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哲学精神述要——兼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1
作者 耿芳朝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1-3,共3页
中西哲学基于"逐物之学"与"修己之学"的分野,表现出认知实践与伦理实践、宗教文化与诗史文化、追求真理与提升境界等方面的不同。建立在科学实践及信仰基础上的西方哲学是为求索真理和上帝宇宙之奥秘,而奠基在伦理... 中西哲学基于"逐物之学"与"修己之学"的分野,表现出认知实践与伦理实践、宗教文化与诗史文化、追求真理与提升境界等方面的不同。建立在科学实践及信仰基础上的西方哲学是为求索真理和上帝宇宙之奥秘,而奠基在伦理的知行和诗史文化基础上的中国哲学是为了修己成人和提升精神境界。然而,前者追求真理却舍不去希腊悲剧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后者追求境界却放不下人间烟火和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宗教信仰
下载PDF
《孟子》“心”概念辨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戴兆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2,152,共7页
《孟子》文本中"心"概念的使用较为频繁。我们可以通过分类的方法对其"心"概念进行分析和注解。在《孟子》文本表达的语境中,其"心"概念的涵义主要指心理意识活动。后世学者在注解《孟子》"心"... 《孟子》文本中"心"概念的使用较为频繁。我们可以通过分类的方法对其"心"概念进行分析和注解。在《孟子》文本表达的语境中,其"心"概念的涵义主要指心理意识活动。后世学者在注解《孟子》"心"概念的过程中,出现了将其形而上学化的倾向。这是注解者根据自己的哲学立场作出的过度解释。获取对"心"概念的合理解释途径,需要正确分析心物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心”概念 心物关系
下载PDF
批判·人本·公正——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本真意蕴之诠解 被引量:2
3
作者 方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37-41,共5页
批判意蕴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得以产生的根源。人本意蕴是其核心维度,表明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形成。公正意蕴是指世界历史条件下迟发国家可以通过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促使世界历... 批判意蕴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得以产生的根源。人本意蕴是其核心维度,表明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形成。公正意蕴是指世界历史条件下迟发国家可以通过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促使世界历史向着有利于劳动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诠解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之本真意蕴,对于我们把握全球化的实质及趋势、促进"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形成以及探索适合国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等都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 批判意蕴 人本意蕴 公正意蕴
下载PDF
中国道路:特色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被引量:1
4
作者 方芳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66,共5页
中国道路的特色性是其个性,指改革开放以来,在充分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合国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中国道路的世界性是其共性,指中国道路所具有的反映世界文明发展的普适性和规律性的内容。中国... 中国道路的特色性是其个性,指改革开放以来,在充分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合国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中国道路的世界性是其共性,指中国道路所具有的反映世界文明发展的普适性和规律性的内容。中国道路的特色性与世界性是相互依存的,特色性由世界性所统摄,世界性寓于特色性之中。特色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道路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特色性 世界性
下载PDF
中国大陆学界现代性话语的出场特征——基于20世纪80年代文献的考察
5
作者 方敏 旷三平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0-12 15,15,共4页
通过检索考察20世纪80年代涉及"现代性"术语的文献,梳理分析了大陆学界现代性话语的出场方式和特征。20世纪80年代,大陆学界对"现代性"的理解局限于现代化理论的框架之中,特别注重彰显和优先突出"现代性"... 通过检索考察20世纪80年代涉及"现代性"术语的文献,梳理分析了大陆学界现代性话语的出场方式和特征。20世纪80年代,大陆学界对"现代性"的理解局限于现代化理论的框架之中,特别注重彰显和优先突出"现代性"概念的主体性意涵,对"现代性"内涵的探讨还处于"古今中西之争"的问题框架中。这个时期的探讨为现代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性话语的出场 现代化 主体性
下载PDF
世界历史性视阈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转型
6
作者 方芳 《宁夏党校学报》 2014年第2期52-55,共4页
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大都形成于相对比较封闭、狭隘的民族性历史时代,其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形成则离不开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在当代,遏制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和保守的因素,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并在与不同文化... 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大都形成于相对比较封闭、狭隘的民族性历史时代,其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形成则离不开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在当代,遏制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和保守的因素,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并在与不同文化的沟通交流中促进传统文化的再生形态的形成,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 再生形态
下载PDF
文化自信信什么
7
作者 戴兆国 《决策探索》 2014年第22期82-82,共1页
每一代人想要创造新的生存方式,都离不开之前所有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因而,发展和繁荣文化,必须以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为前提。中华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就是在不断拓展这些传统的过程中,将其中鲜活的、生动的内容不断展... 每一代人想要创造新的生存方式,都离不开之前所有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因而,发展和繁荣文化,必须以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为前提。中华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就是在不断拓展这些传统的过程中,将其中鲜活的、生动的内容不断展示给世界,进而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和吸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世界文明 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
下载PDF
论马克思人学向度的“资本逻辑” 被引量:1
8
作者 汪盛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34,共5页
资本逻辑作为马克思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而解剖资本主义不公根本属性的思维范式,揭开了被资产阶级资本逻辑所遮蔽的不公正现实:雇佣制生产背离人的生存本质、不对等交换违反人的活动规律、垄断式分配抵牾人的利益机制、物欲性消费贬损人的... 资本逻辑作为马克思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而解剖资本主义不公根本属性的思维范式,揭开了被资产阶级资本逻辑所遮蔽的不公正现实:雇佣制生产背离人的生存本质、不对等交换违反人的活动规律、垄断式分配抵牾人的利益机制、物欲性消费贬损人的需求意蕴。资本主义不公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但这不会长久。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者阶级的发展,以资为本的社会必将为以人为本的社会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逻辑 人学向度 人的解放 以资为本 以人为本
下载PDF
伽达默尔与王阳明沟通的可能性
9
作者 耿芳朝 陈旭东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0-94,97,共5页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的应用首先发生在理解的过程之中,是诠释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理论的提出深受古希腊实践传统和当代哲学的影响,并且高度重视实践伦理及其对当代生活的指导作用。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使得王阳明关于"知"&...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的应用首先发生在理解的过程之中,是诠释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理论的提出深受古希腊实践传统和当代哲学的影响,并且高度重视实践伦理及其对当代生活的指导作用。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使得王阳明关于"知""行"关系的探讨颇具特色,在他看来,知行一体,无分先后;进而直指"一念发动处"和"真知"为行。他们两人完全不相干的理论看似毫无可比性,但二人对"实践性"的重视、对社会弊病的忧虑及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似乎可以会通,并对当下社会问题颇具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伽达默尔 王阳明 理解的应用性 知行合一
下载PDF
《孟子》仁政论新解 被引量:4
10
作者 戴兆国 《孔子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48-59,共12页
仁政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主体之一。仁政论系统表达了儒家政治哲学追求善治的社会治理理论。通过对《孟子》本文的梳理和辨析,我们发现仁政论包含了层层递进的理论阐释。孟子从预设"五亩之宅"的仁政理想国出发,提出恒产恒心论... 仁政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主体之一。仁政论系统表达了儒家政治哲学追求善治的社会治理理论。通过对《孟子》本文的梳理和辨析,我们发现仁政论包含了层层递进的理论阐释。孟子从预设"五亩之宅"的仁政理想国出发,提出恒产恒心论,为仁政论确立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根基。知言养气论则立足于君道和臣道,论述了仁政施行的主体要约。孟子采用驳论的方式,依据对农家、墨家以及杨朱学说的批驳,对分工论和一本论进行了详尽的解说,阐明了仁政论的社会和人性根源。最后,孟子对仁政的实现也作出了系统的论证,规矩方圆论就是对如何施行仁政的社会治理途径的具体探讨。孟子提出的仁政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治,而是熔铸了德治、礼治、法治和仁治为一体的善良之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政论 恒产恒心论 知言养气论 分工论和一本论 规矩方圆论
原文传递
永生即厌倦——论B.威廉斯的永生观
11
作者 宣庆坤 周雷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0-146,161,共7页
B.威廉斯在其论文《马克洛普罗事件:对永生之厌倦的反思》中认为,永生是没有意义的。威廉斯指出死亡与有死是不同的,若永生则厌倦;只有满足同一性与吸引力两个条件,永生才不会无聊。尽管威廉斯的理论遭到一些学者的反驳,但本文通过分析... B.威廉斯在其论文《马克洛普罗事件:对永生之厌倦的反思》中认为,永生是没有意义的。威廉斯指出死亡与有死是不同的,若永生则厌倦;只有满足同一性与吸引力两个条件,永生才不会无聊。尽管威廉斯的理论遭到一些学者的反驳,但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威廉斯的这一理论是深刻而富有洞见的。当然他的理论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其同一性条件太严又太宽,但无论如何也不影响永生导致无聊的判断,因为破除对永生的期待,才可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威廉斯 永生 同一性 吸引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