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3
1
作者 耿文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33期322-323,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观察护理重点。方法通过对35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患者的护理,对其并发症的种类及观察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根据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常见的并发症,总结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的关键环节...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观察护理重点。方法通过对35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患者的护理,对其并发症的种类及观察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根据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常见的并发症,总结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的关键环节。结论术前做好有关栓塞知识的宣教,使患者能够掌握术前、术中、术后如何配合,使患者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使之更默契的配和治疗;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效控制血压,及时准确按医嘱用药,保持大小便通畅等是保证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 护理 并发症
下载PDF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进展
2
作者 徐雪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12期200-200,共1页
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19年12 月入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康复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出院... 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19年12 月入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康复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出院前、出院半年后给予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生活自理能力量表的对比中,实验组在康复护理的干预后,有效降低了致残率,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 恢复
下载PDF
前瞻性针对护理对脑出血偏瘫患者的影响
3
作者 帖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12期139-139,141,共2页
目的研究前瞻性针对护理在脑出血偏瘫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前来我院治疗脑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差... 目的研究前瞻性针对护理在脑出血偏瘫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前来我院治疗脑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差别在于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辅以前瞻性针对护理模式来治疗患者,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结果为:在生活质量方面,实验组的各项功能评分皆高于对照组;在神经功能受损方面,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实验组NIHSS评分为(35.49±3.29),对照组NIHSS评分为(34.28±4.43),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经过2个月的常规护理以及前瞻性针对护理后,实验组的NIHSS评分(20.26±2.34)相较于对照组(27.39±3.44)有下降明显(P<0.05);在运动功能恢复方面, 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实验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35.45±5.49),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34.28±4.43),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经过2个月的常规护理以及前瞻性针对护理后,实验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63.45±3.48)相较于对照组(49.85±3.67)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 对脑出血偏瘫患者采取前瞻性针对护理有效可靠,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针对护理 脑出血偏瘫患者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小脑海绵状血管瘤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计跃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3期504-505,共2页
目的总结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淮南朝阳医院2007年7月—2014年5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小脑海绵状血管瘤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显微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急性起病7例,亚急... 目的总结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淮南朝阳医院2007年7月—2014年5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小脑海绵状血管瘤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显微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急性起病7例,亚急性起病1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以头痛、头晕、小脑受损体征为主,其中伴有眼颤2例、癫痫1例。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检查,病灶位于小脑半球,均为单发病灶。其中,2例怀疑合并静脉畸形,术前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合并有静脉畸形1例。根据Zabramski分类,Ⅰ型2例、Ⅱ型6例。8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枕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5个月,无再发及出血,疗效满意。结论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常急性起病,以头痛和小脑症状为主;MR血管成像对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显微手术治疗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海绵状血管瘤 颅脑MR 显微手术
原文传递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3
5
作者 裴本根 张健 +6 位作者 张光强 袁同方 计跃 杨奎 夏雪 张玉华 尹伟 《解剖与临床》 2013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总结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操作方法,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39例经头颅CTA和/或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宽颈动脉瘤,其中未破裂动脉瘤9例;破裂动脉瘤30例,按Hunt—Hess分级标准,Ⅰ级8例、Ⅱ级17例、Ⅲ级4... 目的:总结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操作方法,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39例经头颅CTA和/或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宽颈动脉瘤,其中未破裂动脉瘤9例;破裂动脉瘤30例,按Hunt—Hess分级标准,Ⅰ级8例、Ⅱ级17例、Ⅲ级4例、Ⅳ级1例。根据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分别采用3D弹簧圈网篮编织技术、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瘤颈重塑形技术、双导管技术,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填塞治疗。结果:完全栓塞31例(79.4%),大部栓塞8例(20.6%)。无术中出血病例。术中共置人164枚弹簧圈,15枚支架。术后第7天,1例患者因肾功能衰竭及严重的肺部感染死亡。38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依据GOS评分评价疗效,恢复良好(GOS5/4分)34例、轻度残疾(GOS3分)2例、重度残疾(GOS2分)2例。其中21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分别于术后6个月或16个月或36个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绝大部分颅内宽颈动脉瘤通过选用合适的血管内辅助技术及方法能够得到成功的栓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球囊 血管内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