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烟肼利福平合用致大鼠肝损伤的实验模型 被引量:24
1
作者 杨慧媛 宋育林 +3 位作者 许建明 胡乃中 查正伟 王道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观察异烟肼、利福平单用与合用致大鼠肝损伤的情况并探讨其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50只♂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异烟肼+利福平组(RH组)及异烟肼组(H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m l/(kg·d)、异烟肼50 mg/(kg&#... 目的观察异烟肼、利福平单用与合用致大鼠肝损伤的情况并探讨其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50只♂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异烟肼+利福平组(RH组)及异烟肼组(H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m l/(kg·d)、异烟肼50 mg/(kg·d)+利福平50 mg/(kg·d)、异烟肼50 mg/(kg·d),每日一次定时空腹灌胃。第14天和28天分批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变化,检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 IL)、直接胆红素(DB IL)水平以及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H组大鼠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差异有显著性,H组大鼠血清转氨酶升高差异也有显著性,但胆红素升高差异无显著性。与第2周RH组比较,第4周RH组胆红素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与第4周RH组比较,异烟肼组大鼠血清AST、TB IL、DB IL升高差异有显著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仅RH组大鼠肝匀浆MDA升高、SOD、GSH-PX降低差异有显著性,与第4周RH组比较,异烟肼组MDA升高、SOD、GSH-PX降低差异有显著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H组和H组大鼠肝脏炎症活动度计分增加,但仅RH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异烟肼和利福平两药合用肝毒性较单用异烟肼明显,两药合用的肝毒性并未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异烟肼和/或利福平致肝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脂质过氧化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烟肼/副作用 利福平/副作用 肝/病理学 脂质过氧化/作用 大鼠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B-511和白细胞介素-1RN基因多态性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球森 张磊 +2 位作者 梅俏 胡咏梅 许建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5-738,共4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B-511(IL-1B-511)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基因多态性是否与消化性溃疡的易感性有关。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21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15例、胃溃疡患者...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B-511(IL-1B-511)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基因多态性是否与消化性溃疡的易感性有关。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21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15例、胃溃疡患者102例)和110例正常对照组基因多态性。结果十二指肠溃疡患者IL-1RN*2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8.7%vs9.5%,P=0.005),IL-1RNL/2和2/2基因型的OR为1.93,95%CI为1.04~3.58,在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阳性的人群中,这种基因多态性的影响表现更为明显,OR为2.18(95%CI=1.01~4.68)。十二指肠溃疡组和胃溃疡组IL-1B-511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RN*2等位基因及H.pylori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分别为3.04(95%CI=1.44~6.40)和15.27(95%CI=5.42~43.00)。结论IL-1RN*2等位基因与十二指肠溃疡的易感性有关,IL-1RN*2与H.pylori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发挥着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螺旋杆菌 幽门 白细胞介素1 多态现象 遗传
下载PDF
利福平致小鼠肝内胆汁淤积的实验模型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娟 陈熙 +3 位作者 张程 段自皞 徐德祥 许建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观察利福平(RFP)引起的小鼠肝内胆汁淤积及其动态过程,为进一步探讨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本实验设置3个模型组,模型1:小鼠分别经灌胃给予RFP(100、150、200mg/kg),连续1周,末次给药后6h取材;模型2:小鼠分别经灌胃给... 目的观察利福平(RFP)引起的小鼠肝内胆汁淤积及其动态过程,为进一步探讨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本实验设置3个模型组,模型1:小鼠分别经灌胃给予RFP(100、150、200mg/kg),连续1周,末次给药后6h取材;模型2:小鼠分别经灌胃给予RFP200mg/(kg.d),连续1或2周,末次给药后6h取材;模型3:分别灌胃给予小鼠RFP200mg/kg后于不同时点0.5、2、6、12h取材。所有小鼠均收集血液和肝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和结合胆红素(DB);检测血清和肝组织胆汁酸(TBA)水平;观察小鼠肝脏病理改变。结果给予RFP200mg/(kg.d)1周后,小鼠血清TB上升近70倍,DB上升约82倍,ALP上升约1.5倍,TBA上升约4倍并伴有血清ALT和AST轻度升高;肝脏组织TBA上升约2.5倍;肝脏组织HE染色显示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轻度坏死和炎症。单次给予RFP200mg/kg30min后血清TB、DB、ALP和TBA即开始显著上升,给药后2~6h达到高峰,12h呈下降趋势;ALT和AST的变化趋势与之一致;单次给予RFP不同时点后均未观察到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发生改变。结论单次或连续1周给予RFP200mg/kg均引起小鼠肝内胆汁淤积,并伴有轻度的肝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平/副作用 肝/病理学 胆汁淤积 肝内 小鼠
下载PDF
利福平诱导小鼠脂肪肝实验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家惠 陈熙 +5 位作者 张程 陶莉 何薇 齐军 张大刚 徐德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37-941,共5页
目的观察利福平(RIF)引起的小鼠肝脏脂肪变及其动态演变过程,为进一步探讨药物性脂肪肝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42只成年健康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RIF 8 h、24 h、3 d、1周、2周、4周组),经灌胃给予RIF处理(200 mg/kg),末次给... 目的观察利福平(RIF)引起的小鼠肝脏脂肪变及其动态演变过程,为进一步探讨药物性脂肪肝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42只成年健康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RIF 8 h、24 h、3 d、1周、2周、4周组),经灌胃给予RIF处理(200 mg/kg),末次给药后禁食6 h处死小鼠,采集血液及肝脏组织。计算肝脏系数;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中三酰甘油(TG)、胆固醇酯(TCH)、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检测肝脏组织中TG水平;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组织脂质沉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IF处理组小鼠肝脏重量、系数均从24 h开始逐渐升高,4周时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24 h、3 d、1周、2周组ALT水平逐渐升高,4周组ALT水平显著升高。HE染色显示8、24h组肝脏组织无明显变化,3 d组可见小的空泡,而从1周开始出现显著增多的大的圆形空泡。8、24 h组血清中TG和VLDL水平较对照组轻度升高,3 d时升高最明显,而1、2、4周组中呈下降趋势,且显著低于对照组。RIF处理各组血清TCH、HDL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肝脏组织TG含量从8 h开始明显升高,1周时达峰值,之后2、4周组呈下降趋势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8、24 h组肝脏组织中可见少量脂质沉积,从3 d组开始出现显著增多的大圆形脂滴。结论 RIF能引起小鼠肝脏组织中脂质沉积,且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利福平 脂肪肝 脂质沉积
下载PDF
抑制IP3R-Ca^(2+)途径对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肝损伤及其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徐王婷 宋育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77-1081,共5页
目的探讨抑制肌醇-1,4,5-三磷酸受体(IP3R)-Ca^(2+)途径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所致肝损伤及其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MAMs)的影响。方法4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IP3R抑制剂(2-APB)组、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 目的探讨抑制肌醇-1,4,5-三磷酸受体(IP3R)-Ca^(2+)途径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所致肝损伤及其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MAMs)的影响。方法4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IP3R抑制剂(2-APB)组、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组,每组10只。模型组、2-APB组、BAPTA-AM组单次腹腔注射APAP(300 mg/kg)。注射APAP前30 min,2-APB组腹腔注射2-APB(20 mg/kg),BAPTA-AM组腹腔注射BAPTA-AM(2.5 mg/kg)。腹腔注射APAP 24 h后处死各组小鼠。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中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及MAMs变化;测定肝组织匀浆中的Ca^(2+)水平;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中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1,4,5-三磷酸肌醇受体1(IP3R1)、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LT及AST水平有所升高(P<0.01),肝脏组织病理学可见肝细胞排列紊乱,并出现肝细胞变性、小叶中心性坏死;透射电镜示线粒体嵴断裂、消失,内质网肿胀断裂,MAMs数量增加;肝组织匀浆中Ca^(2+)含量增加(P<0.01);MFN1、MFN2蛋白表达降低(P<0.01),IP3R1及GRP75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2-APB组和BAPTA-AM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下降(P<0.01),肝脏病理变化明显改善,MAMs减少,肝组织匀浆中Ca^(2+)含量减少(P<0.01),MFN1、MFN2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1),IP3R1及GRP75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抑制IP3R-Ca^(2+)途径可以保护APAP所致的肝损伤,其机制与降低肝脏Ca^(2+)水平、减少MAMs数量、调节MAMs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肝损伤 2-氨基乙酯二苯基硼酸 1 2-双(2-氨基苯氧基)-乙烷-N N N′N′-四乙酸 肌醇-1 4 5-三磷酸受体 钙离子 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三联7d方案和标准三联10d方案初次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6
作者 罗玲玲 张磊 +3 位作者 许建明 胡咏梅 卢春燕 王志化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45-848,共4页
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三联7 d方案和标准三联10d方案用于幽门螺杆菌(Hp)初次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收集240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组(EAL组,n=120)和标准三联组(EAC组,n=120)。EAL组口服埃索... 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三联7 d方案和标准三联10d方案用于幽门螺杆菌(Hp)初次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收集240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组(EAL组,n=120)和标准三联组(EAC组,n=120)。EAL组口服埃索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 000 mg,2次/d,左氧氟沙星500 mg 1次/d,疗程7 d;EAC组口服埃索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500 mg+阿莫西林1 000 mg,2次/d,疗程10 d。治疗结束4周后,采用14C尿素呼气实验判断根除结果。结果共有219例完成随访,按意向治疗(ITT)分析Hp根除率显示,EAL组为80.0%,EAC组为75.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符合方案(PP)分析Hp根除率,EAL组为88.9%,EAC组为82.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影响Hp根除疗效的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类型中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高于慢性胃炎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类型是Hp根除疗效的影响因素(OR=0.370,P=0.032)。两组费用-效果比分别为302.40元和860.31元,EAL组远低于EAC组。结论左氧氟沙星三联7 d疗法根除率较高、费用低、疗程短、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可以被推荐为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初次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左氧氟沙星 阿莫西林 克拉霉素
下载PDF
利福平对小鼠肝细胞胆汁酸转运体Bsep和Mrp2表达与定位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曹云海 陈熙 +3 位作者 张程 石嫦娥 徐德祥 许建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81-1586,共6页
目的利福平(Rifampicin,RIF)具有肝毒性,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在RIF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小鼠中,探讨RIF对肝细胞胆汁酸转运体胆汁酸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pump,Bsep)和多药抵抗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目的利福平(Rifampicin,RIF)具有肝毒性,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在RIF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小鼠中,探讨RIF对肝细胞胆汁酸转运体胆汁酸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pump,Bsep)和多药抵抗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2,Mrp2)表达和定位影响。方法 4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RIF1wk组:经灌胃给予RIF(200mg.kg-1.d-1),连续1周,于末次给药后6h取材;RIF6h组:单次灌胃给予RIF(200mg.kg-1)后6h取材;RIF1周对照组(CON1wk)与RIF6h对照组(CON6h):经灌胃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所有小鼠均收集血液和肝组织,常规生化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和结合胆红素(DB),并检测小鼠血清和肝组织总胆汁酸(TBA)水平。HE染色分析肝组织病理改变。RT-PCR测定肝脏肝细胞胆汁酸转运体Bsep和Mrp2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分析Bsep和Mrp2在肝细胞的位置。结果给予RIF1周后,小鼠血清TB由(1.25±0.69)μmol.L-1上升至(65.73±12.08)μmol.L-1,上升近70倍,DB由(0.77±0.40)μmol.L-1上升至(53.33±12.43)μmol.L-1,上升约80倍,ALP由(110.2±13.8)U.L-1上升至(279.5±80.4)U.L-1,上升约1.5倍,TBA由(3.15±0.89)μmol.L-1上升至(13.54±6.51)μmol.L-1,上升约5倍并伴有血清ALT和AST轻度升高;肝脏组织TBA由(0.15±0.04)μmol.g-1liver上升至(0.30±0.19)μmol.g-1liver,上升约2倍;肝脏组织HE染色显示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轻度坏死和炎症。单次给予RIF6h后血清TB、DB、ALP、ALT、AST和TBA明显上升,但未观察到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发生改变。免疫荧光分析显示,给予小鼠RIF1wk与单次给予RIF6h后肝细胞中Bsep和Mrp2的定位发生了改变。而无论单次给予RIF还是连续给药1周,肝细胞Bsep和Mrp2mRNA表达水平均未发生变化。结论肝细胞胆汁酸转运体Bsep和Mrp2定位改变可能是RIF诱发肝内胆汁淤积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平 胆汁淤积 肝损伤 胆汁酸转运体 胆汁酸输出泵 多药抵抗相关蛋白-2
下载PDF
miRNA-34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邓晓晶 邓敏 +1 位作者 宋育林 王启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90-1094,共5页
目的研究microRNA-34a(mir-34a)在人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及人胃癌细胞株AGS、SGC-7901、MKN-45、BGC-823中mir-34a的表达水平。体外将... 目的研究microRNA-34a(mir-34a)在人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及人胃癌细胞株AGS、SGC-7901、MKN-45、BGC-823中mir-34a的表达水平。体外将表达人mir-34a(has-mir-34a)慢病毒感染人胃癌SGC-7901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评估细胞感染情况,MTT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后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胃癌细胞AGS、SGC-7901、MKN-45、BGC-823中mir-34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明显降低,其中以胃癌SGC-7901细胞降低最为明显(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34a感染组SGC-7901细胞增殖明显减慢(P<0.01),G1/G0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mir-34a在多种人胃癌细胞,尤其是SGC-7901细胞中呈低表达。mir-34a可以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及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SGC-7901细胞 微小RNA microRNA-34a 凋亡
下载PDF
4-苯基丁酸对果糖所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效应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熙 张程 +4 位作者 赵卉 张莹 石嫦娥 许建明 徐德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1-665,共5页
目的探讨4-苯基丁酸(PBA)对饮用果糖所致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给予普通自来水喂养8周;果糖组给予30%果糖水溶液喂养8周;PBA组给予普通自来水喂养8周,最后2周经腹腔注射给予PBA(100 mg.k... 目的探讨4-苯基丁酸(PBA)对饮用果糖所致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给予普通自来水喂养8周;果糖组给予30%果糖水溶液喂养8周;PBA组给予普通自来水喂养8周,最后2周经腹腔注射给予PBA(100 mg.kg-1);PBA+果糖组给予富含30%果糖水溶液喂养8周,最后2周经腹腔注射给予PBA(100 mg.kg-1)。各组小鼠均自由进食标准饲料。实验结束后立即剖杀小鼠,采集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肝脏组织TCH和TG;HE染色分析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油红O染色分析肝脏脂质沉积。RT-PCR测定小鼠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果糖组小鼠血清和肝脏TG及肝脏TCH的含量明显升高;HE染色显示,果糖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油红O染色证实,果糖组小鼠肝脏有明显脂质沉积;进一步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果糖组小鼠肝脏fas,acc和scd-1 mRNA水平均明显上调。果糖组与PBA+果糖组比较显示,PBA干预可明显降低血清、肝脏TG含量及肝脏TCH含量,减轻果糖引起的肝脏脂质沉积;抑制果糖引起的肝脏fas,acc和scd-1表达上调。结论 PBA对饮用果糖所致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苯基丁酸 果糖 非酒精性脂肪肝 小鼠 肝脏脂肪酸合成酶 乙酰辅酶A羧化酶 硬脂酸辅酶A去饱和酶-1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在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陶莉 陈熙 +4 位作者 张程 何薇 任晓非 许建明 徐德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36-1540,共5页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RS)在四氯化碳(CCl4)致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24只成年健康♂ICR小鼠经腹腔注射CCl4(300μl·kg-1),于CCl4处理后不同时点(0、2、6、12、24和72 h)剖杀小鼠,采集血清和肝脏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RS)在四氯化碳(CCl4)致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24只成年健康♂ICR小鼠经腹腔注射CCl4(300μl·kg-1),于CCl4处理后不同时点(0、2、6、12、24和72 h)剖杀小鼠,采集血清和肝脏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TUNEL技术检测肝脏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肝脏GRP78、CHOP、p-IRE1α、p-JNK和裂解型Caspase-12蛋白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肝脏GRP78分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l4处理组小鼠肝脏重量、肝脏系数和ALT水平均明显升高;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CCl4处理引起肝细胞凋亡和坏死,以CCl4处理后24 h损伤最明显;进一步观察发现,CCl4处理明显升高肝脏GRP78、p-IRE1α和pJNK蛋白水平,上调肝脏CHOP蛋白表达,导致肝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12裂解。结论 ERS在CCl4致急性肝损伤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化碳 内质网应激 急性肝损伤 凋亡 CASPASE-12 小鼠
下载PDF
IL-1β和IL-1RN基因多态性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程鹏 王亚雷 +3 位作者 许建明 唐小波 王凯 冯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2-446,共5页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白细胞介素1B(IL-1β)基因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基因的基因多态性情况,并分析各种基因型与GERD的发病风险、内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54例GERD患者和160例健康人...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白细胞介素1B(IL-1β)基因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基因的基因多态性情况,并分析各种基因型与GERD的发病风险、内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54例GERD患者和160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L-1β-511基因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测定IL-1RN基因型,比较各种基因型及各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 IL-1β-511基因多态性及各等位基因与GERD患病风险均无相关性;IL-1RN*1,2基因型及2等位基因可能增加GERD患病风险(P<0.05);IL-1β-511*T/IL-1RN*1(T1)可能降低GERD患病风险(P<0.05),其他各组基因型差异均无显著性;IL-1β-511-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在NERD组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没有Hp感染时,这种差异更明显。结论IL-1β和IL-1RN基因多态性与GERD的患病风险、内镜下表现之间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基因多态性 白细胞介素-1B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
下载PDF
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在大鼠胃内的分布和雷贝拉唑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海伦 胡咏梅 +1 位作者 鲍峻峻 许建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41-946,共6页
目的研究以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组成的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三联疗法中抗生素在大鼠胃内转运、分布特点及雷贝拉唑对其药动学和胃内转运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胃内抗生素转运模型,给予相应药物后按时间点分别收集血浆... 目的研究以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组成的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三联疗法中抗生素在大鼠胃内转运、分布特点及雷贝拉唑对其药动学和胃内转运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胃内抗生素转运模型,给予相应药物后按时间点分别收集血浆、胃液、胃黏膜组织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样本中抗生素的浓度,计算药物分布转运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大鼠血浆中阿莫西林半衰期(T1/2)约为1 h,雷贝拉唑对阿莫西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显著影响,但延长了左氧氟沙星的T1/2。阿莫西林在胃中的浓度显著低于血浆中的浓度,而左氧氟沙星在胃液中浓度比血浆中高。前胃黏膜中两种抗生素浓度低于腺胃黏膜中浓度,而抗生素在腺胃黏膜中不同区域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H.pylori抗生素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能够从血中跨胃黏膜转运到胃中,但胃内不同区域胃黏膜中的浓度存在差异;胃内可能具有左氧氟沙星主动转运机制。左氧氟沙星药动力学参数受到了雷贝拉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 阿莫西林 左氧氟沙星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激活PPARγ抑制异烟肼与利福平合用致大鼠肝损伤及HMGB1水平上调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雪 宋育林 +2 位作者 王莉 洪汝涛 胡闻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对异烟肼与利福平合用致肝损伤的作用。方法以异烟肼和利福平合用制作大鼠肝损伤模型,以15d-PGJ2激活PPARγ。造模第14d和第28d分批处... 目的探讨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对异烟肼与利福平合用致肝损伤的作用。方法以异烟肼和利福平合用制作大鼠肝损伤模型,以15d-PGJ2激活PPARγ。造模第14d和第28d分批处死大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观察大鼠肝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大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肝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表达。结果异烟肼和利福平合用所致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TBIL、DBIL明显升高,肝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升高,肝脂肪变性和炎症细胞浸润较明显,肝细胞线粒体及内质网结构破坏,HMGB1免疫反应性增强;PPARγ激动剂15d-PGJ2处理可明显抑制上述变化。结论 PPARγ激动剂15d-PGJ2可能通过抗氧化及抑制HMGB1表达对异烟肼、利福平合用致肝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肝损伤 异烟肼 利福平
下载PDF
40例克罗恩病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玮 许建明 梅俏 《胃肠病学》 2007年第2期78-82,共5页
背景:近年我国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对CD临床特点的认识尚有限。目的:回顾性分析C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5~2005年的CD住院病例,按照维也纳分类标准进行临床分类,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 背景:近年我国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对CD临床特点的认识尚有限。目的:回顾性分析C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5~2005年的CD住院病例,按照维也纳分类标准进行临床分类,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建议进行临床严重度分度。结果:共纳入40例CD患者,男女比例为1.22:1,诊断时年龄16~65岁。根据维也纳分类标准,诊断时年龄<40岁(A1)者28例(70.0%),≥40岁(A2)者12例(30.0%);病变部位位于末端回肠(L1)者15例(37.5%),结肠(L2)11例(27.5%),回结肠(L3)11例(27.5%),上消化道(L4)3例(7.5%);无狭窄、穿孔(B1)16例(40.0%),发生狭窄(B2)10例(25.0%),发生穿孔(B3)14例(35.0%)。A1型中病变位于末端回肠者占42.9%,A2型中病变位于结肠者占41.7%。L1型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L2型(40.0%对18.2%),穿孔发生率明显低于L2型(26.7%对45.4%)。参考简化CD活动指数(CDAI)评分,轻度6例(15.0%),中度20例(50.0%),重度14例(35.0%),回结肠受累者重度患者占63.6%。结肠镜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以及结节状增生、假息肉、肠腔狭窄等。活检标本的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率为42.1%,手术标本为61.9%。共21例患者接受手术诊治,手术率为52.5%。内科治疗轻度患者以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为主;中度患者小肠受累者以激素治疗为主,结肠受累者以口服SASP/5-ASA为主;重度患者以激素治疗为主,2例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结论:维也纳分类标准简单、易行,适用于我国CD人群的分类。本组CD患者手术率高。应根据临床严重度和病变部位选择药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病 维也纳分类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TRPV1受体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的表达及其与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凯 程鹏 王亚雷 《安徽医学》 2012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研究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也称为辣椒素受体)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组织的表达及其与症状的关系。方法 GERD患者54例(RE患者28例、NERD患者26例)及对照组25例进行电子胃镜检查时,在胃食管连接处上方3 cm处食管活检... 目的研究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也称为辣椒素受体)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组织的表达及其与症状的关系。方法 GERD患者54例(RE患者28例、NERD患者26例)及对照组25例进行电子胃镜检查时,在胃食管连接处上方3 cm处食管活检2块黏膜组织行HE染色和TRPV1免疫组化检查,并使用RDQ问卷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症状评估。结果 RE组TRPV1受体表达的光密度(OD)值为为0.022 2±0.0029 9,NERD组OD值为0.020 70±0.001 77,对照组OD值为0.005 5±0.000 39,GERD患者食管黏膜TRPV1受体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NERD组和RE组之间的TRPV1受体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PV1受体的表达与患者症状程度相关。结论 GERD患者食管黏膜TRPV1受体表达增加,可能与患者症状的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 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
下载PDF
Bruton酪氨酸激酶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小鼠肝损伤中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晓庆 鲁桓兵 +1 位作者 刘瑞雪 宋育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80-1184,共5页
目的观察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Bruton酪氨酸激酶(Btk)、磷酸化Btk(p-Btk)、核因子κB(NF-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Btk在APA... 目的观察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Bruton酪氨酸激酶(Btk)、磷酸化Btk(p-Btk)、核因子κB(NF-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Btk在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54只小鼠分为9组,分别为对照组、APAP 0.5 h组、APAP 1 h组、APAP 3 h组、APAP 6 h组、APAP 12 h组、APAP 24 h组、APAP 36 h组、APAP 48 h组,每组6只。禁食12 h后,单次腹腔注射APAP(300 mg/kg)0.5、1、3、6、12、24、36、48 h后处死相应组别的小鼠。测定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观察各组肝脏病理变化;ELSIA测定各组肝组织匀浆中IL-1β和TNF-α;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中Btk、p-Btk、NF-κB及NLRP3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PAP干预后的各组血清ALT(F=100.968,P=0.000)、AST(F=73.539,P=0.000)、肝脏坏死程度(F=29.845,P=0.000)、肝脏Btk(F=441.280,P=0.000)、p-Btk(F=1323.022,P=0.000)、NF-κB(F=133.125,P=0.000)及NLRP3水平(F=820.095,P=0.000)、IL-1β(F=8.643,P=0.000)、TNF-α(F=20.545,P=0.000)含量均有变化,其中24 h的各种指标最高。结论单次腹腔注射APAP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呈现动态变化,其病理机制可能与其激活Btk,导致NLRP3形成、NF-κB激活及炎症因子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药物性肝损伤 Bruton酪氨酸激酶 NF-ΚB NLRP3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在酒精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陶莉 陈熙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547-549,共3页
内质网应激(ERS)是细胞内质网内稳态失衡和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从已有的文章报道总结出多种导致机体功能紊乱的因素均可引起ERS和非折叠蛋白反应(UPR)。根据近年来研究,得出ERS参与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病,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内质网 应激 肝疾病 酒精性
下载PDF
维生素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冰冰 陈熙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380-383,共4页
维生素D不仅被定义为阳光维生素,目前也被认为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不仅具有经典的调节钙磷代谢作用,亦具有抗炎、抗感染及免疫调节等功能。此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维生素D状态,维生素D在NAFLD进展中抗炎及抗纤维化作用机制... 维生素D不仅被定义为阳光维生素,目前也被认为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不仅具有经典的调节钙磷代谢作用,亦具有抗炎、抗感染及免疫调节等功能。此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维生素D状态,维生素D在NAFLD进展中抗炎及抗纤维化作用机制,以及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NAFLD的关联等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肝纤维化 维生素D受体
下载PDF
雷贝拉唑肝、肠首过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查德华 张磊 +4 位作者 许建明 梅俏 胡咏梅 徐新华 金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78-1382,共5页
目的研究雷贝拉唑在大白兔体内经十二指肠、门静脉与外周静脉等不同方式及不同剂量给药时的药代动力学,并探讨肠道、肝脏首过效应分别对其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在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肠道血管通路模型基础上,从十二指肠(ID1.5、3、6mg... 目的研究雷贝拉唑在大白兔体内经十二指肠、门静脉与外周静脉等不同方式及不同剂量给药时的药代动力学,并探讨肠道、肝脏首过效应分别对其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在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肠道血管通路模型基础上,从十二指肠(ID1.5、3、6mg·kg-1)、门静脉(PV1.5、3mg·kg-1)及耳缘静脉(V0·75、1.5、3mg·kg-1)不同途径、不同剂量给药,各时间点取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雷贝拉唑血药浓度,评价其药代动力学,并计算生物利用度及肠道与肝脏提取率。结果随给药剂量增大,ID、PV、V给药时AUC0-t(mg·L-1·h)、AUC0-∞(mg·L-1·h)、Cmax(mg·L-1)均随剂量增大而升高(P<0.05),但Tmax(h)、T21(h)等参数无差异(P>0.05),CL(L·h-1·kg-1)则随给药剂量增加而降低(P<0.05)。经十二指肠给药1.5mg·kg-1时生物利用度为7.4%,3mg·kg-1时生物利用度为8.3%,肝脏提取率分别为84.8%、81.2%,肠道提取率分别为51.2%、56%。结论在大白兔各种给药方式时雷贝拉唑AUC0-t(mg·L-1·h)、AUC0-∞(mg·L-1·h)及Cmax(mg·L-1)均存在明显剂量依赖性;十二指肠给药时生物利用度较低,并且不呈剂量依赖性,原因主要为在肠道与肝脏经历较广泛的首过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 药代动力学 首过效应
下载PDF
肠道血管通路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0
作者 查德华 张磊 +2 位作者 梅俏 金娟 许建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建立大白兔肠道吸收代谢、肝脏清除等区域性药代动力学研究模型,并行雷贝拉唑肝、肠首过效应研究。方法16只大白兔采用硬膜外导管从胃十二指肠静脉插管至门静脉,再行十二指肠插管;两导管固定于颈背部皮下,并行造影。其中6只大白兔... 目的建立大白兔肠道吸收代谢、肝脏清除等区域性药代动力学研究模型,并行雷贝拉唑肝、肠首过效应研究。方法16只大白兔采用硬膜外导管从胃十二指肠静脉插管至门静脉,再行十二指肠插管;两导管固定于颈背部皮下,并行造影。其中6只大白兔分别从十二指肠、门静脉及外周静脉给予雷贝拉唑6mg/kg,各时间点取血,HPLC法检测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5只大白兔置管成功,术后2周内有两只大白兔门静脉导管发生堵塞,3只大白兔十二指肠导管发生堵塞,其余大白兔门静脉及十二指肠导管均保持通畅1月以上。造影显示胃十二指肠静脉及十二指肠插管位置正确,肠道活动性不受影响。雷贝拉唑6mg/kg时生物利用度为7.9%,肝脏与肠道提取率分别为78.4%、63.6%。结论采用胃十二指肠静脉及十二指肠插管建立大白兔肠道血管通路模型方法较为简便可靠,为肠道及肝脏区域性药代动力学研究较理想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咪唑类/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投药 口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