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谈专科学报编辑素养的提高
1
作者 陈希红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73-77,共5页
分析了当前专科学报编辑队伍现状——人数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流失严重,指出专科学报编辑队伍素养提高的紧迫性,探讨了提高专科学报编辑素质的途径:爱业敬业,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利用网络,改变工作、思维的模式;着重培养知识创新意识... 分析了当前专科学报编辑队伍现状——人数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流失严重,指出专科学报编辑队伍素养提高的紧迫性,探讨了提高专科学报编辑素质的途径:爱业敬业,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利用网络,改变工作、思维的模式;着重培养知识创新意识,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注重自我培养和学习,做学者型编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学报 编辑素质 职业情感 网络环境 知识创新 学者型编辑
下载PDF
谈“专科学报”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潜生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62-65,共4页
为了促进“专科学报”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提高其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分析了“专科学报”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专科学报”发展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专科学报”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质量以及利用网络改... 为了促进“专科学报”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提高其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分析了“专科学报”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专科学报”发展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专科学报”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质量以及利用网络改变自身的劣势等对策。主要是建立学报自己的网页,提高来稿的数量和质量;利用网络平台,做好编审和管理工作;利用网上信息,做好选题和编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报 编辑出版 网络环境
下载PDF
管仲故里颍上县说综考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希红 陈立柱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综合《左传》、《史记》、晋人张湛《列子注》及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等记载的资料,参以其他一些旁证,说明管仲为今安徽颍上县人,而其他多种说法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皆不能成立。
关键词 管仲 故里 颍上
下载PDF
中国家谱研究的一部新力作——评王鹤鸣先生著《中国家谱通论》
4
作者 陈希红 陈瑞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6-128,共3页
关键词 中国家谱 家谱研究 力作 政治功能 人物传记 历史学 伦理功能 社会功能
下载PDF
情礼递变与魏晋士风转向
5
作者 陈希红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107-111,115,共6页
情与礼之间的矛盾与紧张一直是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但礼缘于人情的根源与本质决定了这种变化的限度与方向。文章通过对中国礼文化内在发展理路的考察,讨论了魏晋时代士人风尚的转变,说明这种转变是中国礼文化辩证发展在一定历... 情与礼之间的矛盾与紧张一直是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但礼缘于人情的根源与本质决定了这种变化的限度与方向。文章通过对中国礼文化内在发展理路的考察,讨论了魏晋时代士人风尚的转变,说明这种转变是中国礼文化辩证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一考察不仅对魏晋士风的转变作出了动态的把握与认识,而且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情礼递变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风尚 重情 递变 转向
下载PDF
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
6
作者 陈希红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53-56,共4页
骆自强先生的《传统文化导论》是一部专为电大接受开放教育的学员编写的教材,架构精巧,富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有待于改进的地方:前言/导论部分过于简单,没有介绍课程性质;论述方式失之主观,提出的观点有待商榷者较多;专题篇幅安排、参... 骆自强先生的《传统文化导论》是一部专为电大接受开放教育的学员编写的教材,架构精巧,富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有待于改进的地方:前言/导论部分过于简单,没有介绍课程性质;论述方式失之主观,提出的观点有待商榷者较多;专题篇幅安排、参考文献的选取及思考题的出题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在广泛参阅其他文化史、文化导论著作及普通高校文化史教材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导论教学的角度,对以上问题提出批评和看法,希望能为下一步修改教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导论》 骆自强 高校教材
下载PDF
试析魏晋士人重情之历史背景与社会基础
7
作者 陈希红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44-48,共5页
相对于汉代士人通经致用、立功名于天下的"尚志"情怀,魏晋士风的特点可以用谈玄论道、"称情而直往"的"重情"来概括。汉魏之间何以有此巨大变化?过去学人们大多演绎的是"乱世多感伤"的调子。体... 相对于汉代士人通经致用、立功名于天下的"尚志"情怀,魏晋士风的特点可以用谈玄论道、"称情而直往"的"重情"来概括。汉魏之间何以有此巨大变化?过去学人们大多演绎的是"乱世多感伤"的调子。体认一个时代士人的价值观与生存意识等应该更多地从时代性、社会性等方面加以考虑。基于此,对魏晋士风产生的历史背景(即"因")与社会基础(即"缘")两个主要方面作了综合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士风 重情 历史背景 社会基础
下载PDF
“前徒倒戈”辩——与黄怀信教授商榷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希红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0-192,178,共4页
周武王伐纣,"甲子朝"于商郊牧野与纣王接战,纣师一击即溃。失败的原因,荀子说是纣卒(前徒)战时"易向"即倒戈造成的。黄怀信教授认为荀子之说是受孟子的影响,孟子主观臆造了商人"欲武王亟入"等,其实"... 周武王伐纣,"甲子朝"于商郊牧野与纣王接战,纣师一击即溃。失败的原因,荀子说是纣卒(前徒)战时"易向"即倒戈造成的。黄怀信教授认为荀子之说是受孟子的影响,孟子主观臆造了商人"欲武王亟入"等,其实"历史并无其事"。但他没有举出荀子受孟子影响的具体证据,诸多分析也不尽合于事理。事实上孟子以前墨子已讲过纣兵"众畔皆走"的话,西周时祭公谋父的谏言也有"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的话,牧野之战时的誓辞《牧誓》更明言纣兵奔逃是"役于西土",即受命于周。因此,纣王前徒"倒戈"是周初以来的旧说,未可轻意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徒倒戈 纣兵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