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额肌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远期效果分析
1
作者 王丹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5期0095-0096,共2页
探讨额肌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远期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56例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悬吊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改良悬吊组行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 探讨额肌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远期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56例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悬吊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改良悬吊组行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额肌瓣悬吊术,对比两组患儿矫治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改良悬吊组眼睑裂高度矫治优良率(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2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额肌瓣悬吊术对眼睑裂高度矫治效果良好,改善上睑缘遮盖角膜上部幅度,并发症风险较低,转归良好,远期疗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肌悬吊术 儿童 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 远期效果 并发症 矫治效果
下载PDF
安徽省近视小学生戴镜率和足矫率城乡差异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昱堃 陈国平 +3 位作者 孟灿 吴静 苏娱 李卫东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8-791,共4页
目的分析安徽省近视小学生戴镜和足矫情况,为开展近视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9—10月,采取多阶段抽样在全省16个市选取69所小学,对筛查出的13329名近视学生进行分析,使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组近视学生的戴镜率及戴镜学生的足矫... 目的分析安徽省近视小学生戴镜和足矫情况,为开展近视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9—10月,采取多阶段抽样在全省16个市选取69所小学,对筛查出的13329名近视学生进行分析,使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组近视学生的戴镜率及戴镜学生的足矫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戴镜率影响因素。结果安徽省近视小学生戴镜率为25.19%,其中女生戴镜率为25.84%,高于男生的24.53%(χ^(2)=3.014,P=0.083);城区学生戴镜率为27.82%,高于郊县的22.51%(χ^(2)=50.027,P<0.001);近视学生戴镜率随年级上升而增长,一至六年级戴镜率分别为5.88%、9.60%、15.91%、22.65%、29.01%、36.14%(χ^(2)=673.017,P<0.001)。戴镜学生中,男女生足矫率分别为55.56%和49.14%(χ^(2)=13.845,P<0.001),不同居住地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足矫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视小学生居住在城区(OR=1.359,95%CI=1.235~1.496);年级升高(二年级:OR=1.651,95%CI=1.101~2.475;三年级:OR=2.604,95%CI=1.805~3.756;四年级:OR=3.600,95%CI=2.528~5.125;五年级:OR=4.439,95%CI=3.138~6.280;六年级:OR=7.003,95%CI=4.965~9.878)与戴镜率呈正相关。结论安徽省近视小学生戴镜率和足矫率低,戴镜率存在城乡和年级差异,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近视小学生的近视矫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戴镜 矫正视力 小学生
原文传递
弱视治疗后视力回退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宋丽宁 朱美玲 《临床眼科杂志》 2001年第6期474-476,共3页
目的 从临床角度探讨弱视治疗后视力回退的因素。方法 对临床确诊并基本治愈的 44例 (77只眼 )弱视患者 ,随访 1~ 4年 ,平均 2年。根据弱视的类型、,治疗前弱视程度、治疗开始时年龄和巩固治疗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44例 (77只眼 )中... 目的 从临床角度探讨弱视治疗后视力回退的因素。方法 对临床确诊并基本治愈的 44例 (77只眼 )弱视患者 ,随访 1~ 4年 ,平均 2年。根据弱视的类型、,治疗前弱视程度、治疗开始时年龄和巩固治疗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44例 (77只眼 )中 31只眼发生视力回退 ,回退率为 40 .2 %。其中斜视弱视型 6 0 %发生回退 ,屈光参差型 33%发生回退 ,屈光不正型 12 %发生回退 ;轻度弱视者 13.3% ,中度弱视者 5 3.6 % ,重度弱视者 83.3%发生视力回退 ;巩固治疗半年者 38%、1年者 34 .8%发生回退。结论 弱视程度越重和斜视型弱视在弱视治疗成功后易发生回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 弱视 回退因素 治疗
下载PDF
不同近视程度患儿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角膜滞后量和角膜阻力因子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苏娱 李义宝 +4 位作者 康子明 王涛 徐敏 王丹丹 孙慧慧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78-1781,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近视程度患儿戴角膜塑形(OK)镜前后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0-01于我院收治的近视儿童40例80眼,依据等效球镜度数(SE)水平将试验对象分为低度组、中度组,均选择夜戴型OK... 目的:分析不同近视程度患儿戴角膜塑形(OK)镜前后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0-01于我院收治的近视儿童40例80眼,依据等效球镜度数(SE)水平将试验对象分为低度组、中度组,均选择夜戴型OK镜配戴治疗,分别于戴镜前、戴镜1wk,1、6mo,1a检测并记录患儿的裸眼视力(LogMAR),眼部A超监测患儿中央角膜厚度(CCT)和眼轴长度(AL)水平,综合验光仪验光测量SE水平,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曲率(K)值,采用ORA分析仪测量角膜补偿眼压(IOPcc)水平,同时计算出CH和CRF数值。结果:戴镜后1wk,1、6mo,1a裸眼视力(LogMAR)水平明显低于戴镜前(均P<0.05),SE、角膜曲率明显低于戴镜前(均P<0.05)。戴镜后1wk,1、6mo,1a CH及CRF明显低于戴镜前(均P<0.05)。与戴镜后1wk相比,戴镜后1、6mo,1a CH明显升高(t=6.010、6.447、6.556,均P<0.05)、CRF明显升高(t=6.429、6.786、7.143,均P<0.05)。戴镜后1wk,1mo,CH、CRF分别与K、CCT呈明显正相关(P<0.05)。戴镜后1wk,1、6mo,1a低度组CH明显低于戴镜前(t=8.330、3.922、3.432、3.334,均P<0.05)、中度组CH明显低于戴镜前(t=13.276、4.964、4.052、4.387,均P<0.05)。与戴镜后1wk相比,戴镜后1、6mo,1a低度组CH明显升高(t=4.413、4.903、5.001,均P<0.05)、中度组CH明显升高(t=8.312、8.773、8.889,均P<0.05)。戴镜后1wk,中度组患儿CH水平明显低于低度组(t=2.089,P<0.05)。戴镜后1wk,1、6mo,1a低度组CRF明显低于戴镜前(t=8.684、3.928、3.618、3.308,均P<0.05)、中度组CRF明显低于戴镜前(t=15.432、5.576、5.057、4.668,均P<0.05);与戴镜后1wk相比,戴镜后1、6mo,1a低度组CRF明显升高(t=4.755、5.065、5.376,均P<0.05)、中度组CRF明显升高(t=9.856、10.374、10.764,均P<0.05)。戴镜后1wk,中度组患儿CRF水平明显低于低度组(t=2.610,P<0.05)。结论:配戴OK镜后CH及CRF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戴镜后1wk时CH及CRF水平最低,戴镜后1mo恢复至稳定状态,配戴OK镜不影响角膜生物学性能。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CH及CRF水平下降更为明显,以达到最佳矫正效果,此现象与角膜曲率存在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戴角膜塑形镜 角膜滞后量 角膜阻力因子 动态变化
下载PDF
3种远视力检查方法在儿童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宗石 许韶君 +3 位作者 朱懿 孙志宏 苏娱 陶芳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14-1417,共4页
目的了解3种远视力检查方法在儿童中的应用差异,为制定统一的儿童远视力检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8月15—25日在安徽省某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98名4~16岁儿童,分别应用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V1)、2019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 目的了解3种远视力检查方法在儿童中的应用差异,为制定统一的儿童远视力检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8月15—25日在安徽省某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98名4~16岁儿童,分别应用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V1)、2019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V2)以及《中小学生屈光不正筛查规范(WS/T 663—2020)》(V3)规定的远视力检查方法进行视力测定,采用配对样本McNemar检验和Wilcoxon检验配对比较3种方法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和检查结果组间差异。结果98名受检儿童分别按照V1、V2和V3方法检查的结果显示,右眼视力M(P25,P75)分别为4.8(4.6,5.0)、4.8(4.7,5.0)和4.8(4.7,5.0),左眼视力分别为4.8(4.6,5.0)、4.9(4.7,5.0)和4.9(4.7,5.0)。右眼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63.3%,58.2%,58.2%,左眼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58.2%,54.1%,53.1%。McNemar检验结果显示,V1与V2、V1与V3和V2与V3左、右眼视力不良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左眼:χ^(2)值分别为2.25,2.29,0.00,右眼:χ^(2)值分别为3.20,3.20,0.00,P值均>0.05)。Wilcoxon检验结果显示,左眼和右眼V1与V2、V1与V3的视力检查结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眼:Z值分别为-4.15,-4.60;右眼:Z值分别为-4.70,-4.99,P值均<0.01)。结论无论起始视标从4.0还是5.0行开始,视标通过标准不同对视力结果都有影响。现行远视力检查方法建议统一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测定法 屈光不正 参考标准 儿童
原文传递
显微镜下Parks切口美容矫正手术治疗斜视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蕾 赵德宣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1期159-160,F0003,共3页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Parks切口美容矫正术治疗成人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行显微镜下Parks切口美容矫正手术治疗的108例斜视患者,成人30例,儿童78例,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眼位矫正情况,并发...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Parks切口美容矫正术治疗成人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行显微镜下Parks切口美容矫正手术治疗的108例斜视患者,成人30例,儿童78例,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眼位矫正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三级视功能形成情况和随访6、12个月后患者洽疗满意度。【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眼位均外观满意,矫正治愈率达93.5%(101/108),好转率达6.5%(7/108)。术后,患者眼球运动无影响,未出现巩膜穿孔、结膜瘢.痕、结膜息肉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患者的I级、口级、111级功能形成比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后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7.2%(105/108)明显高于随访6个月前的88.0%(95/10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Parks切口美容矫正手术治疗成人斜视术后眼位外观正常,达到美容效果.且可改善患者三级视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外科学 显微手术 PARKS切口
下载PDF
AGK基因致Sengers综合征一例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7
作者 童文佳 宋从磊 +3 位作者 李义宝 金丹群 何远知 杨斌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703-706,共4页
目的探讨AGK基因突变致Senger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例AGK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遗传学特点。分别以"Sengers syndrome""AGK""Sengers综合征&qu... 目的探讨AGK基因突变致Senger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例AGK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遗传学特点。分别以"Sengers syndrome""AGK""Sengers综合征"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2年7月符合Sengers综合征临床表现并经基因检测确诊病例的文献资料。结果患儿,女,6岁,临床表现为先天性白内障、运动相关的高乳酸血症,运动耐力差以及发育迟缓;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左室壁增厚。家系全外显子测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试验及Sanger测序检出:患儿AGK基因第15号内含子存在c.1131+4A>G(NM_018238.4)纯合突变,该变异影响外显子剪接,导致AGK基因第15号外显子纯合缺失,确诊为AGK基因突变致Sengers综合征。符合检索条件的14篇文献共报道38例患儿,加上本例患儿共计39例,男24例,女15例;婴儿型27例,儿童型12例;临床表现以白内障、乳酸性酸中毒、肥厚型心肌病和肌病常见;死亡22例(56.4%)。结论对于主要临床表现为先天性白内障、肥厚型心肌病、运动不耐受和运动相关的高乳酸血症的患儿需考虑Sengers综合征的可能,尽早完善基因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gers综合征 AGK基因 先天性白内障 肥厚型心肌病 高乳酸血症
原文传递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双眼视功能与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状况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蕾 赵德宣 马玲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0年第8期725-729,共5页
目的探讨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手术正位率、双眼视功能以及斜视度差、立体视... 目的探讨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手术正位率、双眼视功能以及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的差异。结果手术后患者正位率明显高于手术前[88.8%(71/80)比40.0%(32/80)],欠矫率以及过矫率明显低于手术前[7.5%(6/80)比36.2%(29/80)、3.8%(3/80)比23.8%(1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同时视(Ⅰ级)率、近立体视率、融合(Ⅱ级)率、远立体视(Ⅲ级)率均高于术前[91.2%(73/80)比26.2%(21/80)、17.5%(14/80)比5.0%(4/80)、21.2%(17/80)比3.8%(3/80)、33.8%(27/80)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融合功能差值均低于术前[(29.5 ± 2.8)Δ比(46.2 ± 3.1)Δ、(190.6 ± 19.4)°比(240.3 ± 18.5)°、(3.1 ± 0.8)°比(4.3 ± 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能促进患者正位率的提高,明显改善患者双眼视功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间歇性 双眼视功能 恢复状况 正位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