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实验室条件开设生物技术本科生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探索 被引量:4
1
作者 朱华庆 周青 汪渊 《安徽医药》 CAS 2003年第2期159-160,共2页
关键词 实验室 开设 生物技术 本科生 基因工程 实验课程
下载PDF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葛健 夏瑞祥 +5 位作者 卜丽佳 左艳 左莉 周青 汪渊 曾庆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目的研究我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及健康汉族人群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方法从78例成人ALL患者和154例健康汉族人外周血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和PCR结合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 目的研究我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及健康汉族人群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方法从78例成人ALL患者和154例健康汉族人外周血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和PCR结合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TPMT2、TPMT3A、TPMT3B和TPMT3C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结果在成人ALL患者和健康汉族人中仅检测到6例TPMT3C杂合子,没有检到TPMT2、TPMT3A和TPMT3B。成人ALL患者TPMT总的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1.28%)与健康汉族人群(1.30%)相近。结论TPMT3C可能是中国成人ALL和健康汉族人群最主要的突变型等位基因,预先检测TPMT基因型对使用巯嘌呤类药物治疗的中国成人ALL患者有临床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遗传学 甲基转移酶类 巯嘌呤 多态现象(遗传学)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TLA-4基因多态性与病情转归的关联研究
3
作者 张亚飞 解俊侠 +2 位作者 郜玉峰 沈继龙 李旭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97-299,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第1外显子区49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第1外显子区49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190例慢性HBV感染者和93例既往HBV感染者外周血CTLA-4基因49位点的多态性。结果慢性HBV感染者CTLA-4基因49位点A/G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34),慢性感染者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561对0.677,P=0.008,OR=0.607)。结论CTLA-4第1外显子49位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膀胱癌细胞p16抑癌基因失活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鲁文胜 于德新 +2 位作者 周青 方卫华 汪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 p16基因失活情况。 方法 采用PCR、PCR SSCP和DNA甲基化分析技术等方法对 2 5例膀胱癌组织中 p16基因进行检测。 结果  2 5例膀胱癌标本中有 6例存在 p16基因纯合性缺失 ,缺失率为 2 4 % ;无 1例出现点突变 ;16例... 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 p16基因失活情况。 方法 采用PCR、PCR SSCP和DNA甲基化分析技术等方法对 2 5例膀胱癌组织中 p16基因进行检测。 结果  2 5例膀胱癌标本中有 6例存在 p16基因纯合性缺失 ,缺失率为 2 4 % ;无 1例出现点突变 ;16例出现异常甲基化 ,检出率为 6 9.6 % (16 /2 3)。结论 外显子 2的纯合性缺失在安徽区域发生的膀胱癌中可能不是一个较频繁发生的事件 ;通过CpG岛异常甲基化失活可能是膀胱癌 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P16基因 抑癌基因 基因失活 PCR PCR—SSCP DNA甲基化
下载PDF
肺癌骨桥蛋白和CD44v6的表达与转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永怀 桂淑玉 +3 位作者 周青 胡向阳 吴强 汪渊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粘附分子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检测57例肺癌组织中OPN与CD44v6的表达水平,并将结果与30例良性肺部疾病组织中OPN及CD44v6水平相比较。结果...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粘附分子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检测57例肺癌组织中OPN与CD44v6的表达水平,并将结果与30例良性肺部疾病组织中OPN及CD44v6水平相比较。结果肺癌组织中OPN和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9%(33/57)和54.4%(31/57),显著高于良性肺部疾病(肺部炎性假瘤)组织(P<0.0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和10.0%,肺癌组织中OPN与CD44v6的表达呈正相关,Kendall's tau-b=0.503,P<0.05;OPN与CD44v6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达71.1%(27/38)和65.8%(25/38),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OPN、CD44v6可能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联合检测它们的表达可作为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肿瘤转移 骨桥蛋白 抗原 CD44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皖籍汉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剑 刘建军 +5 位作者 杨森 陈建军 周顺铭 何素敏 梁燕华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能的遗传模式,并分析皖籍汉人SLE的遗传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家系资料,用EpiInfo6·0及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AGE3·1进行遗传模式的复合分离分...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能的遗传模式,并分析皖籍汉人SLE的遗传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家系资料,用EpiInfo6·0及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AGE3·1进行遗传模式的复合分离分析。结果平均发病年龄为30·2岁,平均病程为32·5个月。SLE存在多主基因效应、主基因模型拟合最好,支持在多基因基础上符合孟德尔遗传的主基因效应。结论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SLE遵循多主基因遗传模式而非单基因遗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遗传模式 遗传流行病学
下载PDF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的瞬时表达 被引量:4
7
作者 袁小松 沈继龙 +2 位作者 汪学龙 董慧芬 蒋明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异源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表达的可能性。方法运用电穿孔技术将质粒pEGFP-C1导入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提取分离体外培养48小时成虫的基因组DNA、总RNA和全虫蛋白,分别用PCR、RT-PCR和Western blo... 目的探讨异源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表达的可能性。方法运用电穿孔技术将质粒pEGFP-C1导入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提取分离体外培养48小时成虫的基因组DNA、总RNA和全虫蛋白,分别用PCR、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转基因在成虫体内的存在、转录和翻译。同时,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EGFP在成虫体内进行定位。结果PCR和RT-PCR分别成功的扩增出760bp和276bp的预期大小的片断,Western-blot证实了EGFP基因在成虫体内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EGFP主要定位在成虫的皮层,口吸盘和尾部尤为明显。结论电穿孔技术成功地将异源基因引入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并获得表达,为转基因血吸虫和基因功能的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穿孔技术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转基因血吸虫
下载PDF
用电穿孔法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日本血吸虫童虫并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袁小松 沈继龙 +2 位作者 汪学龙 胡元生 罗庆礼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异源表达,以及电穿孔技术在血吸虫基因转化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应用电穿孔技术将质粒pEGFP-C1导入机械转化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提取分离体外培养48 h童虫的基因组DNA、总RN... 目的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异源表达,以及电穿孔技术在血吸虫基因转化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应用电穿孔技术将质粒pEGFP-C1导入机械转化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提取分离体外培养48 h童虫的基因组DNA、总RNA和全虫蛋白,分别用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转基因在童虫体内的存在、转录和翻译。同时,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EGFP在童虫体内进行定位。结果PCR和RT-PCR分别成功扩增出760 bp和276 bp的预期大小的片段,Western blotting证实了EGFP基因在童虫体内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EGFP主要定位在童虫的皮层和副皮层,虫体前端尤为明显。结论电穿孔技术成功地将异源基因引入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并获得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电穿孔 荧光蛋白基因 转基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男性不育与基因缺陷 被引量:23
9
作者 阮健 杜卫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1-422,共12页
目前全世界约有15%的育龄夫妇不育,其中男性因素占50%。男性不育(Male infertility)病因复杂,许多内外因素可导致男性不育,其中生育相关基因缺陷是重要原因之一,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无精子症及少弱畸精子症。文章主要论述了已知基因缺陷与... 目前全世界约有15%的育龄夫妇不育,其中男性因素占50%。男性不育(Male infertility)病因复杂,许多内外因素可导致男性不育,其中生育相关基因缺陷是重要原因之一,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无精子症及少弱畸精子症。文章主要论述了已知基因缺陷与男性不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 基因缺陷 突变
下载PDF
一个具有诊断价值的弓形虫基因的发现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家传 蒋作君 +1 位作者 沈继龙 汪学龙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5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用弓形虫成囊株感染的小鼠血清筛选弓形虫RH株速殖子cDNA文库,以寻找诊断弓形虫病的抗原基因。方法收集成囊株(Prugniaud株)慢性感染的小鼠血清,经滤膜吸附法去除大肠杆菌抗体,筛选弓形虫RH株速殖子cDNA文库。对3次复筛得到的阳性... 目的用弓形虫成囊株感染的小鼠血清筛选弓形虫RH株速殖子cDNA文库,以寻找诊断弓形虫病的抗原基因。方法收集成囊株(Prugniaud株)慢性感染的小鼠血清,经滤膜吸附法去除大肠杆菌抗体,筛选弓形虫RH株速殖子cDNA文库。对3次复筛得到的阳性克隆进行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送GenBank进行同源性分析。根据序列测定结果,选取其中1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架的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获得4个持续阳性反应克隆。测序和同源性分析显示,WT1为弓形虫P30基因;WT4为弓形虫N-乙酰磷酸丙糖转移酶基因;WT9与已知的基因无同源性。WT12克隆基因与一未知的弓形虫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且具有1个513bp大小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架,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可能是个跨膜信号蛋白。结论筛选得到的1个阳性克隆有望成为早期诊断抗原基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CDNA文库 免疫学筛选 阳性克隆分析
下载PDF
ESM-1在转染MEK基因的ECV304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左莉 张素梅 +5 位作者 卜丽佳 周青 胡若磊 朱华庆 桂淑玉 汪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转染MEK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ESM-1的表达是否受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方法脂质体转染高活性的MEK基因入ECV304细胞,Westernblot检测ESM-1在ECV304细胞...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转染MEK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ESM-1的表达是否受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方法脂质体转染高活性的MEK基因入ECV304细胞,Westernblot检测ESM-1在ECV304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获得稳定转染高活性MEK基因的细胞株,并检测到胞外信号调节的激酶(ERKs)的表达量在二株细胞中没有变化,而pERK-2和ESM-1在转染MEK基因的细胞中表达高于未转染的细胞。结论ESM-1可能处于ERK-2的下游,其表达可能受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类 转染
下载PDF
中国皮肤遗传病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学军 陈建军 高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8-414,共7页
目前因遗传导致的皮肤病有300多种,其中170多种单基因皮肤病已确定致病基因,近100多种单基因皮肤病和多基因皮肤病已经基因定位。近几年来我国皮肤遗传病研究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如发现家族性多发性毛发上皮瘤和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 目前因遗传导致的皮肤病有300多种,其中170多种单基因皮肤病已确定致病基因,近100多种单基因皮肤病和多基因皮肤病已经基因定位。近几年来我国皮肤遗传病研究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如发现家族性多发性毛发上皮瘤和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成功进行了汉族人群银屑病和白癜风易感基因的定位,为搜寻其易感基因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皮肤病 单基因疾病 多基因疾病 基因
下载PDF
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检测对肺癌所致胸液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桂淑玉 庞玉英 +2 位作者 汪渊 周青 刘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探讨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检测对肺癌所致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PCR技术检测 31例肺癌胸液及 21例结核性胸腔积液中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的情况,同时送检胸液脱落细胞学作为对照分析。结果 表明所检 21...  目的 探讨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检测对肺癌所致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PCR技术检测 31例肺癌胸液及 21例结核性胸腔积液中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的情况,同时送检胸液脱落细胞学作为对照分析。结果 表明所检 21例结核性胸液无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 31例肺癌胸液标本中有 12例出现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缺失率为 38 7% ( 12 /31 )。同时 16例脱落细胞学检测阳性,阳性率为 51 62% (16 /31)。在 15例脱落细胞学阴性中,有 6例存在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提高至 70 97% (22 /31),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0 05)。另外,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与肿瘤细胞的组织学类型、转移、预后相关。本组研究表明鳞癌出现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缺失的机率虽高于腺癌但差异无显著性;而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 005)。同时,在 12例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的患者中有 9例已发生一处以上的肺外转移,预后极差。结论 检测胸液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对肺癌胸腔积液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且特异性高;与脱落细胞学联合检测,可补充和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对鉴别癌性和结核性胸腔积液及判断肺癌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诊断 胸腔积液 基因 p16 基因缺失
下载PDF
弓形虫表面抗原SAG1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4
作者 都建 沈继龙 +1 位作者 汪学龙 王维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4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 体外扩增弓形虫 RH株膜表面抗原 SAG1编码基因 ,构建原核表达质粒 ,并表达 SAG1编码基因序列。方法 收集、纯化 RH株速殖子 ,提取 RNA,据已知的 SAG1基因序列 ,在设计合成的 1对引物中引入 Eco RI和 Hind 酶切位点。应用 RT-PCR... 目的 体外扩增弓形虫 RH株膜表面抗原 SAG1编码基因 ,构建原核表达质粒 ,并表达 SAG1编码基因序列。方法 收集、纯化 RH株速殖子 ,提取 RNA,据已知的 SAG1基因序列 ,在设计合成的 1对引物中引入 Eco RI和 Hind 酶切位点。应用 RT-PCR技术 ,扩增 SAG1基因片段 ,插入原核表达质粒 p ET2 8a中 ,转化大肠杆菌 BL2 1 感受态细胞 ,重组子经 Eco RI和 Hind 双酶切、PCR鉴定 ,转化宿主菌 BL2 1 ,并以 IPTG诱导表达。结果 从弓形虫 RH株 RNA中扩增出 10 1 1 bp的 SAG1基因片段 ,构建重组质粒 p ET2 8a/ SAG1 ,酶切和 PCR鉴定产物大小均与预期值相符 ;IPTG诱导 ,SDS-PAGE显示表达产物的大小约 3 4.8k D。结论 成功地从弓形虫 RH株 RNA中获取 SAG1基因 ,构建了 p ET2 8a/ SAG1重组质粒并获得了高效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表面抗原 SAG1基因 克隆 大肠杆菌 表达
下载PDF
依曲替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璐 陈飞虎 +3 位作者 石静波 洪凡青 徐佼 汪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8-642,共5页
目的合成依曲替酸酯及酰胺衍生物,以寻找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方法以依曲替酸和三氟甲苯衍生物为原料,合成一系列依曲替酸酯及酰胺衍生物。在体外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试验法检测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生长抑制的... 目的合成依曲替酸酯及酰胺衍生物,以寻找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方法以依曲替酸和三氟甲苯衍生物为原料,合成一系列依曲替酸酯及酰胺衍生物。在体外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试验法检测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生长抑制的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制备出依曲替酸酯及酰胺衍生物并通过1H-NMR、13C-NMR和HR-MS确认结构。MTT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对NB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0/G1期细胞增加,而S期减少。结论初步的药理实验结果显示将依曲替酸通过酯键和酰胺键与三氟甲苯衍生物连接起来能增强其对NB4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类似物和衍生物/药理学 白血病 肿瘤/药物疗法 细胞分化/药物作用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7q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夏瑞祥 倪婧 +5 位作者 汪渊 周青 杨明珍 曾庆曙 王永庆 蔡学杰 《实用癌症杂志》 2005年第3期256-258,共3页
目的探讨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PCR-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硝酸银染色技术,选择位于7q多态微卫星标志序列引物探讨急性白血病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现象。结果在D7S487位... 目的探讨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PCR-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硝酸银染色技术,选择位于7q多态微卫星标志序列引物探讨急性白血病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现象。结果在D7S487位点LOH发生率为3.0%(1/33),D7S523发生率为6.1%(2/33),D7S515发生率为15.2(5/33),D7S636发生率为9.1%(3/33),在33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20例正常对照标本中无1例出现LOH和MSI。结论7q区域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TSG)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7号染色体 杂合性缺失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元生 沈继龙 +6 位作者 汪学龙 钟政荣 沈继录 李小月 王家传 江宝玲 倪婧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 克隆并鉴定日本血吸虫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探讨其他信号蛋白在信号传导中对TH的调节及其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从而为血吸虫新型疫苗的设计和药物开发开辟新的途径。 方法 以曼氏血吸虫的 TH cDNA为模板设计引物,以日本血吸...  目的 克隆并鉴定日本血吸虫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探讨其他信号蛋白在信号传导中对TH的调节及其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从而为血吸虫新型疫苗的设计和药物开发开辟新的途径。 方法 以曼氏血吸虫的 TH cDNA为模板设计引物,以日本血吸虫成虫m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链,将扩增出的日本血吸虫TH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克隆入 pGEM T easy载体,用单酶双切法和DNA测序进行鉴定,并与曼氏血吸虫的TH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 自日本血吸虫RNA经逆转录得到一长度为 480 bp的 DNA片段,经测序与曼氏血吸虫 TH的同源性为 87%。结论 成功扩增出日本血吸虫TH的中间编码区域,为进一步扩增日本血吸虫TH基因全长以及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日本 酪氨酸羟化酶 基因克隆 信号转导
下载PDF
肾癌组织中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ESM-1基因的原位检测和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熊江霞 吴强 +2 位作者 周青 桂淑玉 汪渊 《疾病控制杂志》 2006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确定ESM-1mRNA在肾癌中的定位,探讨其表达在肾癌生物学特性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SM-1mRNA在50例肾癌、3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SM-1mRNA主要定位于血管内... 目的确定ESM-1mRNA在肾癌中的定位,探讨其表达在肾癌生物学特性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SM-1mRNA在50例肾癌、3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SM-1mRNA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伴胞核中,在正常肾组织与肾癌中均有表达,部分表达在肾小管上皮和肾癌细胞。肾癌间质血管内皮的ESM-1mRNA高表达率(52.00%)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的血管内皮(13.33%);肾透明细胞癌与颗粒细胞癌中ESM-1mRNA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肿块大小无明显相关。结论ESM-1mRNA表达可作为新生血管内皮的标志物,可能与肾癌的血管生成及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RNA 信使 原位杂交
下载PDF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底膜自身抗体靶抗原的定位研究
19
作者 王再兴 张学军 +1 位作者 杨森 刘江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 探讨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BA)基底膜带自身抗体 (BMZ Ab)的靶抗原及其定位情况。方法 用免疫印迹 (IB)、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 (IIF)、间接免疫电镜 (I IEM)等方法检测 6例EBA血清中IgG型及IgA型BMZ Ab识别的真表皮抗原以... 目的 探讨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BA)基底膜带自身抗体 (BMZ Ab)的靶抗原及其定位情况。方法 用免疫印迹 (IB)、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 (IIF)、间接免疫电镜 (I IEM)等方法检测 6例EBA血清中IgG型及IgA型BMZ Ab识别的真表皮抗原以及抗原定位情况。结果  6例EBA血清中IgG型BMZ Ab均结合真皮提取物中 2 90ku蛋白 ,3例同时伴有结合 2 90ku蛋白的IgA型BMZ Ab。盐裂皮肤IIF显示BMZ真皮侧IgG线状沉积 ,IIEM示金颗粒沉积于BMZ致密下层 ,即真皮锚原纤维的Ⅶ型胶原处。结论 位于BMZ致密下层的Ⅶ型胶原是EBA中BMZ Ab的特异性靶抗原 ,Ⅶ型胶原上的抗原表位可被EBA血清中IgG及IgA型BMZ Ab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基底膜自身抗体 靶抗原 检测 血清
下载PDF
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基因点突变
20
作者 汪渊 朱光能 +4 位作者 左莉 储兵 卜丽佳 周青 桂淑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21-323,共3页
关键词 多聚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基因点突变 P53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