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脑脊液中miRNA-3177-3p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关系及临床意义
1
作者 翁传波 江涛 +3 位作者 张洋 刘师林 江录伟 王绪扣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6-11,共6页
目的 测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患者与脑血管未痉挛患者脑脊液中miRNA-3177-3p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CV的发病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29例aSAH患者分成脑血管痉挛组(CV组)与脑血管未痉挛组(nonCV组)。比较两组... 目的 测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患者与脑血管未痉挛患者脑脊液中miRNA-3177-3p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CV的发病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29例aSAH患者分成脑血管痉挛组(CV组)与脑血管未痉挛组(nonC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通过生物信息数据分析确定miRNA-3177-3p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两组患者脑脊液中miRNA-3177-3p实际表达情况并比较差异;预测miRNA-3177-3p下游靶基因ATP1B3,构建ATP1B3质粒,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NA-3177-3p与ATP1B3靶向关系;最后,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脑脊液中ATP1B3转录产物ATP1β3含量并比较差异。结果 CV组患者Hunt评级高于non-CV组(P<0.05);CV组脑脊液中miRNA-3177-3p表达丰度为(0.873±0.044),与non-CV组(0.908±0.0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7,P=0.040);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与miRNA-3177-3p作用后,ATP1B3-3’UTR区相较对照组活性降低15%(P<0.05);将ATP1B3-3’UTR区进行突变,ATP1B3-3’UTR区相较突变前活性上升14%(P<0.05);ELISA法证实表达产物ATP1β3在CV组脑脊液中(1.776±0.013)ng/mL高于non-CV组(1.722±0.016)ng/mL(t=7.778,P=0.000)。结论 CV患者脑脊液中miRNA-3177-3p表达下调,ATP1B3高表达可能参与了CV的发病过程,该机制可能在预测与治疗CV上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破裂出血 脑血管痉挛 微小核糖核苷酸 脑脊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