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0~3岁儿童看护人构成特征及儿童保健认知调查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万声贤 梁修云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7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了解3岁以下儿童看护人儿童保健认知情况,为制定儿童保健相关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针对2014年8—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的0~3岁儿童,基于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其看护人进行面对面调查,了解看护人儿童保健... 目的了解3岁以下儿童看护人儿童保健认知情况,为制定儿童保健相关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针对2014年8—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的0~3岁儿童,基于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其看护人进行面对面调查,了解看护人儿童保健认知情况及相关知识获取途径,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512名儿童看护人,其中父母164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229名,保姆或其他人119人。儿童看护人对预防接种时间、定期体检、辅食添加时间等的知晓率相对较高,但对儿童贫血和儿童维生素D缺乏等常见病的表现知晓率较低。儿童保健知识的获取途径中,父母以网络为主,其他看护人以家人、亲戚或朋友为主,通过医疗机构获取儿童保健知识的偏低。结论 0~3岁儿童看护人儿童保健认知水平尚有待提高。医疗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儿童保健知识的普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看护人 儿童保健 认知
下载PDF
儿童保健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和发育商影响的临床效果观察
2
作者 李蕴慧 梁修云 杨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61-62,65,共3页
探讨儿童保健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根据早产儿的体格发育和发育商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于我院出生的84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儿童保健)和对照组(未接受定期体检)各42例,对比两组早产儿的体格发育情... 探讨儿童保健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根据早产儿的体格发育和发育商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于我院出生的84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儿童保健)和对照组(未接受定期体检)各42例,对比两组早产儿的体格发育情况和发育商。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体质量[(5.86±0.56)kg>(5.13±0.72)kg,t=5.187]、头围[(40.12±1.59)cm>(38.04±1.46)cm,t=6.245]、大动作发育商[(90.43±3.75)分>(85.62±4.07)分,t=5.633]、精细动作发育商[(88.25±2.06)分>(83.17±4.53)分,t=6.616]、语言发育商[(86.25±3.67)分>(82.46±3.92)分,t=4.574]、认知能力发育商[(87.82±2.59)分>(84.43±3.12)分,t=5.418]以及社会行为发育商[(86.61±3.02)分>(83.35±3.87)分,t=4.304]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儿的成长发育过程中,采取科学的儿童保健措施,促进其体格快速、健康发育,全面提高其发育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保健 早产儿 体格发育 发育商
下载PDF
早产儿发育进程与情绪行为问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修云 李蕴慧 +2 位作者 杨薇 王慧琴 李小燕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746-749,共4页
目的通过多节点观察早产儿在矫正24月龄内发育进程情况及情绪行为问题,为指导早产儿家庭科学养育照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自2014年4月至2021年10月常规健康体检的早产儿343例,按年龄分组,并按1∶2... 目的通过多节点观察早产儿在矫正24月龄内发育进程情况及情绪行为问题,为指导早产儿家庭科学养育照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自2014年4月至2021年10月常规健康体检的早产儿343例,按年龄分组,并按1∶2比例选择同期参与健康体检的足月儿686例,采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3》对研究对象发育进程进行评估,同时访谈综合问题各项。结果早产儿组于矫正12~16月龄时除粗大动作外,沟通、精细动作、解决问题和个人-社会能区均存在落后情况(P<0.05);在矫正>16~20月龄时解决问题能区已追上足月儿(52.33±10.25比53.12±9.64);在矫正>20~24月龄时早产儿组个人-社会能仍落后于足月儿(43.99±9.57比51.21±8.72)。综合访谈结果显示,早产儿父母在其语言发育与情绪行为问题方面的困扰明显多于足月儿父母(分别为20.70%比12.97%,28.86%比8.02%)。结论早产儿早期发育进程存在追赶不均衡现象,其凸显的社会适应性和情绪行为问题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障碍 婴儿 早产 发育进程 情绪行为问题
下载PDF
缺铁性贫血儿童血清5种元素变化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培培 于爱萍 +6 位作者 李辉 杨丙立 高明娟 孙瑜 周玲 张黎明 舒服常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52-1554,共3页
目的:了解缺铁性贫血(IDA)儿童血清元素变化。方法:采用BH 5100原子吸收光谱仪对149名儿童进行了血清铜、锌、钙、镁、铁等元素含量检测,其中被确诊为IDA的74例,被列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合肥市妇幼保健所体检的健康儿童75例为对照组。结... 目的:了解缺铁性贫血(IDA)儿童血清元素变化。方法:采用BH 5100原子吸收光谱仪对149名儿童进行了血清铜、锌、钙、镁、铁等元素含量检测,其中被确诊为IDA的74例,被列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合肥市妇幼保健所体检的健康儿童75例为对照组。结果:病例组镁、铁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病例组镁、铁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女童病例组中铜、镁、铁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含量和锌含量在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A患儿5种元素含量存在异常,铁、镁含量低于正常儿童。做好不同年龄的膳食指导对预防元素缺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小儿铁缺乏要及时纠正,以免影响小儿体格和智能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 5种元素 体格 智能
原文传递
早产儿出院后体重增长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梁修云 万声贤 +3 位作者 李小燕 柴竹青 汪家安 王慧琴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827-829,共3页
目的探索早产儿生后半年体重增长速率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追踪随访安徽省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随访中心自2012-2014年随访的174例早产儿至生后6个月,随访周期为每月随访一次,主要监测指标为体重、身长和头围... 目的探索早产儿生后半年体重增长速率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追踪随访安徽省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随访中心自2012-2014年随访的174例早产儿至生后6个月,随访周期为每月随访一次,主要监测指标为体重、身长和头围;同时,收集胎龄、出生体重、合并症、高危因素、家庭情况等基线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喂养方式、性别、小于胎龄儿、早产分类存在组间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分娩年龄、早产合并症、妊娠合并症不同组间并未发现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胎龄、小于胎龄儿、性别和喂养方式是影响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的主要因素。结论积极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对于提高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体重增长速率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早产儿体格和运动发育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梁修云 李晓燕 +2 位作者 柴竹青 汪家安 王慧琴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22期4753-4755,共3页
目的探索早产儿的体格发育与运动发育情况,为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4年于该院高危儿随访中心随访的174例早产儿为观察组,同期,按矫正年龄随机抽取我院儿童保健科常规体检的同龄足月儿185例作为对照组。在早... 目的探索早产儿的体格发育与运动发育情况,为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4年于该院高危儿随访中心随访的174例早产儿为观察组,同期,按矫正年龄随机抽取我院儿童保健科常规体检的同龄足月儿185例作为对照组。在早产儿矫正年龄6个月时,分别测量两组的体格发育指标和运动发育指标,并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三方面体格发育指标均落后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婴、早期早产、小于胎龄儿均分别较男婴、轻型早产以及非小于胎龄儿体格发育落后(P<0.05)。此外,在矫正年龄6个月时早产儿大运动发育已追赶上同龄足月儿(P>0.05),而精细动作尚存在差距(P<0.05)。结论早产儿在矫正年龄6个月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体格和神经运动系统发育落后,而早期早产和出生时小于胎龄儿尤其明显,早期充分的营养供给和智能训练对于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体格发育 运动发育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小学生自我意识团体游戏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梁修云 万声贤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探索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以及团体游戏干预的效果,为制定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试点小学随机抽取三年级2个班级的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39名)和对照组(38名)。实验组实施为期3个月的团体游戏干预方案,对照组正... 目的探索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以及团体游戏干预的效果,为制定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试点小学随机抽取三年级2个班级的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39名)和对照组(38名)。实验组实施为期3个月的团体游戏干预方案,对照组正常参加日常学校活动。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评估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3个月后儿童自我意识水平。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行为与合群2个维度的自我意识水平均明显提高(F值分别为6.45和4.03,P值均<0.05),时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我意识总水平、焦虑、幸福与满足的干预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6,3.15,2.94,P值均>0.05),而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智力与学校和躯体外貌2个维度的干预效应和时间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尚不稳定,以学校为基础的团体游戏干预对于提高学龄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存在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游戏疗法 干预性研究 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