周期,留住优稿;优稿优酬,编后奖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学报 优质稿源 约稿 优稿优酬
下载PDF
自传式思维的文学表现——论20世纪安徽女作家的创作
4
作者 朱菊香 方维保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9-734,共6页
20世纪安徽女作家苏雪林、戴厚英、王英琦擅长自传式思维,作品具有明显的自叙传特征。苏雪林的《绿天》和《棘心》是婚姻美梦的编织和痛苦情感的表达,戴厚英的《诗人之死》和《人啊,人!》是超前的理性思考和真诚的自我表述,王英琦用《... 20世纪安徽女作家苏雪林、戴厚英、王英琦擅长自传式思维,作品具有明显的自叙传特征。苏雪林的《绿天》和《棘心》是婚姻美梦的编织和痛苦情感的表达,戴厚英的《诗人之死》和《人啊,人!》是超前的理性思考和真诚的自我表述,王英琦用《背负自己的十字架》记录痛苦的自我超越和求真悟道的全过程。她们的代表作品具有内倾性、直觉性和穿透性的特征,是自传式思维的文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女作家 自传式思维 内倾性 直觉性 穿透性
下载PDF
近代翻译文学:教育观念转变的“引擎”
5
作者 李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4-194,共11页
鸦片战争以降,西学翻译和教育变革成为国人呼声最高的两剂救亡药方。对于翻译中伴随的异质性,如何作用于教育转型的进程,进而引领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值得寻绎。潮水般涌入华夏大地的泰西文学,促使近代人才观不断位移,各类译著中的西方人... 鸦片战争以降,西学翻译和教育变革成为国人呼声最高的两剂救亡药方。对于翻译中伴随的异质性,如何作用于教育转型的进程,进而引领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值得寻绎。潮水般涌入华夏大地的泰西文学,促使近代人才观不断位移,各类译著中的西方人物,焕发出别具一格的魅力,为国人树立了一种新型人才“标杆”。西方教育小说中的教师,呈现出与传统中国教师截然不同的面相,成为形塑崭新师生关系的直接资源。在翻译小说的浸染之下,通俗文学逐渐深入人心,并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枝蔓攀升、花蕊广播。国人的知识结构在翻译文学的影响之下进行重组,中国教育模式得以吐故纳新,新的教育生态也逐渐建构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翻译文学 教育观念 人才观 师生关系 通俗教育
下载PDF
黄侃在北京大学如何讲授《文心雕龙》——对《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考原》一文论证前提的思考
6
作者 李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2-21,共10页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考原》一文以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对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征引为前提,判断黄侃在北大“词章学”课堂讲授《文心雕龙》的篇目内容以及授课讲义的编撰情况。由于这一前提并不可靠,故所得结论亦难令人信服。其...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考原》一文以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对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征引为前提,判断黄侃在北大“词章学”课堂讲授《文心雕龙》的篇目内容以及授课讲义的编撰情况。由于这一前提并不可靠,故所得结论亦难令人信服。其实,范文澜撰写《讲疏》时已拥有黄侃讲授《文心雕龙》的全部讲义,而“词章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文章作法为主,并非无所不包。黄侃在北大讲授《文心雕龙》有前后期之分,前期主要是在“词章学”课堂讲授创作论部分的篇目,后期则在“中国文学概论”课堂重点讲授总论部分的篇目,至于文体论几篇,通常作为讲授创作论和总论时的例证,贯穿于前后期,用以配合串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北京大学 词章学 文学概论 讲义
下载PDF
论《大学美育》教材的当代演进
7
作者 陈元贵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6,共7页
《大学美育》教材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期与二十年的平稳发展期,自2020年之后迎来火速增长期。其35年的变迁史,先后受到美学热、通识教育观念以及国家政策等不同力量的推动,但在知识体系如何架构等关键问题上始终论证不够。国家政策制约... 《大学美育》教材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期与二十年的平稳发展期,自2020年之后迎来火速增长期。其35年的变迁史,先后受到美学热、通识教育观念以及国家政策等不同力量的推动,但在知识体系如何架构等关键问题上始终论证不够。国家政策制约着《大学美育》知识再生产的形态与走向,但后者在应对和解决国家急需方面似乎力有不逮。有鉴于此,加强教材研究殊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美育》 教材 当代演进
下载PDF
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到人民中间去”叙事
8
作者 方维保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28-35,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到人民中间去”叙事,起源于近现代历史文化中的“到民间去”思潮。中国文学进入当代时期,这种叙事模型随着中国当代历史的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特定的时代特征。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到人民中间...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到人民中间去”叙事,起源于近现代历史文化中的“到民间去”思潮。中国文学进入当代时期,这种叙事模型随着中国当代历史的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特定的时代特征。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到人民中间去”叙事主要表现为下派干部到农村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到人民中间去”叙事则主要叙述青年学生发动群众干革命或改造自我。新时期文学则有三种型式,即伤痕文学和知青文学中对“流放地”“下放地”人民的感念、改革小说中的“到工厂去”领导改革、寻根文学对民间神秘力量的发现和文化反思小说对民间的反思。新世纪以后的文学中,主要表现形式为身处城市的机关干部“到农村去”扶贫和搞乡村振兴,也包括“纸上还乡”等返乡叙事。当代文学中的“到人民中间去”叙事具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人民中间去 叙事 当代文学
下载PDF
百年曹操文学研究史的学术启示
9
作者 刘运好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10-120,共11页
学术研究建立在文献与学术史两种根基上。学术史既是原始文献的再度解读,又包括理论建构的研究前沿。回顾百年曹操文学研究史,不仅可以熟稔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重构,重新认知历史上曹操“外定武功”的真实人生、“内定文学”的审美价... 学术研究建立在文献与学术史两种根基上。学术史既是原始文献的再度解读,又包括理论建构的研究前沿。回顾百年曹操文学研究史,不仅可以熟稔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重构,重新认知历史上曹操“外定武功”的真实人生、“内定文学”的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在历史研究的曲折过程中发现历史人物的权力与道德的悖论存在、意识形态的时代与传统的二元张力、文化思潮的立新与破旧的“批评焦虑”以及文学研究的印象与整体的不同认知。通过历史研究重新发现历史,才可能在理论观念上有所突破,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从而建构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人物 历史 文学研究史
下载PDF
文化传播视野中的大学美育教材编写策略研究
10
作者 陈元贵 《河池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3-58,共6页
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及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先导者,大学美育教材应主动遵循传播学的基本规律。除了在宏观上积极响应国家美育政策之外,还应在微观上以清晰明确的编写理念为指引,妥善设置议程;慎待内容架构,优化信息编码;讲清理论难... 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及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先导者,大学美育教材应主动遵循传播学的基本规律。除了在宏观上积极响应国家美育政策之外,还应在微观上以清晰明确的编写理念为指引,妥善设置议程;慎待内容架构,优化信息编码;讲清理论难点,力避信息耗散;阐明知识要点,坚持受众中心。唯有如此,方能以切实有效的举措推动课程建设朝着更高层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美育 编写策略 文化传播 课程建设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安徽近代文学研讨会综述
11
作者 孙文光 吴微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653-655,共3页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 第十一届年会 安徽 近代文学研讨会 综述
下载PDF
历史与文学:吴组缃《山洪》对安徽抗战传播的贡献
12
作者 钱果长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58,共7页
《山洪》作为抗战初期较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文本内潜存历史写真与文学想象的复杂纠缠,呈现文学与历史紧密呼应的内在张力。小说中的真实地名,准确完整地呈现出日寇进犯皖南的路线和方位,不仅成为小说谋篇布局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使小说... 《山洪》作为抗战初期较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文本内潜存历史写真与文学想象的复杂纠缠,呈现文学与历史紧密呼应的内在张力。小说中的真实地名,准确完整地呈现出日寇进犯皖南的路线和方位,不仅成为小说谋篇布局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使小说在表现抗战这一题材时烙下明显的安徽地理标签;历史事件潜在参与小说文本的建构,小说描写的广德、宁国遭轰炸和游击队开展的发动群众工作等场景,与相关历史事件具有明显的互文关系;小说对皖南农民众生相的刻画及其心灵觉醒的揭示,为抗战时期皖南民众经由战争而改造,也留下了富有历史意味的艺术写真。小说在历史之真与文学之真的艺术融合上尽管存在瑕疵,但客观上为安徽的抗战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 历史写真 文学想象 安徽抗战传播
下载PDF
论汉末瘟疫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13
作者 李鹏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6-44,共9页
汉末瘟疫不仅对政治、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还对建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汉末瘟疫造成人口锐减、经济衰退,直接影响了战争资源、战争胜负,因此也间接影响了政治格局的形成;汉末瘟疫造成大量文人的死亡,强化了生命意识的自觉,影响了文... 汉末瘟疫不仅对政治、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还对建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汉末瘟疫造成人口锐减、经济衰退,直接影响了战争资源、战争胜负,因此也间接影响了政治格局的形成;汉末瘟疫造成大量文人的死亡,强化了生命意识的自觉,影响了文学主题的书写,从而刷新了建安时期的文学生态;汉末瘟疫所造成生命意识的强化、忧生之嗟的生成、死亡主题的勃兴,进一步影响了建安文学苍凉风格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瘟疫 生命意识 死亡主题 文学风格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学理论创新与文学批评实践
14
作者 兰轲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2-127,共6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理论何来、批评何为的问题需要被重新思考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生成要植根于文学实践中,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文艺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借助于更广泛的译介,积极创造本土化、形象化的文论术语,构建中国特色... 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理论何来、批评何为的问题需要被重新思考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生成要植根于文学实践中,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文艺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借助于更广泛的译介,积极创造本土化、形象化的文论术语,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文学批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铺路架桥的重要作用,关注文学本身,阐发文学的语言、形象、情节之美,紧扣时代精神,发挥价值导向作用,构建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召唤无愧于新时代的伟大艺术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学理论创新 文学批评实践
下载PDF
论战争对三国文学版图的影响
15
作者 李鹏 姜永旭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3-50,共8页
战争深刻影响了汉末三国时期的地域格局和文学版图,董卓之乱导致洛阳文化、文学中心地位的彻底丧失,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促使了许邺文化、文学中心的确立,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文学版图的形成,中原文学在战火中不断演变并走向鼎盛,而接受... 战争深刻影响了汉末三国时期的地域格局和文学版图,董卓之乱导致洛阳文化、文学中心地位的彻底丧失,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促使了许邺文化、文学中心的确立,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文学版图的形成,中原文学在战火中不断演变并走向鼎盛,而接受中原文学辐射的吴蜀文学又因战争割据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 战争 文学版图 文学演变
下载PDF
中美大学入学考试语文科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比较分析
16
作者 张雪 《中学语文》 2021年第33期3-7,共5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一种载体。为了促进我国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的科学化和改革的发展,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阅读法、图表展示法,对美国SAT与我国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一种载体。为了促进我国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的科学化和改革的发展,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阅读法、图表展示法,对美国SAT与我国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体裁、试题形式、考查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美国SAT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形式在体裁上来源广泛,注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及推理能力,这为我国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改进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 大学入学考试 文学类文本 阅读试题 比较分析
下载PDF
元代金人别集编刊及其序跋的文学史意义
17
作者 张勇耀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21,共12页
元代是金人别集编刊的重要时期。由于文献散佚严重,存世序跋成为考察金人别集编刊的重要文本,为编刊的时间、空间、编刊人及其流播情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元代金人别集序跋还有评介金代作家、传承金源文脉、总结文学理论、开启元代文风... 元代是金人别集编刊的重要时期。由于文献散佚严重,存世序跋成为考察金人别集编刊的重要文本,为编刊的时间、空间、编刊人及其流播情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元代金人别集序跋还有评介金代作家、传承金源文脉、总结文学理论、开启元代文风等功能。序跋对作家人格、学养、文学成就的推扬及其经典地位的确立,对“以诗文为余事”和“以诗为专门之学”文学功用的探讨,对气格论、唐诗旨趣和易代之际将苦难转化为“清和”美学的体认,以及所体现的民族、儒释道、南北文学的多元融合,都对元代文学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金人别集 序跋 清和
下载PDF
文学、“虚空—外界”与虚潜诗学——评刘阳《理论之后的写作》
18
作者 战宇婷 《学术评论》 2024年第4期76-81,共6页
“理论之后”的命题开启于西方思想界对理论衰落的回应,通常呈现为反理论与更新理论内容两种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刘阳教授的新著《理论之后的写作》(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版)开辟了一条“后理论”的新路径:不是反理论,而是在批判理论的语... “理论之后”的命题开启于西方思想界对理论衰落的回应,通常呈现为反理论与更新理论内容两种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刘阳教授的新著《理论之后的写作》(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版)开辟了一条“后理论”的新路径:不是反理论,而是在批判理论的语言论基础上接着说;也不是简单地关注“理论之后”说什么,而是聚焦于“理论之后”应如何言说。《理论之后的写作》将法国理论资源引入英美学界的“后理论”探讨,将文学思维融入“后理论”写作的话语更新中,创造性地提出“虚空—外界”思想,由此生成“虚潜诗学”,是国内“后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推进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阳 上海三联书店 语言论 文学思维 更新理论 资源引入 批判理论 虚空
下载PDF
师心与复古之间:湛若水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19
作者 张公达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2,92,共6页
作为明代重要心学家,湛若水的文学思想与创作受到其心学思想与仕宦经历的共同影响。湛若水以“心”作为文学的本源,将心学工夫论引入诗文创作,在文道观上强调“德业”与“举业”合一,在性情论上追求情感与道德的协调,是心学家论文的重... 作为明代重要心学家,湛若水的文学思想与创作受到其心学思想与仕宦经历的共同影响。湛若水以“心”作为文学的本源,将心学工夫论引入诗文创作,在文道观上强调“德业”与“举业”合一,在性情论上追求情感与道德的协调,是心学家论文的重要一端。同时,受复古思潮的影响,以及湛若水供奉翰林、半生为官,与复古诸子交往的经历等,又使其部分诗文带有复古倾向和台阁遗风。湛若水的文学思想表现出由复古转向师心的趋势,成为沟通师心与复古众多文学思想中的重要一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明代文学 心学
下载PDF
皖桐诗派的遗珠:清初安徽诗人方熊交游考论
20
作者 黄金灿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1-89,共9页
方熊是活跃于明末清初的一位安徽遗民诗人,他因曾刊刻《陶渊明集》六卷(世称《陶诗诵说》)而为陶诗研究者所关注,但是他的生平事迹却消散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方熊生性豪爽,尤爱游历,这使他成为诗人间的“联络人”。他与桐城学者的交游,... 方熊是活跃于明末清初的一位安徽遗民诗人,他因曾刊刻《陶渊明集》六卷(世称《陶诗诵说》)而为陶诗研究者所关注,但是他的生平事迹却消散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方熊生性豪爽,尤爱游历,这使他成为诗人间的“联络人”。他与桐城学者的交游,反映了清初桐城诗派的活动细节。他与其他安徽人的交游,勾勒出清初“皖桐诗派”的生成路径。他与遗民的交游,反映了清初遗民诗人群体的生存状态。而他与入清后采取合作态度的诗人群体产生交集,则表明清初诗坛在地域、遗民等面向之外还具有更加复杂、多维的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熊 安徽诗人 皖桐诗派 交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