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铬细胞瘤20例病理分析
1
作者 田素芹 《淮海医药》 1999年第4期33-33,共1页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很少见的肿瘤,近年来由于对该肿瘤的临床表现逐渐熟悉。诊断方法大有改进,尤其自Armstrong在该患者的尿中发现肿瘤分泌儿茶酚胺代谢产物VMA以后.此瘤发现率大大提高。国内有文献报道已有350多例以上,国外也有文献...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很少见的肿瘤,近年来由于对该肿瘤的临床表现逐渐熟悉。诊断方法大有改进,尤其自Armstrong在该患者的尿中发现肿瘤分泌儿茶酚胺代谢产物VMA以后.此瘤发现率大大提高。国内有文献报道已有350多例以上,国外也有文献估计已有1000余例以上。我院1983—1997年共诊断嗜铬细胞瘤8例,另收集外单位12例。本文就20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病理分析 诊断 临床表现
全文增补中
超声弹性对比指数联合微血管密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晓宇 蓝晓峰 +1 位作者 王红艳 代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51-154,共4页
目的 探讨弹性对比指数(ECI)联合微血管密度(MVD)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PTC患者,术前所有PTC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并测定ECI,术后收集所有PTC患者病理组织标本,采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获取MVD计... 目的 探讨弹性对比指数(ECI)联合微血管密度(MVD)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PTC患者,术前所有PTC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并测定ECI,术后收集所有PTC患者病理组织标本,采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获取MVD计数。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所有PTC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45例)及非转移组(55例),比较两组ECI和MVD计数。结果 转移组ECI、MVD均大于非转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CI、MVD增高均是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显示,ECI和MVD联合诊断PTC中央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78.6%,AUC为0.865,均大于ECI和MVD单独预测的AUC(Z=4.137、3.679,P<0.05)。结论 ECI联合MVD检测对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超声弹性对比指数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