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8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为例 文物考古资源在影视作品中的融合与展现
1
作者 张洁(文/图) 许今(文/图) 《大众考古》 2024年第8期52-58,共7页
近些年来,随着考古文博事业的热度不断高涨,原先沉睡在博物馆的收藏,以及淹没在大地里的遗产逐渐走进社会公众的视野。这些文物考古资源也逐渐引起影视创作者的关注,他们不断尝试在影视作品中融合和展现我国丰富的文物考古资源。热门电... 近些年来,随着考古文博事业的热度不断高涨,原先沉睡在博物馆的收藏,以及淹没在大地里的遗产逐渐走进社会公众的视野。这些文物考古资源也逐渐引起影视创作者的关注,他们不断尝试在影视作品中融合和展现我国丰富的文物考古资源。热门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第一部》)运用大量文物考古资源构建了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神话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加持下,这部影片赢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考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考古文博 朝歌 影视作品 资源构建 博物馆 第一部
下载PDF
安徽省枞阳县周山村发现两座明清墓葬
2
作者 陈大元(文/绘图) 陈辉(绘图) 秦让平 《文物春秋》 2024年第1期62-65,83,共5页
2016年,为配合安徽池州长江大桥连接线项目施工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项目沿线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共清理六朝至清代墓葬数十座,其中在铜陵市枞阳县周山村发掘了明代、清代墓葬各1座。两座墓葬墓上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墓葬形... 2016年,为配合安徽池州长江大桥连接线项目施工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项目沿线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共清理六朝至清代墓葬数十座,其中在铜陵市枞阳县周山村发掘了明代、清代墓葬各1座。两座墓葬墓上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墓葬形制颇具特色,承袭明显,为研究枞阳地区明清两代葬制、葬俗的继承与流变,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山村墓地 明清时期 安徽枞阳 陈氏家族
下载PDF
考古受热石英释光发光光谱性质及其测年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汪椿鑫 范安川 +2 位作者 李波 闫子晗 张小雷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共13页
释光测年技术在解决考古低温受热材料的年代问题中已趋于成熟,而在考古高温受热材料的释光测年研究中仍颇具挑战。以凌家滩遗址出土陶器中提取的考古高温受热石英(约950℃)为例,探究此类石英的释光发光光谱特征与释光性质,旨在探讨不同... 释光测年技术在解决考古低温受热材料的年代问题中已趋于成熟,而在考古高温受热材料的释光测年研究中仍颇具挑战。以凌家滩遗址出土陶器中提取的考古高温受热石英(约950℃)为例,探究此类石英的释光发光光谱特征与释光性质,旨在探讨不同波段的热释光信号在释光测年中的可行性。基于Ris?DA-20型释光测年仪器联用Andor光谱仪、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相机的释光发光光谱平台,结合对不同波段敏感的光电倍增管与自定义滤光片组合,对比了热释光(Thermoluminescence,TL)、等温热释光(Isothermal Thermoluminescence,ITL)、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方法在此类考古高温受热材料中的应用。光谱结果表明:考古高温受热石英具有显著的620 nm左右的红光热释光发光(Red TL),与375℃ TL峰紧密相关,且375℃ Red TL具有光不敏感特征。多波段热释光、多波段等温热释光、常规光释光测年结果均与已知的碳-14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利用不同波段的释光信号开展考古高温受热材料年代学研究具有潜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陶器 热释光 光谱 年代学
下载PDF
安徽凤阳明皇陵遗址现状调查
4
作者 刘欣(文/图) 王志(文/图) 《大众考古》 2024年第8期82-90,共9页
明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其兄嫂及侄子的坟墓也附于此,位于今安徽凤阳大庙镇。明皇陵经历了初建、营建、改建三个阶段,历时13年建成,有皇城、砖城和土城三道城墙围绕,规模宏伟,等级森严。清代以来,明皇陵经历了几次变迁,地面建筑大多... 明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其兄嫂及侄子的坟墓也附于此,位于今安徽凤阳大庙镇。明皇陵经历了初建、营建、改建三个阶段,历时13年建成,有皇城、砖城和土城三道城墙围绕,规模宏伟,等级森严。清代以来,明皇陵经历了几次变迁,地面建筑大多不复存在,仅神道上石像生32对、皇陵碑1块、无字碑1块及陵丘保存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字碑 石像生 清代以来 朱元璋 明皇陵 安徽凤阳 规模宏伟 等级森严
下载PDF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文物考古成果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5
作者 李瑞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13期174-176,F0003,共4页
历史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可或缺的独特资源。在挖掘、阐释文物考古成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文物、遗址等考古成果的价值与特质,围绕海外受众的文... 历史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可或缺的独特资源。在挖掘、阐释文物考古成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文物、遗址等考古成果的价值与特质,围绕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等,丰富载体,创新手段,创作生产优质内容,广泛运用各类国际传播媒介,搭建平台,拓展路径,精准策划开展文物考古成果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文物考古故事,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考古成果 国际传播 路径研究
下载PDF
楚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与优化策略——以安徽楚式玉器研究为例
6
作者 孙朝峰 李瑞生 杨晓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2期124-127,共4页
安徽出土的楚式玉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一直发挥着呈现、诠释中华文明和助推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作用。加强安徽楚式玉器和楚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让世界了... 安徽出土的楚式玉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一直发挥着呈现、诠释中华文明和助推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作用。加强安徽楚式玉器和楚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文章以安徽出土的楚式玉器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探讨楚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期加强楚文化国际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式玉器 楚文化 国际传播
下载PDF
安徽淮北邓山墓地西汉墓M63、M73、M74发掘简报
7
作者 张辉 +1 位作者 任一龙 刘松林 《文物春秋》 2024年第3期47-57,共11页
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淮北市文物部门对位于安徽省淮北市东南部的邓山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101座。包括29座洞室墓,其中洞室墓M63、M73随葬有私人印信,而M73与土坑墓M74相距仅0.7米,墓向一致... 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淮北市文物部门对位于安徽省淮北市东南部的邓山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101座。包括29座洞室墓,其中洞室墓M63、M73随葬有私人印信,而M73与土坑墓M74相距仅0.7米,墓向一致,且有打破关系,可能为异穴合葬墓,形制较为独特。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特征判断,三墓年代均为西汉中期偏晚,墓主身份应为小地主或富裕平民。汉代洞室墓以往在淮北地区较少发现,从M63、M73形制来看,该地区的汉代洞室墓应受到了中原地区洞室墓丧葬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山墓地 西汉 洞室墓 安徽淮北
下载PDF
安徽阜阳地区先秦时期遗址调查
8
作者 陈大元(文/图) 隋永强(文/图) 《大众考古》 2024年第3期44-50,共7页
2024年1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阜阳市下辖临泉、阜南、颖上三县的6个先秦时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临泉、阜南、颖上三县地处淮北平原西部,境内地势平坦,西北略高而东南略低,受淮河及其支... 2024年1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阜阳市下辖临泉、阜南、颖上三县的6个先秦时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临泉、阜南、颖上三县地处淮北平原西部,境内地势平坦,西北略高而东南略低,受淮河及其支流婉蜓切割变迁和黄河历次南泛的影响,形成平原之中岗、坡、洼地相间分布,小区域地形起伏跌岩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调查 淮北平原 地形起伏 阜南 文化遗产 安徽阜阳 西北大学 遗址调查
下载PDF
安徽考古现场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姚大全 朔知 +3 位作者 沈小七 唐杰平 陈安国 王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1-474,共4页
关键词 考古 自然变形 地震事件 安徽
下载PDF
安徽省南陵县古遗迹遥感调查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则东 宫希成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10期30-31,共2页
遥感考古是利用遥感图像直接提取与古遗迹有关的遥感信息。南陵县古遗迹遥感调查是以室内彩红外航片目视解译为主。选用1982年11月航摄的1:1.6万彩红外航片放大片作为遥感信息提取的基本信息源。这一航片是秋冬季航摄,地面植被稀少。
关键词 安徽 南陵县 古遗迹 遥感 调查
下载PDF
安徽省宣州市陈山旧石器地点1988年发掘报告 被引量:23
11
作者 房迎三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6-106,共11页
本文记述了1988年在安徽省宣州市陈山旧石器地点发掘出的78件石制品。标本尺寸较大。类型有石片、石核、刮削器、砍砸器、尖状砍砸器和镐,所占百分比依次为29.5%,29.5%,9.0%,14.1%,3.8%和5.1%。... 本文记述了1988年在安徽省宣州市陈山旧石器地点发掘出的78件石制品。标本尺寸较大。类型有石片、石核、刮削器、砍砸器、尖状砍砸器和镐,所占百分比依次为29.5%,29.5%,9.0%,14.1%,3.8%和5.1%。依沉积物分析,可将埋藏石制品的地层时代划分为早晚两期:下部B组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 发掘报告 陈山地点 安徽
下载PDF
安徽萧县萧窑遗址群2014年田野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超(绘图) 周水利 +3 位作者 胡均 解华顶 王玲玲 王倩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29,共10页
安徽省萧县萧窑遗址群位于萧县东南部,本次调查了白土镇窑、欧盘窑、夏村窑和前圩子窑四个窑址。主要产品有碗、盏、罐、壶、高足盘、盘、三叉支托、窑棒和垫圈。釉色主要有青釉、黄釉、黑釉、白釉、白釉褐彩等。萧窑始烧于隋代,终烧于... 安徽省萧县萧窑遗址群位于萧县东南部,本次调查了白土镇窑、欧盘窑、夏村窑和前圩子窑四个窑址。主要产品有碗、盏、罐、壶、高足盘、盘、三叉支托、窑棒和垫圈。釉色主要有青釉、黄釉、黑釉、白釉、白釉褐彩等。萧窑始烧于隋代,终烧于元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县 萧窑 隋代 窑具
下载PDF
安徽省宁国市安友庄旧石器遗址调查及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哲 战世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4-341,共8页
2003-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地处水阳江流域的宁国安友庄遗址开展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50 m^(2),调查采集石制品3件,发掘出土石制品49件。石制品原料以中津河(水阳江一级支流)二级阶地底部砾石层中产出的石英岩砾石为主... 2003-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地处水阳江流域的宁国安友庄遗址开展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50 m^(2),调查采集石制品3件,发掘出土石制品49件。石制品原料以中津河(水阳江一级支流)二级阶地底部砾石层中产出的石英岩砾石为主,少量为石英。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制品均为使用硬锤直接剥片。石制品主要出自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网纹红土和均质红土中,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第四纪红土风化壳的相关研究结果,初步推断安友庄遗址古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年代延续中更新世中、晚期一段时间。虽然安友庄遗址发现石制品数量不多,但其中存在模式2技术产品,如剥取大石片的大石核、长度大于或等于10 cm的大石片,以及以手斧、大型石刀等为代表的大型切割石器,特别是比较典型的两面加工手斧在水阳江流域尚不多见。安友庄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讨论早期人类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扩散与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阳江 安友庄遗址 石制品 模式2 中更新世
下载PDF
安徽省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及石铺塘西古城遗址遥感调查 被引量:5
14
作者 宫希成 杨则东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1998年第5期73-77,共5页
介绍了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及塘西古城遗址遥感调查的新成果、新发现。分析研究了分布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墩墓遥感影像特征和遥感解译标志。介绍了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的分布特点和文化内涵。对本次调查新发现的南陵县塘西古城... 介绍了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及塘西古城遗址遥感调查的新成果、新发现。分析研究了分布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墩墓遥感影像特征和遥感解译标志。介绍了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的分布特点和文化内涵。对本次调查新发现的南陵县塘西古城遗址的遥感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也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遥感图像解译调查对塘西古城遗址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为今后在这一地区古城遗址发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墩墓 古城遗址 遥感调查
下载PDF
考古发现下的大运河安徽段文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超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0-15,共6页
大运河安徽段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收获颇丰,较为重要的遗址有柳孜运河遗址、西关运河遗址、木牌坊运河遗址等。通过分析构成运河文化因素的河道本体、桥梁、码头、木岸及邮驿递铺等重要遗迹,可知大运河安徽段通济渠不仅是“公家运漕”... 大运河安徽段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收获颇丰,较为重要的遗址有柳孜运河遗址、西关运河遗址、木牌坊运河遗址等。通过分析构成运河文化因素的河道本体、桥梁、码头、木岸及邮驿递铺等重要遗迹,可知大运河安徽段通济渠不仅是“公家运漕”重要水道,还是“私行商旅”黄金水道,也是瓷器贸易的通道,应依据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特点,进一步做好发掘、保护和利用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安徽段 通济渠 遗迹 漕运 瓷器
下载PDF
遥感考古在安徽的实践 被引量:7
16
作者 宫希成 《安徽地质》 2001年第4期292-296,共5页
为了查清寿春古城以及皖南土墩墓和台形遗址的范围和分布规律,1987年和1996年分别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遥感考古,不仅达到了预期目的并发现了皖南西周时期古城址,获得多项重要成果,展示出遥感考古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实践,无论是... 为了查清寿春古城以及皖南土墩墓和台形遗址的范围和分布规律,1987年和1996年分别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遥感考古,不仅达到了预期目的并发现了皖南西周时期古城址,获得多项重要成果,展示出遥感考古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实践,无论是对局部小区域还是对大范围的遥感考古,都取得一定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安徽特点的遥感考古工作方法,为在安徽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系统地开展遥感考古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考古 寿春城 古城址 安徽
下载PDF
安徽省寿县工业园区汉墓出土器物赏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义中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11期40-41,共2页
2010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寿县工业园区获得一批汉墓出土器物。这批器物年代指示性强,器形特殊,可展开一番趣味的讨论。
关键词 寿县 汉墓 铜樽 釉陶投壶
下载PDF
安徽寿州窑考古出土黄釉瓷的成分特征研究
18
作者 李合 陈超 汪茂东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7-73,共7页
位于安徽淮南市上窑镇等地的寿州窑是古代著名的窑口,以烧制黄釉瓷著称于世。实验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对安徽寿州窑考古发掘出土的59件黄釉瓷标本的胎釉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寿州窑出土黄釉瓷胎体符合北方瓷器... 位于安徽淮南市上窑镇等地的寿州窑是古代著名的窑口,以烧制黄釉瓷著称于世。实验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对安徽寿州窑考古发掘出土的59件黄釉瓷标本的胎釉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寿州窑出土黄釉瓷胎体符合北方瓷器胎体特征,即采用了高岭土类原料制胎;寿州窑黄釉属于高钙釉,但未采用南方以唐代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制胎原料与钙质原料混合的釉料配方,而采用或借鉴了北方地区的制釉技术。从科学技术角度揭示了唐代寿州窑瓷器的胎釉原料与制瓷技术特征,这对于补充和完善中国古陶瓷科技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州窑 黄釉瓷 成分特征 制釉技术
下载PDF
安徽文化溯源——安徽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的十年进展
19
作者 房迎三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2期106-112,共7页
迄今,安徽已经发现古人类地点2处,旧石器地点30余处.(图一)这些材料改变了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的布局,提供了研究安徽旧石器时代的宝贵材料.一、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和研究1973冬.和县陶店乡社员在开挖水渠的过程中发现了龙潭洞化石地点.此... 迄今,安徽已经发现古人类地点2处,旧石器地点30余处.(图一)这些材料改变了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的布局,提供了研究安徽旧石器时代的宝贵材料.一、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和研究1973冬.和县陶店乡社员在开挖水渠的过程中发现了龙潭洞化石地点.此后,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合作.于1979年10月调查,1980年1月试掘,注意到出土的动物化石中有人类活动的迹象.1980年7月和县水利局秦万矩采集到一颗人牙.1980年10月至11月和1981年5月至6月先后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发掘共获得包括一个相当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在内的13件人类化石,代表了3个以上的个体,若干件骨制品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不久前在整理龙潭洞的发掘标本时,又找到了一件较完整的和县人桡骨(黄万波,199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 直立人 安徽文化 旧石器考古 十年进展 和县猿人 旧石器地点群 水阳江 安徽巢县 巢县人
下载PDF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
20
作者 赵永生 孙田璐 张小雷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63,共6页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6至2018年度考古发掘中出土了74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人骨材料。本文对这批人骨材料的性别、年龄和相关现象进行鉴定、判断,认为金寨遗址居民死亡年龄段集中在壮年期。人骨材料中发现大汶口文化居民常见的人工拔牙和...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6至2018年度考古发掘中出土了74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人骨材料。本文对这批人骨材料的性别、年龄和相关现象进行鉴定、判断,认为金寨遗址居民死亡年龄段集中在壮年期。人骨材料中发现大汶口文化居民常见的人工拔牙和枕部变形现象,从人类骨骼考古视角为探讨大汶口文化向皖北地区的扩张提供了重要证据。与大汶口文化核心地区的遗址相比,金寨遗址古代居民拔牙率与枕部变形率偏低,这种式微或许说明大汶口文化在向皖北扩张过程中似乎受到不同文化或理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古代人骨 人工拔牙 枕部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