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2
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人间词话》体系论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老虎
《黄山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70-75,共6页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具有一个潜在的逻辑体系。它以意境为核心,分为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发展论四个部分。本体论是它的理论基础,创作论、鉴赏论和发展论是它理论的应用。评论《人间词话》的体系,确立王国维的诗学体系和它在文论...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具有一个潜在的逻辑体系。它以意境为核心,分为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发展论四个部分。本体论是它的理论基础,创作论、鉴赏论和发展论是它理论的应用。评论《人间词话》的体系,确立王国维的诗学体系和它在文论中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意境
理论体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的延续性问题
被引量:
11
2
作者
卢英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2-24,共3页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曾经有人提出一个问题:‘这本书我看了三天’,意思是我看完了;‘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意思是我还没看完。为什么用一个‘了’字倒是完了,再加一个‘了’字倒反而不完了呢?”任学良先生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并且说...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曾经有人提出一个问题:‘这本书我看了三天’,意思是我看完了;‘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意思是我还没看完。为什么用一个‘了’字倒是完了,再加一个‘了’字倒反而不完了呢?”任学良先生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并且说:“如果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现代汉语语法学史的一件大事,值得大书特书。”可见,对“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这类句子的延续性问题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 “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这句话的意思,一般理解为“这本书”还没看完,还要继续“看”下去,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延续性”问题。自吕先生提出这种延续性问题以后,有些论著对这种延续性原因作了不同的解释。比如赵淑华同志解释说“带词尾‘了’的动词后面有数量宾语或补语时,句尾再用上语气助词‘了’,则表示到此为止动作进行的情况。但是从语势上来看,这个动作往往还要继续进行,除非有下文表示相反的情况。在这种句子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
语法意义
句子
动作行为
“了”
构造层次
语言教学
吕叔湘
现在完成体
词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实的·审美的·哲学的——鲁迅与表现主义的同路人凯绥·珂勒惠支
被引量:
4
3
作者
崔云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7-63,75,共8页
关键词
表现主义
画家
鲁迅
艺术大师
中国
女性艺术家
凯绥·珂勒惠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晚清词家词心观念评说
被引量:
5
4
作者
杨柏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9-96,共8页
作为一种词体的本色心态 ,专用词心的晚清词家有着各自的审美经验模式 ,但也有深于词、有词境、不可以传等多方面的共性 ;为词之用心可谓词心观念的引申 ,直接关涉了词体体性、艺术人格及作品价值 ;人既有心的词心不仅是审美心态的呈现 ...
作为一种词体的本色心态 ,专用词心的晚清词家有着各自的审美经验模式 ,但也有深于词、有词境、不可以传等多方面的共性 ;为词之用心可谓词心观念的引申 ,直接关涉了词体体性、艺术人格及作品价值 ;人既有心的词心不仅是审美心态的呈现 ,也浸染了一种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生命体验 ,拓展了词心的德性内涵 ;人心诚正、神物交感及赤子忠实丰富了词学的真实旨趣 ,深化了词心观念的价值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晚期
词家
词心观念
词体
审美经验
价值学
艺术人格
审美心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生成略论
被引量:
3
5
作者
章池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0-152,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现代文学
悲剧观念
王国维
哲学思想
现实主义
鲁迅
文化环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易方圆论
被引量:
3
6
作者
王明居
《周易研究》
1997年第4期45-53,共9页
周易方圆论王明居一方圆本质论方与圆,是对古老的美学范畴。其根本特性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它既可指客观世界,又可指主观世界;既可指作为对象的客体,又可指作为自我的主体;既可指形而上的道,又可指形而下的器;既可以是无形的,...
周易方圆论王明居一方圆本质论方与圆,是对古老的美学范畴。其根本特性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它既可指客观世界,又可指主观世界;既可指作为对象的客体,又可指作为自我的主体;既可指形而上的道,又可指形而下的器;既可以是无形的,又可以是有形的;既可以是无限的,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方与圆
黑格尔
离方遁圆
《道德经》
王夫之
《文心雕龙》
《东坡易传》
亦此亦彼
司空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耕读的远逝与古文的失落——桐城文章的传承裂变
被引量:
2
7
作者
吴微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9-144,共6页
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明清以降与科举制度相契无间,成为古文生存与兴盛的"温床"。晚清之际,随着西洋新知的输入,新学的兴起,科举制的废除,耕读开始分离与远逝;古文的地位与作用一落千丈,由士人学子必备的修养与技能降格为新式...
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明清以降与科举制度相契无间,成为古文生存与兴盛的"温床"。晚清之际,随着西洋新知的输入,新学的兴起,科举制的废除,耕读开始分离与远逝;古文的地位与作用一落千丈,由士人学子必备的修养与技能降格为新式学堂学生之人文素质养成。与此同时,以古文称雄于世的桐城文派不仅自身的古文创作不惬人意、难以领袖群伦,而且文脉传承产生了深刻的裂变。因此,在新文化与新教育的体制中,古文的失落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读
古文
桐城文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汉赋之声情
被引量:
3
8
作者
程维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9-175,共7页
刘熙载称"赋辞情多而声情少",然而汉赋近源楚骚,远绍古诗,又有诵读的传统,不应当被远隔声情之外。刘勰说"立文之道"有三:形文、声文、情文,然而古今论赋,论形文、情文的多,论声文的绝少。汉赋声韵上追求口调耳顺,...
刘熙载称"赋辞情多而声情少",然而汉赋近源楚骚,远绍古诗,又有诵读的传统,不应当被远隔声情之外。刘勰说"立文之道"有三:形文、声文、情文,然而古今论赋,论形文、情文的多,论声文的绝少。汉赋声韵上追求口调耳顺,声调上追求抑扬高下,节奏上有缓急轻重、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这些声音的律动往往能与文情、文气、文势亲密无间。清代王筠认为辞赋中的形容之词,重在声而不在义,是以汉赋的铺排,不但是语义的铺排,更加是声音的铺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声情
节奏
不歌而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诗经》“彤管”本义看中国古代“女史”的性质
被引量:
2
9
作者
陈得媛
《河北学刊》
2003年第1期175-178,共4页
《诗经·静女》中“彤管”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彤管”的本义应该是“彤营”,即一种紫红色的嫩茅草,是上古时期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正是“彤管”的这种本原意义,后来“女史”执“彤管”记事,专记君王的私生活。
关键词
彤管
《诗经》
女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民俗语言学研究20年述评
被引量:
2
10
作者
刘颖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53,44,共4页
中国民俗语言学从上世纪80年代产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本文试从其产生的重大学科意义、成就与不足三个方面进行宏观综述。
关键词
民俗语言学
研究
20年
综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律赋格到文章学
被引量:
1
11
作者
程维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11,共8页
文章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与科举相关,而诗赋格则是最早研究科举行文技巧的一类著作;与诗格相比,赋格更接近后来的文章之学。唐代的赋格在很多层面上为宋代的文章学建立了轨范。以《赋谱》为代表的唐代律赋格建立了认题与立意论、破题...
文章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与科举相关,而诗赋格则是最早研究科举行文技巧的一类著作;与诗格相比,赋格更接近后来的文章之学。唐代的赋格在很多层面上为宋代的文章学建立了轨范。以《赋谱》为代表的唐代律赋格建立了认题与立意论、破题论、体式论、章法间架论、句法论等等作文的法则,对宋元文章学有着相当大的启发作用。赋格向文章学的转变,大体有两条轨迹可循,即在科举层面上宋代的策论、经义对唐代律赋体式的仿效,和在文学层面上赋格的文法精神的沉淀及其与古文精神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赋格
宋代
文章学
迁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悲剧形象探析
被引量:
4
12
作者
徐从辉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58-60,共3页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其英雄气概、豪迈作风、绝世武功让人敬仰,他的蒙冤受屈、离奇身世、壮士情怀更撼人心魄。然而其悲剧性结局虽悲壮崇高,但也令人扼腕叹息、发人深省,促使读者认清其悲剧所蕴含的文化、命运与时代等因素。
关键词
文化悲剧
命运悲剧
民族性
时代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透视──《三国演义》创作方法新释
13
作者
王海洋
《江淮论坛》
CSSCI
1999年第1期97-101,共5页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历史小说
创作方法
历史与现实
小说创作
历史演义小说
阐释学
罗贯中
三国时代
“效果历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乔吉杂剧思想艺术的得与失
14
作者
易后余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2-55,96,共5页
乔吉的杂剧在元后期文坛堪为代表之作 ,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自由幸福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抗争 ,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作品也有较高的艺术性。但是乔吉作品中也有低俗的情趣和艺术上的败笔 。
关键词
乔吉
杂剧
文采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陌上桑》母题渊源
被引量:
5
15
作者
欧阳萍
邱光华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4期203-206,共4页
桑林 ,在远古先民看来是生殖的象征 ,对桑林有着生殖意义的崇拜。他们选择在桑林中祭祀 ,祭祀时伴随着实质性的亲密行为 ,男欢女爱。后来 ,由此引发《陌上桑》
关键词
《陌上桑》
母题
渊源
生殖崇拜
祭祀仪式
性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读《蠲戏斋诗话》小札
16
作者
祖保泉
《巢湖师专学报》
1999年第2期1-6,32,共7页
本文就《益蜀戏斋诗话》,对马一浮先生的诗作及诗学思想作了言简意赅的评述。马先生是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文化人,既是“理学大师”,又是“隐者”,对他的评说,自然就有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
《蠲戏斋诗话》
马一浮
诗学思想
中国
诗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介词、词缀、助词——说“于”字
17
作者
严慈
《黄山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72-77,共6页
白话文里的文言虚词“于”,使用很广泛,几乎所有文章都能见到;而词性更为多样:除了固有的介词,又有词缀和助词。词缀和助词是先后出现的新生词类,虽然,词缀为数很少,但人们熟知,而助词数量甚多,用量也大,却不为人们所了解。其实按语法规...
白话文里的文言虚词“于”,使用很广泛,几乎所有文章都能见到;而词性更为多样:除了固有的介词,又有词缀和助词。词缀和助词是先后出现的新生词类,虽然,词缀为数很少,但人们熟知,而助词数量甚多,用量也大,却不为人们所了解。其实按语法规律,从它们所表现的语法作用,即可识别其不同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
1
”、引介
“于
2
”、附缀
“于
3
”、标志
停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称代词意义在语境中的变化
被引量:
4
18
作者
沈志刚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5-27,共3页
在言语交际中,人称代词除了具有指代人或事物名称的一般意义,还能够产生许多临时性的意义。这些临时性意义的出现,是具体的言语环境参与的结果,我们姑且称之为“语境意义”。这些“语境意义”能不同程度地传送语言代码所隐含的补充美学...
在言语交际中,人称代词除了具有指代人或事物名称的一般意义,还能够产生许多临时性的意义。这些临时性意义的出现,是具体的言语环境参与的结果,我们姑且称之为“语境意义”。这些“语境意义”能不同程度地传送语言代码所隐含的补充美学信息,具有显著的修辞作用。 据我们考察分析,人称代词的种种“语境意义”,都是在言语活动中依据一定的题旨情境,通过语义的变异转化而形成的。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三种表现形式。 一、固有的“指称”意义临时移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
语境意义
说话者
对举
语义的变异
言语活动
或事物
美学信息
修辞作用
题旨情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鲁迅和高晓声对农民心理探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3
19
作者
董燕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5-199,共5页
驻足20世纪的中国文坛,鲁迅和高晓声可谓农民题材小说创作的两座奇伟的高峰。审视农民的灵魂心理,探索剖析农民的精神思想,为农民书写时代的生活篇章是他们共同的艺术追求。有缘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和高晓声在探究农民心理历程方面...
驻足20世纪的中国文坛,鲁迅和高晓声可谓农民题材小说创作的两座奇伟的高峰。审视农民的灵魂心理,探索剖析农民的精神思想,为农民书写时代的生活篇章是他们共同的艺术追求。有缘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和高晓声在探究农民心理历程方面的异同比较,来观照农民题材小说创作的继承、演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灵魂拷问
冷峻批判
温情嘲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妙悟”与唐、宋诗学
被引量:
2
20
作者
芮宏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9-103,共5页
本文认为 :唐、宋诗学中的“妙悟” ,受佛禅妙悟理论的影响不同 ,在思维结构上有很大差异性 ;唐诗尚“境”而宋诗重“法” ,其成因也与唐、宋诗学对“妙悟”的不同理解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
“妙悟”
唐代
宋代
诗学
诗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间词话》体系论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老虎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黄山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70-75,共6页
文摘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具有一个潜在的逻辑体系。它以意境为核心,分为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发展论四个部分。本体论是它的理论基础,创作论、鉴赏论和发展论是它理论的应用。评论《人间词话》的体系,确立王国维的诗学体系和它在文论中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王国维
意境
理论体系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的延续性问题
被引量:
11
2
作者
卢英顺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2-24,共3页
文摘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曾经有人提出一个问题:‘这本书我看了三天’,意思是我看完了;‘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意思是我还没看完。为什么用一个‘了’字倒是完了,再加一个‘了’字倒反而不完了呢?”任学良先生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并且说:“如果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现代汉语语法学史的一件大事,值得大书特书。”可见,对“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这类句子的延续性问题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 “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这句话的意思,一般理解为“这本书”还没看完,还要继续“看”下去,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延续性”问题。自吕先生提出这种延续性问题以后,有些论著对这种延续性原因作了不同的解释。比如赵淑华同志解释说“带词尾‘了’的动词后面有数量宾语或补语时,句尾再用上语气助词‘了’,则表示到此为止动作进行的情况。但是从语势上来看,这个动作往往还要继续进行,除非有下文表示相反的情况。在这种句子里,
关键词
延续性
语法意义
句子
动作行为
“了”
构造层次
语言教学
吕叔湘
现在完成体
词尾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实的·审美的·哲学的——鲁迅与表现主义的同路人凯绥·珂勒惠支
被引量:
4
3
作者
崔云伟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7-63,75,共8页
关键词
表现主义
画家
鲁迅
艺术大师
中国
女性艺术家
凯绥·珂勒惠支
分类号
I210.96 [文学—中国文学]
J209.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晚清词家词心观念评说
被引量:
5
4
作者
杨柏岭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9-96,共8页
文摘
作为一种词体的本色心态 ,专用词心的晚清词家有着各自的审美经验模式 ,但也有深于词、有词境、不可以传等多方面的共性 ;为词之用心可谓词心观念的引申 ,直接关涉了词体体性、艺术人格及作品价值 ;人既有心的词心不仅是审美心态的呈现 ,也浸染了一种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生命体验 ,拓展了词心的德性内涵 ;人心诚正、神物交感及赤子忠实丰富了词学的真实旨趣 ,深化了词心观念的价值学意义。
关键词
清朝晚期
词家
词心观念
词体
审美经验
价值学
艺术人格
审美心态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生成略论
被引量:
3
5
作者
章池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0-152,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现代文学
悲剧观念
王国维
哲学思想
现实主义
鲁迅
文化环境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易方圆论
被引量:
3
6
作者
王明居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出处
《周易研究》
1997年第4期45-53,共9页
文摘
周易方圆论王明居一方圆本质论方与圆,是对古老的美学范畴。其根本特性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它既可指客观世界,又可指主观世界;既可指作为对象的客体,又可指作为自我的主体;既可指形而上的道,又可指形而下的器;既可以是无形的,又可以是有形的;既可以是无限的,又...
关键词
周易
方与圆
黑格尔
离方遁圆
《道德经》
王夫之
《文心雕龙》
《东坡易传》
亦此亦彼
司空图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耕读的远逝与古文的失落——桐城文章的传承裂变
被引量:
2
7
作者
吴微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9-144,共6页
文摘
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明清以降与科举制度相契无间,成为古文生存与兴盛的"温床"。晚清之际,随着西洋新知的输入,新学的兴起,科举制的废除,耕读开始分离与远逝;古文的地位与作用一落千丈,由士人学子必备的修养与技能降格为新式学堂学生之人文素质养成。与此同时,以古文称雄于世的桐城文派不仅自身的古文创作不惬人意、难以领袖群伦,而且文脉传承产生了深刻的裂变。因此,在新文化与新教育的体制中,古文的失落不可避免。
关键词
耕读
古文
桐城文章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汉赋之声情
被引量:
3
8
作者
程维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9-175,共7页
文摘
刘熙载称"赋辞情多而声情少",然而汉赋近源楚骚,远绍古诗,又有诵读的传统,不应当被远隔声情之外。刘勰说"立文之道"有三:形文、声文、情文,然而古今论赋,论形文、情文的多,论声文的绝少。汉赋声韵上追求口调耳顺,声调上追求抑扬高下,节奏上有缓急轻重、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这些声音的律动往往能与文情、文气、文势亲密无间。清代王筠认为辞赋中的形容之词,重在声而不在义,是以汉赋的铺排,不但是语义的铺排,更加是声音的铺排。
关键词
汉赋
声情
节奏
不歌而诵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诗经》“彤管”本义看中国古代“女史”的性质
被引量:
2
9
作者
陈得媛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河北学刊》
2003年第1期175-178,共4页
文摘
《诗经·静女》中“彤管”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彤管”的本义应该是“彤营”,即一种紫红色的嫩茅草,是上古时期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正是“彤管”的这种本原意义,后来“女史”执“彤管”记事,专记君王的私生活。
关键词
彤管
《诗经》
女史
Keywords
Tbngguan
shijing
Nashi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民俗语言学研究20年述评
被引量:
2
10
作者
刘颖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53,44,共4页
文摘
中国民俗语言学从上世纪80年代产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本文试从其产生的重大学科意义、成就与不足三个方面进行宏观综述。
关键词
民俗语言学
研究
20年
综述
分类号
H0-06 [语言文字—语言学]
K892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律赋格到文章学
被引量:
1
11
作者
程维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1340)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历代赋汇>校点(14CZW072)
文摘
文章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与科举相关,而诗赋格则是最早研究科举行文技巧的一类著作;与诗格相比,赋格更接近后来的文章之学。唐代的赋格在很多层面上为宋代的文章学建立了轨范。以《赋谱》为代表的唐代律赋格建立了认题与立意论、破题论、体式论、章法间架论、句法论等等作文的法则,对宋元文章学有着相当大的启发作用。赋格向文章学的转变,大体有两条轨迹可循,即在科举层面上宋代的策论、经义对唐代律赋体式的仿效,和在文学层面上赋格的文法精神的沉淀及其与古文精神的结合。
关键词
唐代
赋格
宋代
文章学
迁移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悲剧形象探析
被引量:
4
12
作者
徐从辉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58-60,共3页
文摘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其英雄气概、豪迈作风、绝世武功让人敬仰,他的蒙冤受屈、离奇身世、壮士情怀更撼人心魄。然而其悲剧性结局虽悲壮崇高,但也令人扼腕叹息、发人深省,促使读者认清其悲剧所蕴含的文化、命运与时代等因素。
关键词
文化悲剧
命运悲剧
民族性
时代性
Keywords
Cultural tragedy
fate tragedy
nationality
feature of the times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透视──《三国演义》创作方法新释
13
作者
王海洋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9年第1期97-101,共5页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历史小说
创作方法
历史与现实
小说创作
历史演义小说
阐释学
罗贯中
三国时代
“效果历史”
分类号
I207.41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乔吉杂剧思想艺术的得与失
14
作者
易后余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2-55,96,共5页
文摘
乔吉的杂剧在元后期文坛堪为代表之作 ,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自由幸福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抗争 ,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作品也有较高的艺术性。但是乔吉作品中也有低俗的情趣和艺术上的败笔 。
关键词
乔吉
杂剧
文采派
Keywords
Qiao Ji
zaju
schools of literary grace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陌上桑》母题渊源
被引量:
5
15
作者
欧阳萍
邱光华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复旦
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4期203-206,共4页
文摘
桑林 ,在远古先民看来是生殖的象征 ,对桑林有着生殖意义的崇拜。他们选择在桑林中祭祀 ,祭祀时伴随着实质性的亲密行为 ,男欢女爱。后来 ,由此引发《陌上桑》
关键词
《陌上桑》
母题
渊源
生殖崇拜
祭祀仪式
性爱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读《蠲戏斋诗话》小札
16
作者
祖保泉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安徽
芜湖
出处
《巢湖师专学报》
1999年第2期1-6,32,共7页
文摘
本文就《益蜀戏斋诗话》,对马一浮先生的诗作及诗学思想作了言简意赅的评述。马先生是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文化人,既是“理学大师”,又是“隐者”,对他的评说,自然就有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
《蠲戏斋诗话》
马一浮
诗学思想
中国
诗歌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介词、词缀、助词——说“于”字
17
作者
严慈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黄山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72-77,共6页
文摘
白话文里的文言虚词“于”,使用很广泛,几乎所有文章都能见到;而词性更为多样:除了固有的介词,又有词缀和助词。词缀和助词是先后出现的新生词类,虽然,词缀为数很少,但人们熟知,而助词数量甚多,用量也大,却不为人们所了解。其实按语法规律,从它们所表现的语法作用,即可识别其不同的性能。
关键词
“于
1
”、引介
“于
2
”、附缀
“于
3
”、标志
停顿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称代词意义在语境中的变化
被引量:
4
18
作者
沈志刚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5-27,共3页
文摘
在言语交际中,人称代词除了具有指代人或事物名称的一般意义,还能够产生许多临时性的意义。这些临时性意义的出现,是具体的言语环境参与的结果,我们姑且称之为“语境意义”。这些“语境意义”能不同程度地传送语言代码所隐含的补充美学信息,具有显著的修辞作用。 据我们考察分析,人称代词的种种“语境意义”,都是在言语活动中依据一定的题旨情境,通过语义的变异转化而形成的。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三种表现形式。 一、固有的“指称”意义临时移用
关键词
人称代词
语境意义
说话者
对举
语义的变异
言语活动
或事物
美学信息
修辞作用
题旨情境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鲁迅和高晓声对农民心理探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3
19
作者
董燕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5-199,共5页
文摘
驻足20世纪的中国文坛,鲁迅和高晓声可谓农民题材小说创作的两座奇伟的高峰。审视农民的灵魂心理,探索剖析农民的精神思想,为农民书写时代的生活篇章是他们共同的艺术追求。有缘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和高晓声在探究农民心理历程方面的异同比较,来观照农民题材小说创作的继承、演变和发展。
关键词
农民
灵魂拷问
冷峻批判
温情嘲讽
分类号
I210.6 [文学—中国文学]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妙悟”与唐、宋诗学
被引量:
2
20
作者
芮宏明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文
系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9-103,共5页
文摘
本文认为 :唐、宋诗学中的“妙悟” ,受佛禅妙悟理论的影响不同 ,在思维结构上有很大差异性 ;唐诗尚“境”而宋诗重“法” ,其成因也与唐、宋诗学对“妙悟”的不同理解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
“妙悟”
唐代
宋代
诗学
诗歌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人间词话》体系论
孙老虎
《黄山学院学报》
200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试论“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的延续性问题
卢英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3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现实的·审美的·哲学的——鲁迅与表现主义的同路人凯绥·珂勒惠支
崔云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晚清词家词心观念评说
杨柏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生成略论
章池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周易方圆论
王明居
《周易研究》
199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耕读的远逝与古文的失落——桐城文章的传承裂变
吴微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论汉赋之声情
程维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从《诗经》“彤管”本义看中国古代“女史”的性质
陈得媛
《河北学刊》
200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中国民俗语言学研究20年述评
刘颖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从律赋格到文章学
程维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悲剧形象探析
徐从辉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透视──《三国演义》创作方法新释
王海洋
《江淮论坛》
CSSCI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论乔吉杂剧思想艺术的得与失
易后余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陌上桑》母题渊源
欧阳萍
邱光华
《学术界》
CSSCI
2004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读《蠲戏斋诗话》小札
祖保泉
《巢湖师专学报》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介词、词缀、助词——说“于”字
严慈
《黄山学院学报》
200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人称代词意义在语境中的变化
沈志刚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鲁迅和高晓声对农民心理探求的比较研究
董燕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妙悟”与唐、宋诗学
芮宏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