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7
1
作者 薛天乐 刘磊 +7 位作者 鲁成 王恒 耿天勇 侯德胜 刘永俊 韩庆 吴泉 徐晓丹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945-947,共3页
目的:比较掌侧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LCP)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EF)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120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人,其中掌侧LCP治疗组60例(LCP组),外固定支架固定组60例(EF组)。比较2组手术前后掌倾角、尺... 目的:比较掌侧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LCP)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EF)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120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人,其中掌侧LCP治疗组60例(LCP组),外固定支架固定组60例(EF组)。比较2组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20例病人均获得6~24个月随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均明显改善,所有病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EF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LCP组(P<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LCP组(P<0.01)。掌屈和背伸角度及腕关节功能LCP组均优于EF组(P<0.05~P<0.01)。结论:掌侧切开复位LCP内固定与闭合复位EF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但LCP手术在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优于EF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 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败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孔杨 陈家麟 章维新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年第5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失败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手术患者128例,根据手术效果分为内固定成功组111例和失败组17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失败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手术患者128例,根据手术效果分为内固定成功组111例和失败组17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骨折稳定性、骨质疏松程度、尖顶距(TAD)、外侧壁厚度、外侧壁分型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外侧壁厚、TAD、外侧壁分型均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稳定性骨折、重度骨质疏松症、外侧壁厚过薄、尖顶距过大是影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老年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失败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 被引量:5
3
作者 管国义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30期6219-6220,共2页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胸腰段骨折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随访1-3年,比较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及脊...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胸腰段骨折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随访1-3年,比较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均达到解剖复位。按照JOA评分标准,患者术后治疗优良率90.28%显著优于术前的12.50%(P〈0.01);手术前后所摄X线片显示,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恢复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能有效的使伤椎复位,重建椎体的稳定性,具有固定节段少、创伤小、固定可靠、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椎骨折 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 外侧植骨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席澍 陈唏 王祥锋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1891-1896,共6页
目的:探究颈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103例MCSM患者,以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纳入对照组,以颈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 目的:探究颈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103例MCSM患者,以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纳入对照组,以颈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57例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和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脊髓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状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活动度及并发症差异。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延长而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对应为71.93%(41/57)和69.56%(3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JOA、NDI、疼痛VAS评分手术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椎活动度手术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1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SM患者以颈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短期疗效良好,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疼痛状况,有利于维持患者颈椎活动度及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切除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神经功能 疼痛
下载PDF
侧卧位下髋关节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5
作者 严伟 贺金晓 +1 位作者 潘守峰 谢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5-340,共6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下髋关节前方直接经肌间隙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疗效。方法2016年3月~2018年10月,共216例因髋关节疾病入住我科初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纳入183例,其中髋关节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 目的探讨侧卧位下髋关节前方直接经肌间隙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疗效。方法2016年3月~2018年10月,共216例因髋关节疾病入住我科初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纳入183例,其中髋关节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92例(DAA组),髋关节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91例(PLA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通过髋关节正位片对术后假体的位置进行评价。结果DAA组和PLA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1.0±15.6)、(98.6±11.6)min,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1.198,P=0.233);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12.2±2.1)、(12.6±2.1)cm,差异无显著性(t=-1.441,P=0.151)。DAA组术中出血量(218.5±20.1)ml,明显少于PLA组(250.0±16.7)ml(t=-11.516,P=0.000);术后住院时间(10.2±3.1)d,明显短于PLA组(13.8±2.6)d(t=-8.629,P=0.000);术后输血率3.3%(3/92),显著低于PLA组12.1%(11/91)(χ2=3.873,P=0.049);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LA组[8.4%(8/92)vs.18.7%(17/91),χ2=19.309,P=0.002]。DAA组切口周围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LA组[2.1%(2/92)vs 9.9%(9/91),χ2=4.821,P=0.028];术后关节脱位发生率0%(0/92),显著低于PLA组5.5%(5/91)(Fisher精确检验,P=0.029);2组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3%(4/92)、0%,差异无显著性(Fisher精确检验,P=0.121)。PLA组1例出现假体周围感染,经足量抗生素治疗无效后,给予翻修手术。随访6~21个月,平均13.6月。HHS评分术后1、3、6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3、6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X线评估2组患者术后假体的位置均处于安全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展角:42.7°±3.3°vs.42.0°±3.8°,t=1.391,P=0.166;前倾角:19.5°±1.3°vs.19.4°±2.1°,t=0.129,P=0.897)。结论侧卧位下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卧位 直接前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Robinson 2A、2B型锁骨中段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鲁成 王恒 +5 位作者 仲文军 陈家麟 项征 刘磊 杨劲松 薛天乐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克氏针、重建接骨板及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方式治疗Robinson2A、2B型锁骨中段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8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15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分为A、B、C组,A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 目的探讨克氏针、重建接骨板及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方式治疗Robinson2A、2B型锁骨中段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8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15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分为A、B、C组,A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C组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比较3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DASH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A、C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B组(P<0.05),C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活动度、肌力及日常生活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术后DASH评分均显著优于A、B组(P<0.05)。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Robinson 2A、2B型锁骨中段骨折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器 锁骨骨折 克氏针 重建接骨板 锁定加压接骨板
下载PDF
前外侧入路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7
作者 陶日东 黑金璇 张新伟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7期1114-1115,1159,共3页
目的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内固定手术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观察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使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27例,... 目的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内固定手术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观察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使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27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根据AO分型:A型7例,B型15例,C型5例。待局部消肿后选择3~7 d内(平均5 d)进行手术治疗。取上臂前外侧纵向切口,沿肱二头肌与肱桡肌间隙进入,沿肱肌肌肉外侧约1/4处纵向劈开并显露骨折断端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2个月。X线检查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2~8个月,平均3.5个月。根据Mayo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分,优23例,良4例,优良率100%。肩关节功能均良好。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固定牢靠,组织创伤小,愈合率高,手术操作难度相对低,疗效确切,很适合基层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 前外侧入路 肱骨干骨折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早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6
8
作者 朱勤 耿利琼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7期1161-1162,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否减少胸腰椎患者腹胀及腹胀所致的各种不适发生率。方法将6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在入院即行早期护理干预,包括饮... 目的探讨早期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否减少胸腰椎患者腹胀及腹胀所致的各种不适发生率。方法将6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在入院即行早期护理干预,包括饮食指导、心理护理、音乐+腹部按摩、腹式呼吸、以及早期床上运动。观察两组患者1周内腹胀及因腹胀引起不适症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腹胀及因腹胀引起不适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第7天腹胀发生率为3.3%,对照组为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P<0.01)。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恶心呕吐为13.3%、便秘3.3%、呼吸困难3.3%,对照组:恶心呕吐为43.3%、便秘20%、呼吸困难2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65、4.04、5.19,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减少腹胀和因腹胀所致的各种不适发生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压缩性骨折 腹胀 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