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生”空间的合肥市区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
1
作者 张泉 聂慧娟 李笑盈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4年第2期338-350,共13页
构建宜居的城市空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空间的宜居性评价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PLES)视角出发,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合肥市区城市空间宜居性水平进行测度,以期为未来城市空间宜居... 构建宜居的城市空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空间的宜居性评价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PLES)视角出发,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合肥市区城市空间宜居性水平进行测度,以期为未来城市空间宜居性建设工作提供科学的规划参考,促进城市空间要素协调及空间优化。首先,本文从生活舒适、生产便利、生态健康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模型。其次,运用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模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合肥市区城市空间的宜居性单因素分异现状、综合宜居程度和“三生”空间耦合程度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合肥市区城市空间“三生”要素协调性,并提出提升城市空间宜居性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在“三生”空间单因素宜居性方面,合肥市区各类型空间的宜居性呈现出显著的分异特征,空间上呈现出生活舒适区中心集聚、生产便利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生态健康区四周分散的特点;(2)合肥市区空间整体宜居性较高,宜居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市区中心,低值区域集中在市区周边;(3)合肥市区“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水平均呈现城市中心高、四周低的特征,且生活-生产耦合协调度最高,说明两者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现了良性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宜居性评价 空间格局 耦合协调 优化策略
原文传递
多层级公共服务供给对大城市租房群体居住分异的影响——基于北京市的实证研究
2
作者 申犁帆 龙雨 +1 位作者 夏菁 张纯 《地理科学进展》 2024年第8期1496-1512,共17页
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内部公共资源非均衡配置的市场化表现。但长期以来,学界对租房群体租住空间居住分异关注不够。事实上,租住作为大城市外来人口与青年群体的重要居住方式,其在空间上的分异所反映出的空间剥夺、空间排斥以及不同社会... 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内部公共资源非均衡配置的市场化表现。但长期以来,学界对租房群体租住空间居住分异关注不够。事实上,租住作为大城市外来人口与青年群体的重要居住方式,其在空间上的分异所反映出的空间剥夺、空间排斥以及不同社会经济阶层间的隔阂等问题可能会阻碍大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论文以北京市10个核心行政区作为实证案例,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按服务范围分为本地层级和区域层级,利用空间滞后模型分别分析了两个层级的公共服务供给对租房群体居住分异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研究范围内相当一部分街道/乡镇存在严重的居住分异。②租金水平和租房群体居住分异在空间分布特征上显著不同。租金水平呈现由中心向外逐渐递减的圈层状分布,租房群体居住分异指数则呈“内高—中低—外高”的夹心状分布。③不同层级公共服务设施对于租房群体居住分异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本地层级公共服务中,幼儿园密度、轨道站点可达性与租房群体居住分异存在负相关性,而中学密度与租房群体居住分异具有正相关性。相比之下,区域层级的体育休闲、公园广场、医疗卫生和示范性高中等4类公共服务设施密度与租房群体居住分异的关系均不显著。基于研究结论,论文针对租房群体提出了优化居住选择和公共服务供需的政策建议,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租赁住房的空间规划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供给 租住房 租金 居住分异 空间滞后模型 北京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